苏轼禅诗表现的艺术风格(2)

2012-06-24 08:24 来源:《佛学研究》 作者:朴永焕

苏轼禅诗表现的艺术风格(2

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苏轼在湖州作纪游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云:

肩舆任所适,遇剩辄流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焚香探幽,品茗开筵,都表示作者游览在寺中。下四句描写到湖州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止,但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围山,如坐盆中,但草木仍然自生自长,苍然一片,展现了大自然生命的力量。作者登上塔时,眼界有无穷大千世界,浮天无岸的太湖风景,似乎有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亦展现出开阔而旷荡的无岸世界。这“眼界穷大千”与“盆山不见日”互相对比,“深沉”承“微雨”四句,“旷荡”承“忽登”四句。“微雨”、“小窗”、“盆山”、“草木”,深沉可喜。“高塔”、“大千”、“卞峰”、“震泽”,旷荡所便。禅宗《临济语录》说:“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所以所谓“沉深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就是这种禅宗顺应机缘、不加勉强的“随缘”思想之表现。又“归来记所历”但“耿耿清不眠”。因为苏轼经过山寺游行中所悟到永恒不变的自然真理和顺应机缘的“随缘”思想,而能消除仕途上的遭遇和内心的忧愁,故跟参寥师一样,同对孤灯,同参夜禅,了脱世俗上所有的烦恼。由此可见,这首诗具有清新、自然、质朴、率易,但有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微雨止还作”以下六句是写景佳句,就是奇崛之处。苏轼写山水诗,善于学习前人的长处。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白居易的自然明丽,都给他以很深的影响。

元丰八年1085他写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能诗善画,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这首诗是苏轼给惠崇《鸭戏图》的题画诗。苏轼曾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深受禅学之影响,他的诗歌富有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今人袁行霈先生认为王维描写景物时,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余地,供他们自己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他说:“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是互相渗透的。特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画通过诗的媒介融合在一起,最能见出王维的风貌。”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颖诗。

此首诗作于元佑六年1091。苏轼在颖州,写游湖的事。“到官十来日,九日河之湄。”反映爱颖之深。“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写出泛颖的全过程,写直处、曲处的不同姿态,即把颖水上、下流的姿态作了细致刻画。“画船俯明,笑问汝为谁。”反映了无风水面,波平如镜。忽然,微风作起,波摇影乱,是身影的破碎,“散为百东坡”;然风一停,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影子“复在兹”,在此静与动之完美结合,虚实两间,充满了奇趣。所谓“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水怎么能乱他的须与眉呢这就是“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表现。“声色与臭味”以下四句中说,世上的荣华富贵、声色货利所眩惑与小儿戏物即游水之事一样,但玩水不会使同流合污。又“同参天人师”与“观妙各有得”,对前文作了概括。

(续)

 

附:

●雪漠作品专卖: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雪漠墨宝义卖:http://www.xuemo.cn/list.asp?id=89

●《无死的金刚心》卓越网专卖:http://www.amazon.cn/%E6%97%A0%E6%AD%BB%E7%9A%84%E9%87%91%E5%88%9A%E5%BF%83-%E9%9B%AA%E6%BC%A0/dp/B007VX0VSU/ref=sr_1_1?ie=UTF8&qid=1335400266&sr=8-1

●《无死的金刚心》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26918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