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格吉祥经》第五节也很重要:
对于如法修供发胜解,以及顽愚难调恶业众,
无有分别诸法平等住,祈发大菩提心赐吉祥。
本节内容是消除分别心。分别心是成就的障碍。前面讲过的卢伊巴,位列八十四个大成就者之首,他就是在乞丐相的空行母的开示下,专捡食被人抛弃的鱼内脏对治修持,以扑灭分别心。十二年后,生大证悟,世人称之为卢伊巴,意为食鱼内脏者。
古印度有一个乞丐,行乞时,常手持一本书。一日,他遇到一位博学真修的瑜伽士,给他授以喜金刚灌顶,并教授了如下口诀:“一切罪业我忏悔,日夜无别禅修乐,往昔所造今生是,来生如何自心是,若能如是长观修,今生能证佛果位,证悟征兆次第生。”并解释道:“恶业指愚痴无明,会产生各种错乱。能清净恶业者,是对于万物显现皆能了悟的大手印正见。若能经常禅修慈悲心,自己即会产生法性大乐。若不贪过去,不恋现在,不念未来,便能自然任运,证得究竟证悟。善恶苦乐,皆由自心分别。要恒常观察自心,看是否有贪爱执著。若能如此恒久禅修,心中迷乱自然消除,就能得到法性佛果。”乞丐照上师所教,禅修六年,得到了大手印的究竟证悟,成为印度八十四个成就者之一,人称札查巴,意为“持书乞食者”。
另一位成就者嘎拉巴,因累世修忍辱,相好庄严,常有人尾随其后观看。嘎拉巴心生厌恶,就搬入尸陀林中居住。一天,瑜伽士传给他胜乐金刚的灌顶,并教以生圆二次第的禅修。他修持多年,得到证悟,人我之类的分别心消失,行为变得自然任运。人们以为他疯了。他便告诉众人:“执著自我生他人,二者自然生贪爱,学者若能了解此,妄念中生本尊等,以及‘阿’字中本性,如空中彩虹消失,生灭本质共三者,疯子的我无所行。两者皆无任运大乐行,了悟不灭明光之大乐,六识不灭禅修之大乐,无修无证果实即大乐。”说完,升至天空,显现神通,从此以后,声名四播。他之所修,对治的也是分别心。
前面谈到的那位卢伊巴大师成道之后,仍吃鱼内脏,一天遇到一个打猎的国王,国王问卢伊巴大师:“您身发光彩,相好庄严,为啥吃不干净的鱼内脏呢?以后,您不管需要啥食物,我都愿意供养。若是您需要国家,我也愿意供出我的王国。”卢伊巴说:“要是你有不死法门,请你教我。别的,我不需要。”国王问原因,大师道:“为王之道,利益极小,坏处很大,所以我以前抛弃了王位。”国王智慧显现,对王位生出厌倦之心,就传位给儿子,跟一位大臣来到尸陀林中,供以自家身体,向卢伊巴求法。上师传以胜乐金刚灌顶。后师徒三人四处云游,托钵乞食。为打消原国王的分别心,卢伊巴前往一寺庙,找到为寺庙献供养时跳舞妇女的负责人,要五百金币,将国王卖给她。上师吩咐女主人道:“夜里叫他单独睡,别叫人跟他同居。”说完带着那大臣离开了。从此十二年间,原国王为女主人干洗脚、给身体擦香油等各类杂役,并负责为女主人拉皮条。但他一刻也没忘记上师的教授,默默潜修。一日,他为另一个国王拉了皮条,半夜里,此国王闹肚子,到后花园中,却闻到异香,见一室内,有大光明,十五个天女,环绕服侍那位拉皮条者,才知干杂役的仆人早证得大成就了。女主人很惭愧,向大师顶礼绕行,希望供养他十二年。大师没有答应。
而那位大臣弟子,叫顶嗄巴,虽出身婆罗门,也被卢伊巴大师卖到酒店,卖了三百金币。他白天在酒店干苦力捣米,夜里就在后花园里清修。十二年后的一天,他捣了一天米,忘了吃饭。夜里,女主人派人送饭给他,看到他身边天女围绕,放大光明。众人乞法时,他以捣米为例,开示了自己的证悟过程:“读诵经论顶嗄巴,捣舂米时入禅定,臼中米粮仔细舂,上师教授细舂成净米,黑色心性舂成清净果,先以善业来舂捣恶业,金刚智慧作锤子,日月两者作钉子,舂臼法性空性是,无取无舍来舂捣,妄念搅拌成酸乳,变成大乐清净之奶油,滋味两无中品尝。”卢伊巴就是以这种方式去掉了那君臣弟子对其高贵出身的执著,摧毁了他们的分别心。
还有一位成就者叫拉呼拉,曾因年老体衰,被儿女嘲笑藐视,他觉得生不如死,只好搬到尸陀林中居住。一日,一位瑜伽士教他修持法门:“观想在你的头顶上,有一由‘阿’字变成的月亮坛城,将所有世间妄念融入其中,依此禅修。”并传以口诀:“无二妄念之罗睺,摧毁妄念之执著。头顶上所生大乐,甚深明点中产生。乐空双运之净流,能够摧毁五蕴身,由此能生佛功德,奇哉无生亦无灭。”拉呼拉依上师所授,精进修持,二元分别的月亮,终于被无二的罗睺所吞;空乐无别的甘露,从头顶梵穴流下,充满全身。老人遂由古稀之龄,化为二八之形,天女环绕,光明大发。这种修持,也是为了破除其分别心。
也是在古代印度,有一平民,生一儿子,长大之后,非常懒惰,只知睡觉,无心世事,人称其为拿古纳,意思是毫无德相者。为了躲避世人辱骂,拿古纳搬到寂静之处。因心懒身疲,无心行乞,饥饿待死。一瑜伽士见之,生出悲心,予以食物,拿古纳卧而享用。瑜伽士说:“再这样,你会死的。要是你想修持佛法,我就教你方法。”拿古纳说:“我已懒得起身。要是你有躺着修持的口诀,我倒愿意修持。”瑜伽士就传以他加持灌顶,并教授他明空双运的禅修口诀:“未悟主客二元见,执著颠倒之众生。造业受苦实堪悯,从本以来非真实。显现空性无分别,心中明光已生起。行为反常似疯癫,浪游城野瑜伽士。”拿古纳边禅修,边乞食,多年之后,生出双运光明,得到证悟。当他遇到俱缘弟子时,就开示其显空不二的甚深道,以破除其分别心。
噶拉噶拉大师非常爱说话,老是絮絮叨叨,口若悬河,人们嫌其聒噪,老驱逐他,后遂无处栖身,只好到尸陀林居住。一瑜伽士授予他密集金刚的灌顶,并开示他口诀:“观修自声及他种声音,本质为一实无有差别。之后观修自声如虚空雷鸣,并观如同大雨落花丛。”他依此开示,努力禅修,将别人对他的辱骂,融入自声之中;再将自己声音观成大雨,落入花丛;再将诸花,融入虚空。一切显现皆是空性,所有显现本来解脱,多年后得到证悟。
概而言之,世上烦恼,皆因分别心而起,争名者,夺利者,喜新者,厌旧者,嫌贫者,爱富者,趋美者,避丑者……无非分别心。大而言之,贪嗔痴也无非分别心之蔓延,战争、仇杀、巧取、豪夺……一言概括之,这世上,所有罪恶,皆是分别心所致。故修道之人,应以分别心为主要对治对象。汉地有个和尚,为消除分别心,专吃狗吃剩的食,苦修多年,终得成就。
所谓分别心,究其实质,仍是“执”。执我者,执法者,因执而生分别,而生烦恼,而造业,而轮回。若分别心消失,道业遂成。
故该节要求将“如法修供发胜解”,同“愚顽难调恶业众”,一视同仁,无有分别,诸法平等。做到这一点,要“祈发大菩提心”。
关于这一点,《佛子行三十七颂》里也有相应内容。如果难调恶业之众,贪心大甚,夺我财物,我能不生瞋心,尤将受用善事功德回向于他,如同供养上师一样喜悦;若我并无过错,他人欲断吾头,我能不生瞋心,反而对他生起悲心,承担他的罪业;若人恶意诽谤,造谣生事,无中生有,致使谣闻传遍三千世界,我能如闻本尊真言法语,而能对他敬若上师,赞其功德;若有人于大庭广众之中,来挑我之短,揭我之弊,其形汹汹,其言嚣嚣,我能不生瞋心,视其为良师益友;若我待其如子,他反视我为仇,我亦能不生瞋心,像慈母对病儿,悲悯之情,胜于以往;若有缘劣众生,我待他如兄弟,他反倒傲慢至极,侮辱于我,我也能视如上师,倍加恭敬。若我才大于天,名广于地,富可敌国,也视富贵名闻,皆是虚幻,而无丝毫傲慢之心,等等。
欲降伏外部的敌人,须先降伏自己的心。按香巴噶举的说法:所有外部的显现,皆是心的显现,皆归于空性。心若清净,则无处不净土,所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降伏自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慈悲,发大菩提心。在每天的奶格五金法修习中,弟子们必修“四无量心”:愿诸众生俱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其目的,就是为了熏修出行者的菩提心。
应知世上万相,唯心所造。诸缘虽异,其性本空。对同一事物,有人喜,有人厌,有人视如生命,有人却弃若破鞋,可见外相本无自性,其所有好恶皆是心之好恶。腐肉为人所恶,狗却啖之香美。蝇喜粪便,鸟喜蛆虫。世有嗜痂之徒,亦不乏逐臭之辈。如世间名利,有人视为毒鸠,躲之不及;有人却趋之若鹜,不惜伤生害命,造下无穷恶业。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显宗讲万法唯心,即一切外现不是产生于外部,而是心的产物。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本由心造,不去执著,而融入空性,方为合道。
既了知法由心造,心性本空,便能对“如法修证”和“愚顽难调”不生分别,如同太阳眼中,并无毒草鲜花之别,而施以相同的光明温暖。以此广推,美景良辰,富贵荣华,亦不过如海市蜃楼,虚幻无实;而痛苦烦恼,贫贱违缘,亦如梦如幻,并无实义。
真正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见地的成就,而非神通。见地或智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生分别心,阿罗汉眼中,黄金与牛粪同值,大地与虚空无别,更无如法修供发胜解和愚顽难调恶业众之异,若人分别,即是凡夫。因为一生分别,便有烦恼,而烦恼是轮回之因。无漏的“漏”字,便是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