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止皆妙用,随缘不住心。
轮回与涅槃,皆系于明空。
这时候,“起止皆妙用,随缘不住心”。起,心动;止,休息。无论心动,还是休息的时候,都是妙用。
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说话、写字,学习英文是为了与外国人交流,读书是为了通过借鉴他人的见闻思考来完善自己对世界与自心的认知,修行是为了活得自在逍遥、实现真正的价值……可见,许许多多的“明了”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假如不能对生活发生作用的话——比如学了语文但仍不懂写中文字,学了英文见到外国人仍不敢开口而且也看不懂英文原著,读了书却仅仅增加了对外炫耀的资本而不知书中所云,修了行却仍然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这种所谓的“明了”就不是真正的明了,而是镜中花、水中月。真心也是一样。你了知真心之后,就要让它发生作用,让它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如何影响呢?就是随顺因缘,不将闲事挂心头,也就是放下一切。
有的男女恋人之间一听到对方说“放下一切”,就觉得非常可怕。因为,他们衡量对方是否重视自己的标准,往往是看对方是否会因为自己而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这对吗?当然不对,因为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仅仅说明你能够激起他的某种欲望,比如,情欲、占有欲、控制欲等等。真正的爱情却是更加博大的,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你,他就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和珍惜你,为了让你幸福、快乐,他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奉献自己。真正的爱,是一种无我,它与宗教精神是非常相似的。社会上曾经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某个男人喜欢上他工作单位的一个漂亮女生,但对她表白遭到了拒绝,后来他便伺机强奸了对方,事后还将其残酷杀害。这种行为真是应了某出电影里所标榜的“爱你爱到杀死你”,但这是爱情吗?不是!
男女间的好感本是美好的东西,它本身是能够令人感到非常愉悦的,就像我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时自然会欣赏和品味它一样。这种感觉确实有机会变成爱,可一旦我们执著于它带来的愉悦感受,就会不知不觉地听从内心动物性的声音,被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所驱使,即便不择手段也想要占有令我们产生好感的对象,假若不能占有就不惜毁掉她。这个时候,好感就在升华为爱之前,被欲望和妄念所异化了。为什么会这样?仍然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但错误地理解了爱情的定义,也错误理解了“人”的真实含义。由此衍生出的许多固执且自以为是的想法,导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能够相爱的时候不明白爱情,明白爱情的时候却又失去了珍惜与选择的权力,因此一些人在看破红尘之后,才会将建立在某个人身上的爱情转化为一种以众生为对象的大爱,一种与爱情非常相似的宗教精神。
那么,什么才是“人”的真相呢?人的真相,也是一场幻觉,一种元素组合的游戏。就像孩子们玩积木一样。某个时刻,孩子们用若干块积木堆砌出一座小小的城堡,这座“城堡”在某段相对时间内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很快就会把它推翻,再堆出其他的东西。所以说,“城堡”的存在是一场幻觉,它会随着组成元素的解体而随时分崩离析,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我们的想法、情绪、健康状况、身体内部环境、外貌、命运等等,都是随着因缘的不断流转而时刻改变着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没有一个不会历经生再走向死的独立个体。所以,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确实存在的“积木城堡”,也没有确实存在的“人”,一切都是被冠以某个名称以示细微区别、实则本质相同的现象。如果说我们和积木之间还有什么较大的区别,那么就是我们有灵魂——我指的是非“神我”的灵魂,能够认知真心、了悟生命的真相。
不过,如果说没有不会历经生再走向死的独立个体,那么超出轮回、了脱生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所谓的超出轮回、了脱生死,是心对生死概念的超越,是对建立在生死概念基础上的妄念与执著之超越,而不是对自然规律或真理的挑衅与对抗。所以你会发现,获得究竟成就的高僧大德们仍然会面临死亡。
我们所说的“无生亦无死”,仅仅是指我们认知中的生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对生死的理解并非它们真实的含义。在我们的理解中,所谓“生”,就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所谓“死”,就是一个生命的结束。但这并不是生命的真相,生命是在不断流转的。你一定见过孩子们在沙滩上砌出来的小城堡,海风和浪花一遍又一遍地侵蚀着它的躯体,一个大浪打来它就会整个崩毁。它存在一个不变的独立属性吗?它是沙,还是城堡,或者两样都不是,两样都是?实际上,它仅仅是若干种自然元素集合而成的某种现象,当旧的组合解体,新的元素加入其中,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它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独立属性。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是如此。生和死,意味着状态的切换,意味着特征更加明显、更容易被肉眼和意识所捕捉的改变。改变,并不仅仅发生在生与死的瞬间,就像楼房会折旧一样,人也不断在衰老着,甚至还有很多更细微的改变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体内,比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与想法的日新月异等等。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面对这个真相,即便一些人理智上接受了,意识深处仍然会保持原本的固有认知,被生死的幻象所迷惑。只有当你某天真正品尝到真心的滋味、看见世界的真实面目的时候,才能真正面对和接受这个事实,才会挣脱“我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这一假象的束缚,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才会从对亲友、伴侣之死所带来的痛苦中解脱。不过,一些人虽然认知了真心,但定力不好,总会不期然地丢掉正念,丢失真心的状态,重新被妄念所缠绕。这时候,他们就又会因执著的存在而产生迷惑与痛苦。所以说,理上认知真理,不如生命感受到真理;生命感受到真理,不如契入真理;契入真理,不如将真理灵活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归根结底,认知、保任真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在生活中生起妙用。
当你能够在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自然而然地保任真心,随缘生起真心的妙用,又没有一丝的执著与刻意之时,你便进入了大手印定境,无论做什么事,你都在修行,行、住、坐、卧均不离空性。这时候,你已经破除了修行的概念与形式,将“我”和“外部世界”以及其间的隔阂都完全打破。于是,你的言行举止,无不是智慧光明的化现。当然,并不是谁都能达到这个程度,好多人时时都处在分别心状态,这需要多年修炼。但你只要扎扎实实地依法修行,总有一天会达到这种境界的。到了那个时候,你便得到了一种大自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涅槃。
有的人对涅槃的状态感到非常迷惑,他们不明白涅槃后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如果说,涅槃即超出轮回、了脱生死,是不是意味着涅槃了的人会以一种信息波的形式存在呢,那这和孤魂野鬼又有什么区别?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轮回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因为不明白世间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所以才被我与外部世界、我与他人的分别与隔阂所束缚,产生善与恶、美与丑等各种对立概念,并在这些对立概念也即妄念的驱使下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与行为,给未来种下善因或者恶因,轮回便由此而生。
契入真心、证悟空性的人,心里已经超越了所有假象与概念,没有了一切分别与对立,包括善恶,所以他们是不昧因果的,因此也不入轮回。他们融入了空性,与诸佛法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种融入,并不因为肉体的存在与否而发生改变,它是一种无为状态,肉身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表象。肉体,乃至因肉体的存在而滋生的许多想法,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它们不得不遵循“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真心则不一样,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所了知的世界也没有生与灭的本质区别。所以,证悟的人是完全自由自主的,即便寿终正寝,他们也不会被妄念所惑而堕入轮回。他们与诸佛的法身一体,无须依托肉眼可见的实际形态而存在,但也能随缘化现出任何肉眼可见的实际形态。这便是涅槃者脱离人身后的“去处”。
所以,当你认知到明空之心,并能保任明空之觉性,达到不动不摇的时候,就是涅槃。当你不能认知明空之心,迷乱于当下,迷乱于外部世界,你的心时时牵挂外物的时候,这就是轮回。
【随注21】关于超出轮回、了生脱死的真正含义,《真心直说》云:“或曰:尝闻见性之人出离生死,然往昔诸祖是见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现见世间修道之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曰生死本无妄计为有,如人病眼见空中花,或无病人说无空花,病者不信,目病若无空花自灭,方信花无。只花未灭其花亦空,但病者妄执为花,非体实有也。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乃至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据此经文,信知达悟圆觉真心本无生死,今知无生死,而不能脱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故教中说,庵婆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故,后有进山主。”“问修山主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修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么?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今人尚不知无生死,况体无生死契无生死用无生死耶?故认生死者不信无生死法,不亦宜乎。”
关于涅槃,也就是真心之往处,《真心直说》云:“或曰:未达真心人,由迷真心故作善恶因,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恶因故入恶道中,逐业受生其理不疑。若达真心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无善恶因,一灵身后何所依托耶?曰莫谓有依托者胜无依托耶。又莫将无依托者,同人间飘零之荡子,似鬼趣无主之孤魂,特为此问求有依托耳。或曰然,曰达性则不然也。一切众生迷觉性故,忘情爱念结业为因,生六趣中受善恶报。假如天业为因只得天果,除合生处余并不得受用,诸趣皆尔,既从其业故,合生处为乐,不生处为非乐,以合生处为自己依托,不生处为他人依托。所以有妄情则有妄因,有妄因则有妄果,有妄果则有依托,有依托则分彼此,分彼此则有可不可也。今达真心契无生灭之觉性,起无生灭之妙用,妙体真常本无生灭,妙用随缘似有生灭,然从体生用用即是体,何生灭之可有?达人即证真体,其生灭何干涉耶?如水以湿性为体波浪为用,湿性元无生灭故,波中湿性何生灭耶?然波离湿性别无故,波亦无生灭。所以古人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双正眼,尽大地是个伽蓝,尽是悟理人安身立命处,既达真心,四生六道一时消殒,山河大地悉是真心,不可离此真心之外别有依托处也。既无三界妄因,必无六趣妄果,妄果既无说甚依托。必无彼此,既无彼此则何可不可也?即十方世界唯一真心,全身受用无别依托。又于示现门中随意往生而无障碍,故传灯云:温操尚书问圭峰曰,悟理之人一期寿终何所依托?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此即前真心身后所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