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漠祭》对农民生活的表现

2013-11-15 08:12 来源:网络 作者:董俊兰

 

 

浅谈《大漠祭》对农民生活的表现

 

董俊兰(甘肃武威市古浪县海子滩初级中学教师)

 

摘要:雪漠因长篇小说《大漠祭》一举成名,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广泛关注。雪漠的小说以对西北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而体现出它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常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离土的挣扎与无奈的回归等的叙事,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展示了农民艰难活着的生存境遇和现实命运,这在当下的文学表现中无疑彰显了一种可贵的现实精神和社会责任。《大漠祭》以老顺一家人为线索。以生活琐事为构件,忠实地记录了世代生活在西部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普通农民艰辛的生活状况,渗透了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表达了一个良知作家应有的胸襟,揭示了当代中国农村老少边穷地方农民深受的种种疾苦。《大漠祭》是直接反映了当今农民生活,将农民的疾苦挂在心上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直面人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漠祭》是写存在写生存的,它是写大西北农村的当代生存的。它所展示的审美风貌区别于以往的乡土创作。它没有中心的大事件,也没有揪人的悬念,只有一群老实的、憨厚的、狡猾的、可爱的、可怜的西部农民,他们自然地来到这里,自然地生活在这里。表面看来,是它那逼真的、灵动的、奇异的生活化描写达到了笔酣墨饱的境界,硬是靠人物和语言抓住了读者,但从深层次看,是它在原生态外貌下对于典型化的追求所致。换句话说,它得力于对中国农民精神品性的深刻发掘。这篇论文结合这部小说反映的“农村”、“农民”问题论证了西部农民的实际生活。

 

200010月,雪漠用十二年心血创作的反映当代凉州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漠祭》被上海文化出版社隆重推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上百家媒体予以报道或评论,称其“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漠祭》出版至今,已获多项荣誉: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0年度十大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文艺图书一等奖;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00年度中国最优秀的五部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24月,雪漠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同时,《大漠祭》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入《2000年中国文学年鉴》,成为入选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

 

雪漠是甘肃武威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他热爱生活,痴迷文学创作,积极吸纳中国文化之精要,厚积薄发,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孤独的自信和寂寞的清醒”中潜心创作,历经十二年漫长岁月,几经修改,终于出版了《大漠祭》这部深刻反映西部农民生活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作者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丰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寄情乡土,以独到的文化目光,以一个良知作家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用劳动人民的简洁的、鲜活的、质朴的、通俗的语言,心沥血、眼含泪,为家乡父老兄弟的贫穷困苦而“呐喊”,为家乡父老兄弟任劳任怨、淳朴善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品格而讴歌。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沙湾村这一小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渗透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表达了一个良知作家对家乡、对父老兄弟和更多生活在贫穷困苦线上的人们凝重而深沉的爱。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明确表白:“我的西部农民父老就这样活着。活得很艰辛,但他们就这样活着。”①在本书《序》中作者也这样表述:“我想写的,就是一家西部农民一年的生活,(一年何尝又不是百年?)其构件不过就是驯兔鹰、捉野兔、吃山药、喧谎儿、打狐子、劳作、偷情、吵架、捉鬼、祭神、发丧……换言之,我写的不过是生之艰辛、爱之甜蜜、病之痛苦、死之无奈而已。这无疑是些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整个人生。我的无数农民父老就是这样活的,活得很艰辛,很无奈,也很坦然。”。②所以,这部作品给我们广大读者的印象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的”。③《大漠祭》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出版,赢得了雪片般的盛誉,《文汇报》称:“作者以极其真切的感情,惊人的叙事状物笔力,写出了奇特的西部民风和沉重的生存现实”。④《飞天》认为:“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大变革前夜农民的痛苦蜕变。反映了他们艰辛的生存境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⑤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戴俊认为:“《大漠祭》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历史意义。”⑥同时,《大漠祭》这部为农民代言的长篇小说的出版,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仁人志士对当今社会建设的沉重思考,尤其是对“农民问题”的沉重思考。作者雪漠有强烈的思想倾向,他曾发下誓愿,只许心灵超越时空,而身体则永远画地为牢,并立志将继续创作象《大漠祭》这样反映农村、反映农民疾苦的优秀作品。在《大漠祭》中作者虽曲笔幽深,不动声色,但是,如果我们用政治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做一番解读,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小见大地深思作品的思想内涵,自然就会发现《大漠祭》要告诉读者的,正是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领导讲话强调的,并已经付诸实践的基本政策,如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问题、生活问题、缺医少药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问题、脱贫农民返贫问题、干部作风问题、道德信仰问题等等,概括地说就是“三农问题”,其实质核心是“农民生活问题”。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农民问题永远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头等大事,只有全国农民生活水平都达到小康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一、《大漠祭》这部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严峻的生存境遇。

 

(一)、《大漠祭》这部作品反映了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作品给我们展示的是地处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沙湾村,它的整体状貌是这样的:“望着那塌陷的沙洼和干涸的河床,想到自己将要在这个沙旮旯里了却一生,心便蒙了层灰纱。望着这个孤零零蜷缩在沙龙皱折处的村子,他感到悲哀。……贫穷,闭塞,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死寂。纵是在人叫马鸣的时候,灵官感到的仍是一种逼人的死寂”⑦整个村子属典型的内陆沙漠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加上滥砍滥伐,过度放牧,人为的破坏生态平衡,自然环境逐年恶化,气温越来越高,植被越来越稀少,雪线上移,昔日滔滔大河已经干涸,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恶劣。作者以极其浓重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对炎炎烈日的“畏怕”。如“虽在深秋,太阳还是傻乎乎忘了节气似的把热光尽情地泼在这种被人们戏称为晒驴湾的沙洼里。”。“白太阳就把暴虐施了出来。没有了风,没有了从沙漠腹地荡来的那股清凉如水的气。环戈壁而旋的沙岭挡住了流动的气流。万物开始进入了蒸笼。”“太阳的热度在明显增加。灵官仿佛听到有个风葫芦在太阳里吹,吹出一阵强似一阵的火焰。”。“太阳搅天地叫。老顺感到天地间有股巨大的燥热在啸卷。”“那日头,仿佛在向地面喷火。”“阳光泄在沙上,沙岭便似在滚动闪烁,怒涛般卷向天边。”“天是越来越旱了。太阳开始暴戾起来,放出似有影似无形的白色光柱,烤焦沙海,烤蔫禾苗,烤得人裸露的皮肤尽成黑红了。吸满了阳光的沙海更黄了,衬得蓝天成了放着蓝焰的魔绸。蓝焰一下下燃着,舔向地上的万物。”“望着毒日头下恹呆呆的麦苗,老顺心疼得直哆嗦。”“明天又会是一个晒死驴的天”⑧小说中象这些随处可见的描写炎炎烈日,发出使人可怕的毒焰的语句。使我们深刻的体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手心里起皮,眉毛里淌汗的农民的艰辛岁月。作品也以浓重的笔墨写出农民以猎猎风沙肆虐的“厌恶”之情。如“起风了。这是沙漠里特有的风,灼热,疯狂,肆虐。”“一阵风啸卷而来,沙粒扑面。”“风沙使劲抽打着脊背,似拍岸的惊涛。”“一切,迷蒙于黄尘之中了。”“一阵风强劲地卷来,卷起黄沙。”“风已起,沙满天。”“一股风沙裹来。灵官低头,沙粒啸叫着打到脸上。脸顿时麻了,烧烘烘的。”“晌午时分,起风了。沙土啸叫着自天而降。”“风最猛的时候,太阳就瘦,小,惨白,在风中瑟缩。满天黄沙。沙粒都疯了,成一支支箭,射到肌肤上,死疼。空中弥漫着很稠的土,呼吸一阵,肺便如浆了似难受。”“最怕人的是风中的声响,像千百头牛吼,但远比牛吼难听。”⑨作者也以很浓重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对水的“珍爱”。在这极度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农民们筹集资金,想通过打井来解决因干旱而造成的“用水危急”。如“正是青苗拔节时。天真不长眼。就能收成。虽说那点收成终究还是支了这个税那个费,但总能给人以暂时的安慰。”“天这个旱法,难见个雨星儿。”⑩在这样极度干旱的境况下,农民们无所依托,只有寄希望于上苍,而苍天总是很吝啬,你越盼雨,它越是干旱,它越是毒热,它越是多风。天总是不随人愿。最典型的还属农民“贷款浇水”章节。天越干旱,水越金贵。农民为了保住口粮,高价贷款浇水。农民们都视水如命和视禾苗比儿子更亲的表现以及浇水时老顺通体难以言表的惬意和舒畅确实让人难忘和深思。更甚者还有牧人们的“夺水”的情节(《狼祸》中的牧人们为少的可怜的水资源,明争暗斗,演绎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表明了在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地方,水是何等的珍贵。没有水就没有一切,水就意味着粮食,水就意味着生存,水就意味着希望。在这个死寂的大沙漠,除了烈日便是风沙和干涸,与我们的父母兄弟、农民百姓终生相伴的便是这烈日、这风沙和这干涸。他们在这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很艰辛,也很无奈。恶劣的环境,匮乏的物质资源,一方水土已经无法养育一方人了,造成了农民生活的贫穷、困苦。保护环境,改善自然条件,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治沙、护水、种草、种树、平田整地、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否则,土地、植被、村子、人……将被风沙吞噬,将成为大漠的祭品。

 

(二)、《大漠祭》这部作品也反映了农民生存的严峻恶劣的社会环境。一年四季“山芋米拌面”的生活对农民来说久已习惯,三天不吃倒觉得干焦干焦,烧唤得很。看起来农民对一切物质上的贫穷尚可忍受,面对种种合理不合理的生活负担,面对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这个税那个费,人们虽已万般无奈,但仍能苦苦地活着,而最令农民父老兄弟无法忍受的是精神上的贫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写了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憨头与灵官进城卖兔,被带“法”的税务员蛮横无理地抢走时,切肤之痛已不是钱的损失,而是人的人格尊严被侮辱,“要是连个人都不是了,要钱干啥?”老顺交公粮时,上好的粮食被粮站干部故意压成三等后,“嘴唇、胡子、手指都抖动着。眼里也蓄满了泪。半晌,他叫了一声,声音嘶厉得变了味。”憨头得了肝癌,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全家动员,在全村挨家挨户、东拼西凑的弄钱。但憨心在医院却迟迟动不了手术,经人指点。给主刀大夫送了钱,终于安排了时间,可被手术的憨头却像杀猪似的嚎叫了起来,细问原委,原来是没有给麻醉师送钱所致。作者在《跋》中写到“那个失败的手术除了叫弟弟(陈开禄)当了回挨宰的猪外,还留给了我噩梦般的记忆。”另外,正当憨头被确证为肝癌,医院拒收出院时,由乡干部、警察组成的乡上催粮队,十几号人来老顺家催粮,灵官妈苦苦哀求并说明原委,无果,催粮队仍强行抬粮,身处不幸中的老顺一家,犹如雪上加霜,在这悲惨的情况下,老顺哭吼道:“老天爷,老子的一个儿子就要死了……”后来,老顺说:“这粮上了吧,上吧,叫人家辱臊一顿,划不着。碗里清一些,腰带紧一些,大不了。”后来又说:“能活了活几天。活不成,不活他了。有啥恋的?当不成人了,当鬼总成吧?……”再说“贷款浇水”这件事,恐怕也是另有他意,看似为民办事,实际是追逐利益、见利忘义。“水老虎”卡住农民的脖子,视百姓如草芥,强行榨取,绞尽脑汁地勒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农民已经一贫如洗,连看病的钱都要再三掂量,可是能够欺负而且敢欺负农民百姓的“人”竟有那么多,种种有名无名的负担都要农民来承担。交公粮、交水费、交电费这些都还名正言顺,可凭什么还要农民出那么多的“招待费”呢?打水井要招待费,浇水要招待费,看病要送礼,否则就办不成任何事。连粮管所的一个小小的收粮的,也可以对农民那样“横”,粮价几等就是几等,不容你抗辩。水管所人员更无人道,在农民急需用水的关键时刻,卡住农民的脖子,猛抬水价,惟利是图,利欲熏心,道德沦丧,没有人格,没有良心,将黑手伸向农民。再加上惩治贪污腐败措施不力,造成种种不良的社会影响,致使人们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和反感举动,如老顺关掉电视章节的表现,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大漠祭》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所处的人文环境也很恶劣。小说浓抹重彩地提示了比生活贫困、自然环境恶劣更可怕的精神贫困。封闭的环境、薄弱的、落后的文化教育必然造成人类的愚昧。我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像憨头之类的,只上过小学;像猛子之辈的,未读完初中;像兰兰之类的女子,能读完初中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像莹儿这样的“花儿仙子”,也难逃埋没、夭折的命运;像老顺这样的长辈们,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了。偌大的村子,好多的人口,上过高中的灵官算为是最有学问的人。治穷先治愚,是教育之重任。在穷乡僻壤之地,由于教育基础之薄弱,人的认识又不够,加上农民过重的生活负担,无力供子女上学,生活的贫穷,导致了教育人文气息的微弱,最终造成了人们的愚昧无知,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活泼伶俐的小引弟被生父骗到大漠深处活活冻死,只因为其父亲白福曾打死过白狐子,齐神婆说引弟是这狐狸精“转世”,要克死兄弟,将给家庭带来断子绝后的灾难。这是书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真能催人泪下。再如,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无节制的肆意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肆意狩猎,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气候恶化,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在《狼祸》中写到由于水资源匮乏,草场干枯,而放牧的牛羊过多,牧人们为争水源、争草场而演出的人吃人、羊吃人、羊吃狼、羊吃羊、狼吃羊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剧,它所揭示的又何止是一个无辜女孩的悲剧!又何止是一个沙湾村的不幸!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在闭塞偏僻落后的农村,缺乏人文气息人文氛围的又何止是一个“小沙湾村”。看来,加强边穷地区的人文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国家政策应该向广大农村倾斜,着力改善、优化农村人文环境和基础教育建设。

 

二、《大漠祭》这部作品也反映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最基本的国家政策之一,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历史意义。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困难重重,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的老顺一家来看,老顺与其妻子共生育憨头、猛子、兰兰、灵官四个子女,按照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已是严重超生,但这样的家庭在上个世纪中期还是多数,甚至八、九口之家或十多口之家在农村也并不少见,这样就造成当今中国育龄人口基数大的客观事实,尤其在落后的西部更是如此。这就给目前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即过去计划生育工作未能贯彻落实好,是今天计划生育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的历史原因。

 

(二)、认识方面的原因。本书中有几处写到遗弃女婴的事件:一处是《代跋》中交代的作者年迈的父亲收养的被人遗弃的女婴;另一处是书中的白福骗三岁的亲生女引弟到沙漠深处遗弃的事;还有一处是书中写到的在乡政府院中被遗弃的女婴的事。联系现实,象这种遗弃女婴的事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也是屡见不鲜的。最震撼人心的还是白福去冻死亲生女一节。作者在平静从容的叙写中,充满着惊心动魄的悲伤和难以遏制的愤怒,鞭挞了“白福”们的愚昧无知和狠毒残忍。分析白福及其更多的人遗弃女婴的原因,就在于为了生个“带把儿”的,这很显然是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毒害。在这种认识观念和思想评价的促使下,不但演绎出了像白福之流遗弃女婴的诸多事件,而且演绎出了像“北柱”之辈为生儿子已是四处逃离,家徒四壁,贫穷困苦,还要交巨大数额的计划生育罚款,更面临着土地被扣除的可能。另外,还受重男轻女生育观念的影响,书中多次提到“女不如男”的语句。再如人们在相互吵架时,彼此揭短,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儿子、有儿子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如果没有儿子,那就意味着自己将来没有归宿,似乎这样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相反,如果有了儿子,那就是一种荣耀。要根除这种落后的认识观念,就必须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使人们理解支持新的婚育观。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我们分析白福及其更多的遗弃女婴的人们和象“北柱”逃避计划生育的人们,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更多的原因也许还在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既无固定的工资,又无养老退休金,更谈不上什么医疗保障,年轻力壮时再苦再累,还能靠体力维持寒酸艰辛的生活,但上了年纪,维持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又有谁来供给?土地谁来犁?水谁来浇?婚丧嫁娶又有谁来撑门面?似乎一旦有了儿子这一切就都有了保障,作为父母的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慰籍,养儿子的期望也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为了生个“带把儿”的,遗弃女婴、躲避计划生育,房子被扒了,牛被拉走了,罚款交了。除了历史的和认识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经济上的原因。如果大力宣传,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稳步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活所需,提供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计生工作者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那么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例如,近年来在农村实施奖扶政策,效果就很明显,工作也比以往容易多了。

 

三、《大漠祭》这部作品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作者笔下的农民也是幸运的,虽说天天“山芋米拌面”,但毕竟能够吃饱了。这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已是巨大的历史转变。然而仅吃饱并非脱贫,更非和谐、小康。这部作品适逢其时、合事而著,道出了贫穷地区人民的心声。贫穷地方的农民办不起校,上不起学,接受不了教育,最终造成了人们的愚昧无知,以至酿成许多惨剧。作品中的白福迷信“齐神婆”,执迷不悟,相信宿命论,最终酿成冻死亲生女“引弟”的悲剧。再如“憨头”逛文庙一节,使人读之心灵震撼,乃至嘘唏,憨头拼命吃苦劳作,一家人供“灵官”读完了中学,而憨头自己却几乎一字不识,心地善良的他,跳进冰水中救人而得了“阴病”,因家境贫穷,无钱医治,硬抗而终于不治。更不辛的是患了肝癌,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因未送礼而像杀猪一样被“屠夫”宰了一刀。临终前他最大的愿望是让弟弟用架子车拉着逛了一趟文庙。武威的文庙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规模宏大,憨头茫然地看着那些匾额、楹联……目光游移,似有所思,似有所悟。憨头想什么?真耐人寻味。这也许是他对自己未能接受教育的遗憾,也许是他对自己未能接受教育的最后弥补,从而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在现实生活中,广大贫困的农村,像憨头这样为了成全兄弟姐妹学业,而牺牲自己青春和终身的人,恐怕还有千千万万。我们联系农村教育实际,农村学校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中期,时至今日,已成危房,造成了农村学校普遍的状况是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农村教育面临急需改善和加强的境地。

 

治穷先治愚,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要改变贫穷地区教育普遍落后的面貌,一方面,必须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集思广益、凝聚智慧,依靠群众办学,聚集热爱教育事业的一切力量。如书中“双福”捐资五千元助学之举和沙湾村民集资改善办学条件之行就颇具感召力。他们为教育添砖加瓦,倾注关爱,确实令人叹服。另一方面,因教育乃国家之大计,国家之根本,不能仅靠义举善行,而要靠国家教育政策来施惠。

 

党中央国务院洞察一切,关心人民,心系群众,已经把“农民问题”视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又英明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总理亲自关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大投入,决心解决“农民生活”的问题,再造祖国秀美山川,惠及苍生。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决策已初见成效,西部农民生活日渐改善。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的指引下,中国农民的明天将更美好。

 

注释:

 

1漠:《大漠祭》作者题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2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3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4文汇报》评《大漠祭》语。

 

5飞天》评《大漠祭》语。

 

6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戴俊评《大漠祭》语。

 

7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8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9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0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1漠:《大漠祭·跋》,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2漠:《大漠祭》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