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 正文

关于心、法

2015-01-22 10:2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47118616

 

关于空、有,历来是佛教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教派。香巴噶举则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皆虚幻无常,执实和执空皆不合中道,无论执有还是执空,无论执著于世俗世界,还是执著涅槃,凡有执著,便有痛苦,便有烦恼,便造业因,便堕轮回,故在修证过程中以破除执著为其主要目的之一。香巴噶举认为,外界一切现象皆由“心”来决定,心外无法,而心之本性是远离善恶、好坏、优劣等分别之法性,亦即空性,故外境空,心亦空,万法由心,心外无物。这观点,等于中观之“无自性”跟唯识宗之“万法唯心”兼而有之:因为万法唯心,而心无实体,故所有外现也空无自性。这一观点是噶举派区别于别的教派的显著特点。

香巴噶举的这一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其修持法中,无论“幻身贪愤自解”,还是“三支法”,皆体现了这一宗教观念。如《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的“如幻道”说:“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如是如幻而修,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奶格吉祥经》中也说:“心法俱空外现皆如幻,空乐双运明空亦无别,顿然契入光明大手印,安住令众解脱赐吉祥。”

下面引文是噶举派诸大师的关于心、法之论述:

让群多杰在其《大手印愿文》中说:“一切诸法皆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空而无灭无所不显现,于善观察本体得定见。”冈波巴也说:“心的自性、体性、行相三者中,其自性明而无分别,其体性离生、住、灭,其行相显现为生死涅槃二种。”“心之自性之所作,由自性净,周遍于一切生死涅槃中之无为法,心之体性之所作即是明而无生灭,心之行相之所作即是显现种种习气之影像。”让群巴说:“自性空而体性明,行相无灭皆可观。”噶举派认为:“对于心的体性,用一切最殊胜的方法观察而寻找,然其事相之实有则任何亦无所得。并且寻找者心识之戏论亦会自尽自灭,此即谓胜义及从本以来即存在的法性性空。然世俗中如此而显现可见者,用正理观察则一无可得,此无所得者恰好是胜义谛性,是从本以来存在的法性性空。总之,在噶举派看来,心之自性即是空,由生死涅槃所摄之一切法之自性亦皆空。”(转引自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

心的性相除了空之外,还有光明性,其意是说心的本质如同明净的天空一样,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远离颠倒戏论,本来未染尘垢,无有任何变异。尼瓦卡说:“此心自性光明而清净,无尘离尘无有垢。”《无上瑜伽部》说:“何为心之自性光明,说彼即如虚空而无有变异。”《毗卢证菩提》称:“此心由自性一切净,彼于内外及二者之中间亦非所缘。虚空之自性,即是心之自性,心之自性,即是菩提心。是故,心及虚空之界、菩提心无二无别。”《所现之智慧庄严》中说:“妙吉祥、菩提由心自性光明故,即是自性光明,何由自性光明?其任何自性,普遍无有烦恼,与晴空平等,具有虚空之自性,和合为清净之虚空,以彼虚空为例,即是自性极光明。”(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

那诺巴在《恒河大手印》中形象地描述了心,认为众生之心,本具本觉智光,即使无始以来,随业而转,倏忽生死,千劫轮回,其心灵之本觉智光,也不曾稍减,仅仅如乌云蔽日,云散雾开之日,便是光明突现之时:“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依,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黑白不能染。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顿开朗,本净妙明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

不过,心虽具本觉智光,心之体性虽然清净,但由于客尘污染,无明障蔽,烦恼所惑,众生并不能见到心之实相,心的本有光明不能显发,众生遂有轮回之苦。冲热·堪布才南在《噶举派之传承与教义略讲》中概括了噶举派的观点:“心之体性自性清净,然由客尘所障覆,自己的实相由自己未能明见,一切皆依烦恼之缘起而有六种苦乐,从而呈现为轮回之相。由远离客尘而明见自身之实相,由依靠清净之缘起而现证法性胜义之身,其他之显现,则呈现为色身之庄严妙幻。”“心性无有垢,变幻由色身所摄,显现极乐世界,各种坛城变幻,极稀奇之诸变幻,周遍无边之虚空。”“此一心性之诸种子,从中发出轮回和涅槃。”“心已由贪等难破之垢所杂染,心由金刚者所轮转,自性光明从分别中得到解脱,离去贪等垢染,无有能所二取即殊胜菩萨,此已成殊胜涅槃。”(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

对噶举派的观点,一些人提出异议:既然心性本净,客尘咋能污染了它?既然心性能污染,日后虽能除垢,但还是会重新污染的呀?

噶举派如是回答:那客尘,并不是从心中突然生出的,客尘之垢跟本净心性从无始以来就是共住共存的。真心如天空,客尘如云翳;真心如大海,客尘如波浪;心性如金矿中真金,客尘如金矿中杂质。此外,《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尚有多种比喻:“萎华有佛、蜂群绕蜜、糠(米+会)粳粮、粪内真金、贫家宝藏、壳内果种、弊物裹金像、贫女怀轮王、铸模内金像。由客尘烦恼所障,诸众生中住彼如来藏。”

概而言之,真心与妄心,一时俱有,同时共存,是心性之两个方面,一为体,一为用,体不离用,用不舍体,体用一如,故曰:“俱生心性为法身,俱生妄念法身波,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无别是俱生。”

不过,客尘虽与真心共时同有,但本净的心性是心的本体,客尘仅仅是客体。其二者的关系,是依附的外在关系,而非本质的内在关系。客尘可除,客尘可破,经过如法的修炼,客尘可以脱离本净之妙明心。心为客尘障蔽时,即是“迷”之众生;客尘消除时,即是“觉悟”之佛。故曰:“虽然心之本性清净,然具客尘时,佛之功德则不可明朗也,离垢时,佛之功德呈现。”“众生皆是佛,然由客尘障;假若破除彼,即是圣佛也。”(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

故心性有净垢的双重性,因此而有了轮回及诸多烦恼,并成为一切之种子,由此生发轮回涅槃等。净是心的本质,垢是心的污染,污染可除,本净常存。其真如本性虽为蕴、处、界、贪、瞋、痴等诸多客尘所缠缚,但因其自性清净,遂为成佛之因,故称为“如来藏”。

冈波巴大师认为:“法身性空周遍于一切众生之中,故一切有情众生即是清静佛性”,“圣佛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性空。性空又无所不遍及,即周遍于一切有情之中”;“圣佛之真如与有情之真如无优劣、大小、高低之区别也,故谓一切有情即清静佛性”。

因为客尘污染程度之不同,众生相应地有了不同的种性。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分为五种种性:①断灭种性:“虽见轮回诸过患,不生丝毫之哀思,虽闻佛陀诸功德,不生丝毫之信心,无羞无耻无慈悲,造种种罪无忧悔,若人俱足此六非,是为断灭如来种。”“或有惟作诸恶行,或惟破坏诸白法,毫毛之善亦不为,与解脱法成绝缘。”此类众生,以其客尘污染极重,长劫轮回,历时久远,但若能省悟,仍有成佛可能。②不定种性:随境而变,随缘而转,以其学法因缘,或成声闻,或成缘觉,或成大乘菩萨,或成外道。③声闻种性:“极端惧轮回,信乐于涅槃,悲心甚微小,此乃声闻性。”“见轮回若起大怖,诚信钦慕涅槃道,于利生业不爱乐,具此征者声闻种。”④缘觉种性:“深厌轮回欣涅槃,慈悲心小傲慢大,秘密师承喜独居,识者知为缘觉性。”⑤大乘种性:“根别体性及名称,超胜其他之原因,表相及其诸征兆,大乘种性如是知。”大乘种性又分为两种,一是“自性住种”,从无始以来,其法尔就俱足此种功能之故;一是“习所成种”,此类众生须勤修善根才能成长佛法。

既然明白“即心即佛”,那么,如何认知心性呢?在此问题上,噶举派内部分歧极多,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心自空寂,本无内外,亦无生灭,更无世俗之分别妄念,一切了不可得,如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宗派源流与教义善说晶境史》(甘肃民族出版社)中说:“由定中观察自心,是在内在外,是在生、住、灭等何处中有,若见何处皆无有时,则谓已达心的根本,已悟心性,已得大手印义。如《笃哈藏》说:‘一切心与境,寻觅无可得,而亦无觅者,无者则三世不生亦不灭,此外无余者,是乃心自性,大乐之实相,故一切境相,皆显为法身。”也有人认为,不追过去心,不迎未来心,于当下心亦不整治,自然宽坦而住,就能豁然见到自己心性,正如米钦林巴所说:“放下无为开悟,如河流水悉显发,尽舍所缘一切相,常住等引瑜伽士。”还有人认为:诸相起时,诸境生时,不生分别,不加取舍,观其体性,自然空寂,坦然而住,即证法性。冈迦玛说:“若能了解到没有任何念头及行为,就能清澈明白地见到自己的心,污浊秽垢的错乱心亦能澄清,一切现象无生灭而依然如故,不取也不舍,这就叫做大手印。”(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总之,说法极多,不再枚举。

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许多认知心性之法。如:“修者决定不除沉掉也,修时若以沉掉为过患,则如白昼燃灯成空费。”“行者决定不取亦不舍,行时若取若舍成自缚,如彼蜜蜂入网难解脱。”“守持密乘三昧耶戒者,心常决定住于空见谓,若于本无可守密戒外,另寻其他可守之戒律,则如水源头上再寻头,徒劳自苦那结应知悉!果如澈明自心决定也,若于无碍果外另寻果,如彼乌龟跳跃欲上天。”“上师应向自心内寻觅,若于心外别求另上师,则如摈舍自心徒空劳。”“一切外境一切所显现,归元无不摄归于自心。”

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的三支法亦说:“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密勒尊者对冈波巴大师说:“心中莫要不适,且把你的心识松之又松,宽坦而住!不要陷入妄念和我执的罗网中去了!怀疑的死结让它自己去解开吧。你应斩断二执绊结之极微细处;钻破并粉碎那极细微坚固的根本习气!莫要东想西想思念太多,应该松松地将心置于宽坦不整治的本然上。”“你若要做一个纯正的修行者,就决定不可以对梦兆的象征起任何的执著,否则就会为魔所乘。你应该遵依上师的训示和自己的决定意志去做,不要轻易为别人的话所左右,否则就会形成心意不坚和意志动摇的习性。对你身旁的道友们,莫要观察他们的过失;自己莫生恶念,也莫要东想西想。因为自己究竟不能透晓他人的心性,所以观察他人的过失,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亲因。”

密勒尊者唱道:“内生离戏觉受时,莫逐语言及文字,否则当为八法伴,心离骄慢而安住。子兮能识此义耶?法尔解脱内显时,莫以哲理辨析之,否则勤逐无义事,心离妄想而安住。子兮亦识此义耶?证悟自心空性时,莫于一多作分别,否则可能堕断见,心应安住离戏境。子兮亦识此义耶?修观大手印法时,身语善业莫勤为,如若事务太繁劳,无分别智将消散,应住松坦不整治。子兮亦识此义耶?兆相前知显现时,心莫欢喜起贪著,否则魔来做悬记,无执境中坦然住,子兮亦识此义耶?澈观自心深处时,莫生贪著与欲求,否则当为贪魔使,无愿无求而安住。子兮亦识此义耶?”

噶举派的以上宗教观念不仅体现在其修行上,更体现在其对“涅槃”的解释上,冈波巴之《宝鬘论》说:“消除执有执无之心,即谓涅槃得佛果。”他认为,涅槃境界离心意,超言诠,无可立,无可破,无所造,无所作,无所变,远离生灭取舍,超乎言诠心意。此说亦符合《中论颂》之:“不取亦不舍,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涅槃即如是。”

<<上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