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 正文

香巴噶举部分行者的困惑及其原因初探

2015-01-22 10:23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47094969

前不久,我跟一些学者进行了“香巴噶举文化研究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许多香巴噶举信仰者,对其宗教哲学相当陌生。那些天,我老是接到电话或是信件。其内容,大多述说其对香巴教法的困惑和怀疑。其疑惑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信仰。我虽然也能与世隔绝地清修,事不关己,明哲保身,但有时的世故和小心,其实是一种犯罪。因为在我们世故的间隙,不知有多少人会失去人身,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佛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当事关香巴噶举教法的清净和信仰者的信根,需要说话时,我还是要说自己该说的话。虽然我的言行可能会招致一些非议,也可能给别有用心者提供机会——任何时候,不做事者总是会诽谤做事者的——但因为我无求于世,既不想靠信仰换高名,又不想借教法谋大利,倒也不怕别人说啥。跟写《大手印实修心髓》及本书一样,我想做的,仅仅是传播真理让人明白而已。所以,我必须说我该说的话。

下面,我引用古石先生的来信:

雪漠先生:

您好!您的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但和您的彻底无伪的信心相比,我还差得很远。

坦白地说,从得法至今一直都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近几年看了一些其他教派的书,感觉我们这个教派的某些做法和书中讲的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我知道噶举派的宗风和别派是不同的,私下推测可能是香巴噶举有它的不共之处,但了解不多,吃不准。

如果先生您能解除我等的疑问,那可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深切地期望自己临终时能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上师祈祷,而没有任何的犹疑。因此,不情之请还望见谅。

古石反映的问题,显然已经很严重了。其主要原因,是对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不理解所致。佛教中,或因尊奉经典的不同,或因宗教哲学的相异,才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而不同,方得大成。数千年间,诸教派间大多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相安无事,各度其应机之人。也正是因为有容乃大的胸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佛教才成为最壮美的人文景观,才能走出印度,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藏传佛教是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并行的三大佛教体系之一,有着其独有的宗教哲学。它跟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着法印上的相同,也有着教义诠释上的相异。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中的宁玛、噶举、觉囊、格鲁、萨迦、觉域等派也是各有特色,以其宗教哲学的丰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伟大体系。如宁玛派的大圆满见、噶举派的大手印见、觉囊派的他空见、格鲁派的道次第、萨迦派的道果法、觉域派的能断法等,各派以其独有的宗教哲学指导其修行。各派在见地上虽有差异,但都产生过光照千古的伟大人物。它们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总的说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各有特点,各随其因缘而度化有缘的对机众生。

噶举派是中国政府认可的正信教派之一。自1958年以后,国务院寻访并认可的第一位转世活佛便是噶举派的十七世大宝法王。中国政府对噶举派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支持。噶举派的诸多信仰者也净信守法,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所以,对教派和教法,是不该有啥怀疑的。

噶举派有两大支派,香巴噶举是其中之一。另一大支派是塔波噶举,其下又衍生出了四大八小十二个小支。噶举派的宗教哲学散见于那诺巴、玛尔巴、琼波浪觉、奶格玛、密勒日巴、冈波巴等诸大师的著述和道歌中。香巴噶举的奶格五金法、大手印、三支法、《奶格吉祥经》中也已涵括了自己的宗教哲学。这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表述。因为香巴噶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跟其他教派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它不像其他教派那样有那么多的前行和理论。同时,也因为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已渗入其教法体系之中,只要如法修炼,宗教哲学自然会熏染其心,助其成道。但由于行者的理解力不够,或是还没接触到核心教法(如圆满次第等),或是忽略了其中的精要,如大手印、三支法等,或是听信一些没有正见者的所谓“开示”,一些人并没能从其独特的宗教哲学中得到滋养,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证悟。

我曾向几位有缘者讲过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他们虽然修炼多年,但因不曾深究其宗教观和方法论,便无法真正了解香巴噶举教法的精深和博大。后来,他们熟读《大手印实修心髓》后,便惊叹不已,说:“想不到,香巴噶举竟如此博大精深。”

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一书中有相对系统的介绍,不深入此书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此书是我“明白”后写的,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所以能全面和正确地反映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和教法特点。一些熟读此书并悟入的人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进而对香巴教法生起了无上的信心,其智慧修炼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可惜的是,因为个别没有正见者曲解的介绍,一些人对《大手印实修心髓》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一来,他们便无缘了解香巴噶举独有的宗教哲学和教法特点了。在这种正见的真空中,他们只好临时抱“佛”脚,或听一些鹦鹉学舌似是而非的所谓“高论”,或在别的宗教哲学中寻找理论根据。这样,便会闹出“虎身上安熊头”的笑话,进而开始用一知半解的别派哲学来否定自家的教法。

同时,由于“真”的被挤对,正信者选择了独善其身,隐而不言,“假”反倒占据了话语市场,遂出现经济学上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久而久之,就可能正气凋落,邪风上升,是非流言四面流溢,“只见破戒者,不闻成就者”,令空行哭泣,令上师忧虑,令小人窃喜,令智者寒心。

多闻固然无可厚非。有正见者读书越多,就越能汲取有益的营养。但要是智慧浅陋者,是很难辨其究竟的,他们读的书越多,思维反倒越加混乱了。于是,那些不曾证悟也无正见的浅薄之徒,便借古人尸躯,还自己阴魂,盗取正法的名相,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说,来否定或是篡改清净的教法……这种手段,邪教屡屡用之。正信者当以此为戒!

宗教哲学是宗教行为的行动指南。我们以出行为例,因为旅行方式不同,行动指南也就不同了。比如,有人曾骑了毛驴从西安到过上海,然后写一本《去上海行动指南》,第一站为此站,第二站为彼站,第三站在这儿,第四站在那儿……每一站间的距离为二十公里;第二个人的旅行方式变了,他是坐汽车去上海的,则站点也变了,站与站的距离可能是几百公里,可能连路线也变了。这样,他写的《行动指南》,就只适合坐汽车者;第三个人乘火车,则必须沿着铁路的《行动指南》,经过徐州,经过南京,经过各大站点,最后到达上海;要是第四个人乘飞机的话,那他只要选对航班,如法上机,不遇空难,不出意外,就能直达上海了。因多种旅行方式的不同,就会有多个《行动指南》,若是以其中一个为标准,来否定其他几个,显然是不对的。这种情形在禅宗中亦出现过,神秀的宗教观是“渐修”:“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宗教观是顿悟:“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各随其缘而度众,并无谁对谁错、谁高谁下的分别。

时下的香巴噶举中,人们思维混乱的原因就是不理解香巴噶举独有的宗教哲学所致。由于其宗教哲学大多隐在教法之中,千年来不曾开显于世,而仅有的一本《大手印实修心髓》又被某些浅识者误读。要是行者能依止成就上师的教言专事清修,成就当然指日可待;但要是有人不听上师教授,再胡乱看书且一知半解,就会削足适履,进而怀疑上师,丧失信心;要是再亲近恶友,远离善知识,就可能会生出邪见,诽谤正法了。

佛法本为救心,心有多少病,便有多少法。以中医为例,热病要泻火,寒病要驱寒,虚者补,实者泻。所有对机的药都是好药,因此很难说哪个药好哪个药坏,这要看你得了啥病。服药前,一定要了解你的病根,并熟悉药理。千万不要胡乱吃药。有时,吃错了药,小病会吃成大病,更可能枉送性命。所以,许多时候,最难对治的,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

目前的情形是,不仅一些没正见的香巴噶举信仰者对自家教法产生了怀疑,而别派个别没证悟的所谓“上师”也以自己的宗教哲学为标准,对香巴噶举指手画脚,对具德上师说三道四,这更是不如法的陋行。《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试想,具德上师曾将上千万元的人民币用于供寺供僧,而那些诽谤者却多是趋利之徒,或处心积虑,骗取利养;或见识浅薄,坐井观天。二者之心之行,高下如云泥之遥。其诽谤,正所谓狂犬吠日也。正信者不可不察。

当然,那些“颇有微词”者中,也不乏好心之人。因为宗教观的不同,他们可能对香巴教法不太理解。对于他们,我们表示感谢,不要将其跟诽谤者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对他们说:谢谢你!我尊重你的信仰!请你也尊重我的信仰好吗?

正如不能拿密宗标准来否定净土宗一样,我们也不能用别派的观念来谴责和否定香巴噶举。对于那些利用强权屠杀别派信众以强行推广自家教义的暴力行为,我一向是谴责的。藏传佛教史上的教派残杀,世界宗教史上的十字军东征,以及时下喧嚣于阿拉伯世界的爆炸声,不乏狭隘的宗教观导致的暴力,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萨迦派八思巴大师赢得千古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元朝忽必烈想凭借皇权武力推广萨迦派教法时,他进行了阻止。他说,各派教法皆是佛陀所传,各有其度众因缘,不可偏废。

佛说:“一切善法皆为佛法。”百药治百病,百法救百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度众因缘,切不可拣一废百,故步自封。那些以为自己的水窖就是大海,认为自家的天井就是宇宙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会贻笑大方的。

所以,所有的信仰者,必须理解自家的宗教哲学,用以指导宗教行为,千万不要为世上纷繁的诸色弄花了眼,更不要浅薄地拿别人的绳子来量自家的脚,进而无知地怀疑教法。

这里再补充一点,释迦佛证道时,并不曾读过那些经典;奶格玛成道时,许多教派甚至连影子也没有,我们怎能用别人的药方来治自己的心病呢?当然,在明白了自己教法特点和宗教哲学的前提下,在正见的指导下,能够看一些别派的经典,汲取有益养分,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但要是读别家经典的目的,是想找出否定或怀疑自家教法的依据,这样的读书,是不如不读的。

世上所有的经典,都应该成为我们心灵的营养,千万别变成捆绑我们解脱的枷锁。

 

<<上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