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选择与明白——怀念张艳梅教授

2023-03-08 05:0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选择与明白

——怀念张艳梅教授

雪漠

1

张艳梅教授去世那天,很奇怪,我凌晨一点就醒来了,之后再也没有睡着。得到确信之后,我找到之前采访她的一段视频,上传到我的微信视频号上,然后发到了微信好友圈。我想让更多的人看一看,一位优秀女性走到生命尽头时,有过怎样的感悟。

张艳梅教授是我的一位读者,她很优秀,活着时,她拥有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一切,无论是事业、学养还是名誉等,她都超过了很多人。为了得到这些,她像很多人那样,非常努力地奋斗了许多年,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她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她同样像很多人那样,以为死亡和绝症跟自己没有关系,自己的生命中永远都不会出现这些东西,可突然有一天,她却查出了晚期癌症,就像命运跟她开了个口味有点重的玩笑。这时,她的事业还处于上升期,她也仍然青春貌美家庭幸福,一切看起来都在最好的时候。但是,它们必须依托生命的存在,才有意义,生命却很快就要结束了。我相信,多年来专攻肿瘤研究的她,在知道自己竟然患上那么险恶的肿瘤时,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许,那么多年来,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解除生命的威胁,解除心里的痛苦,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作为病人,被记入医院的卷宗。

很多人都是这样,不管亲眼目睹多少亲友离世,也许都很难想到下一个会是自己——就算想到了,也大多只是一种情绪,也许一转身,又会投入红尘名利的洪流之中,继续拼杀,继续力争上游;绝不会想到,自己就算得到了一切,也会在某个不期然的时刻失去,比如死亡。

我有个读者叫心印,她是《爱不落下》中丫头的原型之一,她也是因为癌症而离世的。她跟张艳梅教授一样,也是一位卓越的女性,也是在事业上升期确诊癌症的。不同的是,心印在走进信仰之前,有过很多摧毁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点外卖度日,习惯性熬夜,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等。她长期失眠,心情抑郁,最后还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癌症。那时,除了养家,她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心灵非常空虚,所以她才会折磨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没有一丝的爱护——当然,这个前提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死亡,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想过死亡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虽然抑郁症严重的时候,她常有寻死的冲动,但她并没有想过自己真的会死。她为人生做了很多计划,好好读书的愿望,也一拖再拖,因为她觉得人生还长,等她有时间了再读也没关系。在确诊的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人生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长。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像《爱不落下》中说的,心印打电话给我,我在电话里开解了她,让她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然后她放下了恐惧,开始实践我在书中写到的那种生活,也改掉了过去的不良习惯,并且养成了每天读好书的习惯。再后来,她辞职闭关,读好书就成了她的另一种修行。正是在读书和修行中,她渐渐升华了自己,开启了智慧,完成了《爱不落下》所记录的那场蜕变。

从确诊后的生命长度来看,张艳梅教授没有心印那么幸运,因为她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心印毕竟又活了四年,那是生命质量非常高的四年。在那四年里,她基本上圆满了人生中所有的遗憾。但张艳梅教授却只有一年时间,十八个疗程的化疗的副作用,又限制了她做很多事情。她虽然很想像心印那样贡献,做一些对世界有益的事情,但哪怕很小的事情,也会让她非常疲惫。所以,活着的时候,她留下了遗憾。但是,因为她在确诊之前就已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确诊时她受到的冲击虽然很大,却没有让她痛不欲生,反而让她有了一份超越生死的坦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跟心印一样安详,没有任何牵挂和疑惑,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实现了很多人寻觅一生而不可得的终极超越。

然而,每当想起她,我还是会被一种浓浓的伤感笼罩,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得病的话,她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现在,真正属于她的人生篇章还没有展开,她的生命就已经落幕了。可人生就是这样,总有很多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设计的东西。所以,只有在可以掌控生命时拥有智慧,我们才可能为自己设计一个无悔的人生,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你的心才真正属于自己,你才知道该如何选择。

2

张艳梅教授离开之前,我们对她进行过几次采访,她在采访中说过,假如她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想做文化志愿者,为传播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生命。她有着人人羡慕的优越生活,有着非常可观的履历,也有着世人眼中非常体面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她的人生很是圆满,为什么她愿意放弃这样的人生,去过一种世人不一定理解的生活,甚至把它当成了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呢?因为死亡带给她的感悟。

对人生有迷惑,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朋友,不妨去看看那段关于她的采访视频,视频标题是:《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看完之后,你对人生也许就会有另一种思考。而好奇我为啥会选择目前这种生活的朋友,同样会在那段视频里找到答案。

读过《一个人的西部》的朋友都知道,弟弟死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我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活着的理由,以及这辈子我究竟要怎么活,究竟该做些什么。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死的不是弟弟,而是我,我此刻会怎么样?我会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会不会后悔?会不会觉得自己活好了?是不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思考,让我一下就明白了自己该如何选择。

弟弟的死,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回想,真恍如隔世了。但不管多么恍如隔世,多像一场梦,我对弟弟的感情也还是像当初那样鲜活。一想起弟弟,我的双眼还是会湿润。弟弟,也许永远都会是我生命中一个一旦触碰,心就会痛的存在。但就算会痛,我还是会想念他。我永远都不会忘掉他活着时的那些事,不会忘掉我们有过的那些快乐记忆。他的眼睛,至今还在我的心里亮着。他的眼神也仍然在对我说着他的遗憾,以及他的淡然。我既为有过这样的弟弟感到自豪,也为他的过早离去感到伤心。但这就是弟弟的命运。

命运,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伤感的词。

想起张艳梅教授的时候,我心里的痛跟想起弟弟是一样的,只是,张艳梅教授比我弟弟更优秀,更卓越,所以,我在心痛之余,还多了一份深深的遗憾。时光飞快地带走了一些如果不走会更好的人,也留给了活着的人很多惆怅。然而,这就是命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多少人真正地打破过命运呢?很少。我们不断地叩问命运,想要改变命运,但我发现,除了能坚定地实践文化,把文化变成生活方式的人之外,很多人的命运都是一个定数,很难打破。

另一个遗憾,是我无法为张艳梅教授做更多的事,更没法为她写一本《爱不落下》那样的书,因为她留下的资料不多。所以,我只能以这篇文章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对她进行一种定格。要知道,时光是无情的,它会吞没很多人,让他们被世人迅速地遗忘。而有些人,是应该活在人们的记忆里的。因为,他们既是自己,也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可能。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借张艳梅教授的故事启迪活着的人,让更多的朋友能反思自己的人生,不要辜负自己的活着。

如果你读懂了张艳梅教授的心,就会明白,能在活着时找到活着的理由,知道自己想怎么活,真的是一种福气。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拥有这种福气。

3

我认识张艳梅教授有十多年了。自从看了我的书,她就一直很认可我书中倡导的文化。

张艳梅教授和家人经常捐书,而且经常是一捐就几百套,这么多年来,他们捐的书早就超过了上千套。除了全国各大高校之外,他们也给上海女子强戒所捐过书。他们希望那些失足的女孩能找回自己的心,能改变命运,从此幸福地、明白地、有尊严地活着,不要再去追逐那些建立在药物之上的虚幻的快乐。

很多人都是这样,都在追逐虚幻的快乐,有些快乐是房子带来的,有些快乐是级别带来的,有些快乐是金钱带来的,有些快乐是美名带来的,这些快乐虽然都很好,但都很短暂。很多人这会儿笑着,但下一会儿怎么样,没有人知道。很多大家都觉得很开朗的人,却突然就自杀了,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他们活得并不快乐,包括一些知名的喜剧明星。为什么?各有各的原因,但总地来说,就是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所以就算名成利就,就算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喜爱,他们也还是不会快乐。

我的很多读者,刚开始也是这样,因为读了我的书,他们才走出心灵的困境,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从此变得明白又快乐。所以,他们总会自发地捐书,办很多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借助各种他们可以想到的途径,传播我书中的文化,同时也用自己的变化影响着身边的人。他们的善行总是在感动着我,也总是在感动着跟我们同行的那些朋友们。正是因为这份感动,我们总是在尽己所能地做事——比如,志愿者们一直在努力地传播我们的书和文化;我也一直都在讲课,一直都在出书,一直都在培养人才,最近还写了一本叫《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道德经〉》的书,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也爱上老子智慧,将来少走一些弯路。如果没有那么多读者的受益,没有那么多读者的支持和等待,也许我就闭关修行,或是写我想写的小说去了。所以,包括张艳梅教授在内的那么多读者,一直都是我做事的意义和理由。

张艳梅教授定居在上海,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每年都会去上海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例如签售会、新书发布会、图书馆讲座等等,当地的读者总会提前到活动现场忙前忙后,热心地当志愿者。他们还会帮着出版社派发宣传单,向人们介绍图书等等。他们的热情,每次都会感动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每次想到上海,我都会想到上海的很多读者。

最感动我的,是她常说的一句话:“这个时代太需要雪漠老师的书了。”临终前,她还请朋友代她多买一些书,捐给全国各大高校。光是这一点,就让我不忍心让她很快被世界所遗忘。

我总说,我有着世界上最可爱的读者,因为他们都有金子般的心,对文化总是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任何回报。很多读者甚至没有见过我,没有当面跟我聊过天,但他们仅仅是为了一点善念,为了把这种美好的文化传播出去,给更多的人送去清凉和光明,就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这份大心,源于他们对文化的认可和热爱,也源于他们对世界和他人的关爱,以及自己受益后想要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每次,当我把作品写得很长很深时,都会忍不住感叹,觉得这个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读这么长、这么深的书,但一想到那么多的好读者,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总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他们渴望升华,渴望成长,渴望成为自己向往中的那个人,渴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愿意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分享给大家,而且毫无保留,甚至不惜说一些很容易招来误解和攻击、别的作家一般不会说的话。只有这样,我才觉得自己尽到了本分,对得起那些可爱的读者和志愿者们——当然,也包括一直在默默支持着我的家人。他们和那么多的读者、志愿者,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

不过,很多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悖论:只有在遭遇死亡的时候,人们才会放下过去拥有的一切,面对自己曾经的成就时,也能淡然处之。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无法选择了。所以,活着时就能放下一切,选择一种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追求一种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梦想,是一种很大的福报。在这个时代,有这种福报的人并不多。

我有个读者叫卓超,他是某国外知名企业的高管,英语好,能力强,人品也好,有人推荐说,假如他能加入专职志愿者团队,一定会发挥很大的力量,他自己也确实心动过。但在这个时代,一个人拥有得越多,放下的阻力就越大,就会慢慢忘掉曾经有过的冲动。因为,所有的冲动都只是念头,不管是伟大的冲动,还是狭小的冲动,都一样。念头过去了,冲动也就过去了,生命的惯性就会控制一切。后来,卓超在广州租了写字楼,想和几位朋友一起做文化传播,可惜,那项目还没启动,他就因为癌症和新冠英年早逝。生前,他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成为专职志愿者。我知道,卓超的遗憾,是没有放下一些物累,没有尽性地追求梦想。每次想到卓超,我也会心疼不已。聊借此文,纪念这位曾为《娑萨朗》翻译添砖加瓦的朋友。

卓超没必要以没有成为专职志愿者而遗憾,因为我的读者里,有很多人都不是专职志愿者。因为世间法的成功,他们能更有力地做事。所以,我总是希望读者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们可以生活在红尘中,但我们不要让红尘琐事淹没了我们的梦想、向往和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想当专职志愿者的原因,而事实上,是否专职根本不重要,因为专职者未必专心,而兼职者也可能更优秀。有很多读者做的事,是专职志愿者做不了的。

在老祖宗认为的智者眼中,世俗成就是什么呢?它也许只是一件好看的衣服。穿上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信很多,别人看待他们的时候,眼里也会多了一份认可。但无论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多么优秀、多么成功,一旦磨难如雪崩般降临,他们还是有可能会崩溃,或是一蹶不振,根本谈不上把世界化为调心的道具,在磨难中实现自己的升华——当然,世俗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但不多,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也必然因为他们是某种文化的践行者,文化给了他们力量,让他们的心灵变得非常强大,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认输。这种人也许不是圣人,但他们一定是生活的强者,也是人生的强者。

心印为什么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坦然地面对一切的失去呢?也是因为文化。她没跟磨难对抗,没有去守护那些终究会失去的东西,而是在磨难的启发下放下了一切,超越了磨难,甚至也超越了生死。这时,她才拥有了智慧,成为了一个无我利众的人。

《特别清凉》的另一位编辑老报人也是这样,他退休前也是社会精英,阅历和心量都很好,也有自己的人生智慧,但即便这样,他还是没有办法承受疾病的冲击,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失眠了两年,痛不欲生,多次试图寻死。家人到处寻医问药,也没能治好他的病。后来,他儿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我的书,谁知,他看了几遍之后,真的不再失眠,就连抑郁症和其他的一些病症也渐渐地消失了,脸上一天天多了笑容。为什么?因为文化对他起了作用,他放下了一切的执著,不再恐惧疾病和死亡了。现在,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身体难免有一些病痛,但早已不会对他构成困扰,他完全从过去的阴影里走了出来。所以,文化看起来虚无缥缈,只是生活的调剂品,但其实不是这样,文化的力量非常大,尤其是信仰文化。信仰文化可以直接斩断烦恼之根,让你再也不会产生痛苦和迷惑。而这个作用,是信仰文化之外的任何东西都做不到的。

在我的读者中,因为认可文化、实践文化而得到重生的人很多。

所以,代张艳梅教授捐书的时候,我自己也捐了很多书:一方面是表达对张艳梅教授的随喜和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在传递照亮了张艳梅教授的火种,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灾难面前能获得新生,而不是被灾难吞没,一蹶不振。

5

虽然我看淡了生死,但对张艳梅教授的去世,还是很心痛。以前,每次到上海,张教授总是和贾老师一起,帮我买新衣服,让我显得“高档”一些。因为我对衣服没有感觉,每次外出,随手套上一件,却可能不适合在公开场合穿。所以,我最好的几件衣服,是在上海买的,每穿这几件衣服时,我总是会想起张教授,也总是慨叹不已。我身边的志愿者们,也常常提到她,每次提到,总说可惜。也许,在张艳梅逝世后的近一年里,提到“张艳梅”的频率最高的,也许是在一般人眼中跟她并不相干的我们。她总是让我们想到生命的无奈,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感受到选择的重要,从而拥有了一份感动和怀念。

我很想写一部小说:一个女孩子一辈子好好读书,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读到高中,再从高中读到大学,然后考上硕士,又留学去美国读博士,最后回国成为复旦大学的教授,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获得了上海科学创新一等奖等成果,还在海外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论文,这个过程中,她要付出多少心血,付出多少努力?但生命的无常,却轻而易举地打碎了一切。我想追问,在这种结局出现之后,她有过怎样的灵魂炼狱?我能否再现这种炼狱?每一念及,总有一种痛彻心扉的生命感悟。

人就是这样,我们执著地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最后可能真的会实现,但实现之后不久,生命中的一些变故,可能就会让我们失去它们。比如意外、疾病和死亡等等。很多我们以为是结果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结果,它们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点泡沫,总是在起起灭灭,不断变化。真正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不得不告别一切,走向一个小小的骨灰盒。

张艳梅教授就是这样,她活着时实现了很多追求,但癌症又让她失去了一切。在疾病和化疗的折磨下,她变得虚弱和消瘦,最后不得不放弃一切,哪怕是那些她曾经苦苦追求,才终于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拥有很多东西,但我们究竟能拥有什么呢?有什么不会被死亡夺走,不会被无常改变呢?

张艳梅教授幸运的是,因为文化的力量,她远比其他接受化疗的病人要坚强得多,情况也要好得多。不管她有多么消瘦,她的眼神都是神采奕奕的,她对生命也始终有着一种热情,似乎就算死神正在降临,就算自己很快会从世界上消失,也不能打碎她的热情和热爱。

我相信,推动她去努力拼搏的,定然不是野心和想要成功的冲动,而是这份热情和热爱。她之所以选择肿瘤研究,也定然是因为这份热情和热爱。她定然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类带来希望,为患者解除痛苦。

我还相信,她对向上一定有着强烈的渴望,正是因为这种渴望,她才会不断地求知,不断地求索,以科学和文化这两种方式去探索世界,然后把自己的探索反馈给社会,造福社会。

她或许还觉得,一个人只有成为太阳,自己就能发光发热,才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启迪,所以她才没有走出熟悉的领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只有在生命之火将要熄灭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觉得假如自己能痊愈,她想换一种活法,直接去传播文化,给世界输送智慧光明,直接从心灵层面为人们解除痛苦。只可惜命运不在乎“只有”,命运只在乎“当下”,你有什么样的心愿,就要当下去实现,哪怕当下还实现不了,只要你努力了,自己就不会留下遗憾。

如果健康时就明白这一点,张艳梅教授就不用说“如果”了。所以,命运真是一个沉重的词。每个人都想改变命运,都想让自己活得更好,更不负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真的改变命运,真的不负自己活过一场呢?

当然,虽然留下了遗憾,但智慧让张艳梅教授放下了,能在离开世界之前明白一种智慧,在死亡的时候践行一种智慧,已经比很多人要幸福多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糊涂地来,又糊涂地走,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得到觉悟,如何让自己实现自主,如何让自己真正地活好。大家都只是盲目地演着一场属于自己的戏,却不知道自己在演戏;大家都被纷繁的现象牵引着来来去去,但很多人却辛苦而不自知,以为生命的乐趣就在于此。只有拥有了智慧,看到了真相的人,才知道生命的乐趣远不止于此,生命真正的乐趣,是没有烦恼和欲求,心灵自足又自由,能够像自己向往的那样活着,像自己向往的那样做事。这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高梦想。但是,有多少人能在活着时看到这个梦想,拥有这个梦想,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呢?

假如一个人在活着时就拥有这个梦想,用一辈子来追求这个梦想,那么他不管活得多累,他的一生都必然会非常精彩,因为他在走向正确的方向。哪怕朝这个方向走时,他仍然会承受无常,承受许许多多的失落,但前面的光明会消解他的痛苦,而不会加重他的烦恼,他走过的每一步也都会增长他的智慧,让他变得充实而坚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收获。如果他不只是追求让自己觉悟的智慧,也在追求的途中不断地帮助别人,不断地传递光明,他的收获就会更大,而且,这种收获不同于一般的收获,因为它能依托那些影响留下来,而不会像物质财富那样轻易被打碎和消失。

生命是短暂的,就算我们认为的长寿,在历史长河面前,也依然是短暂的。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独有的生命历程,并且为这段历程设定了一些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有些人甚至会奋斗一生,付出各种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只要在生命旅途中不懈地追梦,就是我们所说的勇士。可惜,有些人虽然很勇敢,很无畏,但他们追求的东西却不能永恒。因为,他们追求的东西必须依托一些条件才能存在,条件一旦消失,这些东西就会消失。比如名利——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包括一些表面上有着热切梦想的人,他们看起来充满热情,其实内心也是冰冷和荒芜的,他们也许只是被生存和生活逼迫着奋斗,他们所谓的远大梦想,本质上也只有“名利”两个字。当然,名利没什么不好,但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名利场的故事,哪怕是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死去之后,或是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之后,也会立刻人走茶凉。而奉献的团队中,即使是一些默默无闻,从来没有受到名利眷顾的人,也会有人惦记和怀念,因为他们曾用自己的生命温暖过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点光明。

世界上的很多追求都是这样,包括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等等。有时,人们以为自己实现了一些目标,但无常一旦显现,死亡一旦降临,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实现什么目标,因为得到的一切都在消失,自己什么都留不住。所以,除了对智慧、精神和慈悲的追求之外,所有的目标不管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最后都等于没有实现。如果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世界上就定然会少了很多在遗憾中离去的人。

6

我老是在追问命运的问题,是因为我深知生命的珍贵,也深知欲望的可怕。在欲望的蒙蔽下,很多人都会想尽办法地追求,完全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只是一场梦,很快就会消逝。

不过,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不是梦呢?生命是梦,死亡是梦,经历是梦,美好的婚姻是梦,优秀的儿子是梦,令人羡慕的工作是梦,强大的能力是梦,很好的名声是梦,很高的社会地位是梦,广泛的社会认可也是梦……一切都是梦境,我们什么都抓不住。我们能抓住的,就只有当下这一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每个人一旦面对死亡,就会发现这个真相,因为,他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水泡,随时都会破灭,没有一点真实感。这时我们还会发现,很多我们太在乎的东西,其实不值得在乎。然后,我们就会明白自己该如何选择。

我就是这样,自从三十岁那年弟弟死去之后,我就放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做出选择,走向了寻求智慧、传播文化的梦想。这个梦想,有点像唐僧的取经梦想,因为我跟他一样,一步一步向遥远的西天前进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也不知道磨难什么时候能结束,但我没有放弃,一直都走在向往、梦想、信仰和文化的路上。哪怕路途有时会坎坷曲折,就像唐僧老是被妖精追杀一样,但不要紧,那些都是难得的经历,我能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我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它们都在丰富着我的人生,饱满着我的灵魂,同时也在提醒我世事的无常,让我不要执著,也不要贪恋。直到今天,我依然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因为,每逢实现了一个小梦想,我都会把文化传播推向更大的世界,希望文化能随着我的追求,走向更加广泛的人群,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所以,只要活着,我就会走向梦想。

这就是我的命运。

我也会想到张艳梅教授的命运,但每逢想到这一点,我就会觉得心酸。但我唯一能做的,是留下一些关于她的录音和录像。我上传到微信视频号上的视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将来要是有机缘,我们可以陆续把这些视频发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假如大家能走进她的世界,走进她的内心,看到她在面对命运的留难时有过的思考和感悟,大家对生命也许就会有更深的反思,对她也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敬意。因为,她对生死有一种常人没有的坦然,这份坦然背后是无数的磨炼,也是一位优秀女性不一样的智慧。

跟张艳梅教授认识的这些年里,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她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成果之外,还有她在这一年中呈现出的坦然——那是一个人全然接受命运,放下生死后的坦然。跟她相处过的人都知道,她的瘦弱会让你看出她是个病人,但她的笑容和她脸上洋溢的光彩,又会让你忘记她的病,忘记那步步逼近的死神。这种境界,非常值得我们去敬畏,也显示了发生在她内心深处的一种变化。什么变化?明白和放下。

因为明白和放下,一个很可能是悲剧的故事,就有了一个虽然让人伤感,却也让人欣慰的结局。

也许,在她的故事中,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那么,我就借这篇文章向她说一声再见吧。

不过,因为那个传播文化,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梦想,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分开,永远都会陪伴着彼此,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力量。

所以,我还是祝她安好吧,愿我们能在大愿中相遇。

这份祝福,也送给每一个有所触动、有所反思的你。

——2023年3月8日写于广东雪漠文化网(www.xuemo.cn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