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也许很多人要问,雪漠本人与他的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推崇,凭什么那样吸引人。
《深夜的蚕豆声》书中的灵魂诗意
——广东医科大学文学讲座:“在书香中遇见”的读书分享
文\余泽雄
雪漠老师既是一位大作家、文化学者,又是一位有信仰的思想者。他的学养深厚,作品丰盈,涉猎广泛。有小说、散文、文化专著、诗集、随笔、论述等等。
在文学批评界里,有评论家称;雪漠是一位思想的摆渡者,是一位具有灵性,且被低估的作家。但是,从他所取得的奖项、荣誉,与来自社会、民间的口碑相比,更令人叹服称道的是。他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和文化志愿者团队,遍布全国各地。这在并不太尊崇读书的当今,出现此等不可思议的现象,被一些文化专家学者,称之为“雪漠文化现象”。
也许很多人要问,雪漠本人与他的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推崇,凭什么那样吸引人。我想,用任何赞美的言辞,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有很多温馨,动人的事实,在无声地释怀了这一质疑。在此,不妨列举三辑片段,以慰众者。其一;去年,雪漠受邀,给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作了一场“人文关怀”的报告。把现场一些观众,给听哭了。这些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面对着苦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深知他们对生命的迫切眷恋,对死神敲门声的恐惧。雪漠老师以自己弟弟病逝的经历,用直指人心的质朴,慈悲的关怀,打动了他们的心灵。其二;今年,在北京大学的文学院,举办了一场雪漠著《故乡三部曲》的研讨会,大厅全部坐满,窗外还站着很多读者。北京大学的专家疑惑了,哪来这么多人?一打听,原来很多都是外地的读者,慕名而来。其三;今年8月,在上海书展,书城为雪漠举办了专场的签售书活动。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的一些大学教授,当起了《雪漠作品》推介的志愿者,与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志愿者一起,为《雪漠作品》作宣传。结果是,《深夜的蚕豆声》一书,登上本次上海书展作品销量冠军。
雪漠老师本身就是一部经典作品。若其人格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可能写出被读者所认可的好作品。思想的高度,决定作品的深度。在雪漠读者和评论家眼里,有一个共识。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情怀,饱含着“大善铸心”信念。故此,“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的价值观,融入了作品人物、事件里。只要读者用心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股从作者慈悲的胸襟里,传递出的真诚(真心)气息,触动你那根软肋神经,令人痛彻心扉,欲罢不能,奋进向上。
我从一名个读者、文学爱好者开始,到成为一个受益者、文化志愿者。深刻地感到,雪漠作品里,有充盈的浩然正气和灵魂甘露,这正是当下文坛和读者最需要的营养,也是雪漠文化特色,构成了雪漠文学的诗意之根。
可能我对诗歌,情有独钟。每读《深夜的蚕豆声》中,一个人物故事,总有一首,欲罢不能的“诗”,要向自己倾诉。直感告诉我,小说里的文字,虽不按常规作诗的格式排列,可是,总能感觉到一股诗魂在跳跃。自己是如何,在这本小说里,窥见人物的灵魂,读出灵魂中诗意的呢?
“爱恨情仇”是人类,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深夜的蚕豆声》里,围绕这个主题,演绎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刻骨铭心。把十九个西部人物故事,浓缩在一部小说里,并加入后续倾谈(采访),画龙点睛地提炼了人物故事的精要。如此撰写,可见作者独具匠心。
无疑,雪漠的文笔离不开西部大漠,离不开生息在这片有着信仰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推上文学舞台,其中的一滴水,折射一个西部世界,意在定格农业文明史记,重拾时代信仰,弘扬大爱精神。
现在是一个爱得炽热,爱到极致的年代。若不轰轰烈烈地大爱一场,誓不罢休。俗话说;“来得容易,去得快。”这种爱的诗意在哪里?真不敢恭维。但一句坦言;“真爱,不用寻找,只需等待。”却把《深夜的蚕豆声》里的“新疆爷”,愚拙的形象,刻画得,可敬可亲。原来简朴的美,是用憨厚的无声表达的。使我想起了安徒生那句话,“鍍的金会磨光,猪皮倒永远留在那儿。”若用功利的价值观,看新疆爷,他真是愚痴到了极致。自己的婆姨被卖给了别人,不但不迁怒,而且坚持几十年,坦然地,无怨无悔地帮助,只做了一夜夫妻,而成了别人婆姨的一家子。当旁人戏辱自己时,他就那么一句话,“活人了世嘛,怨啥?”把别人眼里的愠怒不忿,抹得干干净净,就像此事根本就没发生过一样。新疆爷,在作者的笔下,犹如无波无纹的湖水,恍惚在洁白的月光下,沁入一个虚空世界,享受无尽的大乐。请看《新疆爷》结尾,这段素描,“那是条黑狗。此刻,它正在从村东头的女人家款款而来,踏着淡淡的月光,印一路梅花。等它不声不响地吃尽碗中的饭后,就沉默着同他交谈。这是新疆爷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他忘了自己,忘了狗,忘了村里人。”这种淡如清水,静如无我的描述,谁说不是诗意,一把淡墨,泼在白纸,却显现出一幅,不经雕琢,浑然天成的丹青。新疆爷对爱情的坚守,就是一篇大善大美的诗。它在呼唤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心灵主题:“真爱”。新疆爷的故事,还阐明了一个真谛,人活着并不需要很多物质,而生命是需要精神来呵护的,界定人的富有,不应只看金钱的多寡,更要看其内心是否强大,是否值得别人效仿,是否有能让岁月留下抹不掉的东西。新疆爷身上这种气质,难道不是一首值得赞美的诗!
也难怪,新疆爷这种轻如蝉翼,淡如水的东方爱情。感召了英国卫报,而赞美。诗也从我心中流出。
如果说,新疆爷的平素淡然,是清溪潺潺流水。那么刻画“白轻衣”的灵魂倾诉,则是大海波涛翻滚。她是一副展示在博物馆里的人体骨髅标本,生前有娇美的面容,魔鬼般的身段。现在却无声无息地摆在一个角落,让人参观。面对一架骨髅,作者却窥见,一个焦虑的灵魂在呻吟。于是,这具没有肉体的灵魂,要迫不及待地,向读懂她的人,倾诉衷肠。悔恨的,无明的,期待的,嫉妒的,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朋友,若你细细品读,里面的灵肉对话,把自己也融入其中,何尝不是这尊标本的内心袒露呢?终有一天的你、我、他,都要变成一架骨髅,多么鲜亮的躯体,也只是一副臭皮囊。这不是荒诞的咀咒。因为无明的贪婪,让无数仍有着肉体的灵魂感觉不到,肉体消失后,灵魂的苦焦。在《白轻衣:被爱拯救的灵魂》书中,可是一场绞痛的灵肉对话,铺垫了作者的修炼体验,只不过是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更有思想张力,摄心力,感召力。如泣如诉的文字,恢弘大气,如诗如画,抖人心扉。我自作多情一回,把诗一般的文字录在这里;“据说,那湖,是奶格玛的眼泪变的。我知道,那是我的归宿。只是你再也找不到杜鹃,即使在梦里,也没有它的吟咏。因为它已泣尽了血,撕裂的灵魂,再也发不出声音。但我会融入你的眸子,融入你眼中的星宿湖,融入那一片澄明,融入那一片碧绿。我的所有情缘和牵挂,都会化为一滴泪,挂在你沧桑的眼角。你别擦去它,就叫它晶莹地舞蹈吧。瞧,这世界,正摄入它无尽的梦想。”
小说里,这个叫“白轻衣”的女子。没有了肉体,才发现,原来灵魂才是最真实的生命。但是,即使终于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但生命也已失去。
是的,只有没有肉体的灵魂,才能发出如此肺腑的诚切。那么,它给还有着圆润肉体的心灵,留下一点怎样的启示呢?只要生命还存在,只要肉体还存在,所有的遗憾,都还来得及挽回。
心的闸门打开了,你就能听见生命诗意中,铮铮回响。
好作品,一经用心阅读,总难以忘怀。《深夜的蚕豆声》中每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触可及。
雪漠老师胸中装着一个西部大海,自然就有了那些悲怆大漠景致。虽说漫漫黄沙尘土,苦涩油灯背影,点画了这片贫瘠土地的悲情。可是,更让人刻骨铭心,捶胸顿足的是,那些皱皮老脸,龌龊丑陋,清纯欲滴,隐约缠身的人物故事。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一介平民,或即将消逝的农业文明记忆。曾经存在过的,有价值的,被唾弃的,构成了这部西部人文史诗,定格在《深夜的蚕豆声》里。
西部文化之所以厚重,是因为,有千百年信仰文化的沉淀。固然,像新疆爷、孟八爷、莹儿、兰兰等人物,是这块土地上的主流,可是并不能完全掩盖了人性丑陋的浊流,西部的真实,是善恶同体,泥沙俱下的。这个令人痛心疾首故事的主人翁,就上演了一幕惨烈的血腥闹剧。《深夜的蚕豆声》书中,“王秃子:男人的血性与毁灭”章节,生动地叙述了;王秃子遭诬陷,偷了大头村长的黄豆子,被公安人员行政拘留。王秃子被放出来后,气不打一处来,咽不下这口恶气,磨刀霍霍,伺机要杀村长全家。故事情节异常惨烈,两个娃子被杀,鲜血染红了被褥。王秃子,自知血债无法偿还,也逃进了沙丘,自杀了。书里写道:“那一段肠子挂在柴棵上,在晨风里摇曳,旗帜似的炫耀着,很扎眼。”文字虽短,但读者不难想象出,王秃子死前那种惨烈的挣扎。故事还叙述了村里人,把王秃子与两个娃子的尸体,放在火堆一起焚化时,这样写道;“火渐渐熄了,那沙湾里,只剩一堆黑骨头,还有几团东西,想是没烧尽的肚肠。从脑袋上,隐约能看出哪是秃子,哪是娃儿。骨头却混了,杀人凶手和被杀者亲热地拥抱了。”这个结局,多么具有戏剧色彩。作者发出感叹,“死亡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结局,但死亡前面的故事却是人可以选择的。如果能记住死亡,记住人留不住他想要留住的一切,也包括王秃子们那么在乎的是是非非,人或许就能活得潇洒一些、轻松一些,也会更明白人生中真正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发生在王秃子身上的悲剧,也会少了很多。毕竟,骨头都会拥抱,活着的人为什么反而不能拥抱呢?”
也许,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血腥的故事,怎么能与诗意联系在一起呢?也太牵强了吧。是的,若总是以一种感性角度去解读诗意的话,确实有亵渎了诗意唯美之嫌。但是,千万不要抹杀了诗意还有理性的一面,尤其是,用诗意的眼光来审视人性时,是没有善恶分别的。这时的诗意,更锐利,更有穿透力,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拿王秃子这个故事来说,人的恶一旦被激活,谁能知道会做出怎样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若能把王秃子们的恶念,转化为善意。有什么再比这,更值得赞扬。雪漠作品中这段充满智慧慈悲的肺腑之言,难道不是一首大爱的诗歌吗?
用一种诗意的视觉,来读《深夜的蚕豆声》的人物故事。并非刻意造作,而是被作品里沧桑恢宏的大气,智悲双运的情怀,催人奋进的暖流,同感身受的灵魂煎熬所感染。被作者游刃有余的文学创作功力所折服。这种体验,就更容易感知作者的独具匠心,以及作品文字背后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当认知了它,也意味着,思想灵魂得到了提炼。我更愿意把这种象征意义,理解为诗意。
世界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理,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意,只需有一颗感知诗意的心灵,无处不是诗的海洋。当我面对痛楚的灵魂,流淌出浓浓诗意时,总是欲罢不能,去追思,去叩问!若你也被卷入信仰、向上、干净的情感漩涡之中,能无动于衷吗?
——2016年11月25日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