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余泽雄:窥探人性中的无常——读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感想随笔

2018-06-08 10:0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余泽雄 浏览:30734334
内容提要:很早就知道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但一直都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促使我去读托翁的作品,则是雪漠老师的推荐。

 

余泽雄:窥探人性中的无常

 

——读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感想随笔

 

很早就知道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但一直都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促使我去读托翁的作品,则是雪漠老师的推荐。雪师曾说过:“托尔斯泰是个文学中的庞然大物,他太大了,非常像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 托尔斯泰最让我着迷的,是他的作品中溢出的‘大气’。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托尔斯泰。”也许,读书也需要一种缘分,当自己未遇到善知识,没有智慧的点拨,你与好书不仅仅只是擦肩而过,甚至是素昧平生,不屑一顾了。

 

当翻开书中扉页,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活灵活现的心里展示,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灵魂深处的变化揪斗,往往是在转瞬即逝的那一刻,暴露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读者惊叹不已。

 

托翁这部名著,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是一个多世纪。虽然,描写的是俄国贵族在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生活。但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家处于转折关头,怎样对待这场空前的大变动,成为每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要用怎样一种思想见地,来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书中主要是家庭问题,涉猎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技巧,把人物事件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此饱满精湛的经典之作,初读者,我无法理解其内容全貌及奥义。只能在这棵参天大树上,摘一片喜欢的树叶来欣赏,谈点浅薄感想,以慰心境。

 

无疑,安娜是书中的头号人物,也是美貌与善良的化身。但恰恰就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女性,却遭到命运的鞭挞。开始读者难以想象,一个心地善良的贵夫人(安娜),是如何动情地劝说其大嫂---陶丽,与丈夫重归于好,她的一言一行是那样的高雅,通情达理,让人舒坦。从这些章节的描写中,就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可爱的印象。

 

世事如棋,一个貌美如玉的贵妇人(安娜),遇见了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伏伦斯基),一场不可避免的热恋,肆无忌惮地轰轰烈烈开始了。书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伏伦斯基为了与安娜约会,居然不顾她的丈夫在家里,贸然登门,还与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撞个正着。后来的事实证明,安娜已怀有情夫的孩子。于是,一个美好形象的急转直下,不由自主地给了读者。

 

安娜要与伏伦斯基结合,其实前提早就酿成。与丈夫---卡列宁的感情淡薄,且在人格上的差异,两人要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分手的这个机遇,让伏伦斯基及时地抓住了。

 

这对恋人的情感好戏,似乎在卡列宁的忍让下,越演越烈。安娜已不顾是否离婚,公然离家出走,与情夫(伏伦斯基)过上事实婚姻的生活。从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火如荼得展开了,一场人性的精彩亮相,则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如果说,安娜与伏伦斯基是一见钟情,互相倾慕自然而合。那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热恋一旦冷却下来,就必须要面对现实社会及自身喜好所带来的诸多矛盾。这对情人的蜜月浪漫期一过,现实中的懊恼也接踵而来。作为原来上流社会且前程似锦的宠儿---伏伦斯基,不可能成天都沉醉于卿卿我我的情昧之中,要回归贵族社会的交际。然而,就不能太顾及情人之间的感情生活。于是,让安娜那颗灼热的心,受到了冷落。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她对他一个眼神,一句认为不合口味的话,都可联想起,“他不爱我了,有了第二个女人。”这样的猜测,越演越烈,以至于要靠吗啡要排解身体的困顿。一旦意识到是坏的情绪在作崇,又后悔不已,心里请他原谅。如此反复的精神压力,致使安娜走到自杀的边缘。

 

安娜期望得到伏伦斯基的真挚爱情,无可厚非。但总是窥不破人性(应也包括爱情)中的两面性,她忍受不了他有时候的冷落和敷衍,尽管伏伦斯基仍然十分努力地去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一次次原谅着安娜的嫉妒情绪。说到这,我不由自主想起巴尔扎克说过的话;“嫉妒是女人心中永远消灭不了的情感。在女人所有激烈的情感里头,唯有嫉妒一项是男人肯原谅的,因为女人的嫉妒正好满足男人的虚荣。”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结合,付出的名义代价是巨大的。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本来就没有这种担心。安娜抛弃卡列宁家庭后,遭到贵族社会的冷眼,也是酿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伏伦斯基已心甘情愿与安娜组建温馨家庭,则请求安娜给卡列宁写信,同意离婚。否则,自己的亲生女儿命名都成了问题,况且牵涉到家庭财产等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卡列宁原先是同意离婚的,但他接到安娜的信后,却又变卦,不同意。读者在书中不难看到,卡列宁背后出现了一个并不神秘的人物---李迪雅伯爵夫人,按我的判断,该夫人就是卡列宁不同意与安娜离婚的幕后唆使者。为何呢?是见不得别人好,还是出于报复或妒忌心理。也许,这一决定,也是引致安娜走向悲剧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一举动,亦把卡列宁的伪君子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致。

 

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人的矛盾冲突,固然是本书人性描述中最精彩部分。除此之外,吉娣与列文,陶丽与奥勃朗斯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对弈,也非常有其个性化的东西与不同的亮点。他们能置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不同的方式成全别人,特别是列文富有同情心,真正欣赏安娜的精神世界,把“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展现人性积极的一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性中无常的变化,在书中即将结尾的章节里,达到了高潮。也是安娜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且往火车站而去,那段时间里,把她与伏伦斯基爱情现状,看到了毁灭的临界点,从心里发出;“要是他并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心才对我曲意温存,却没有我所渴望的爱情,那就比仇恨更坏一千倍!”这似乎就是安娜人生最后的宣言,从一个貌美如玉,对爱情充满期待的贵夫人,成为要以悲壮来了结一生的怨恨女人,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甚至可短到一瞬间。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为大吃一惊。死神的手掌把她推下了铁轨,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这是安娜临终前的叹息,也是对人性无常发出的悲鸣。

 

安娜就此为自己划上了生命的句号,留给读者诸多的思考,每人都可站在各自的视觉,汲取不同的答案。但是我更喜欢雪漠老师在《世界是心的倒影》书中一段经典的描述;“世上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一部分,生于虚空,灭于虚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我们自己——与虚空之间,都是浪花与大海的关系。”这一心学论点,以东方的哲学思维回应了托尔斯泰这部作品的思想观。

201867

 

“雪漠亲子阅读”掌门直播(扫码观看)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