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一本书读懂西部的前世今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雪漠新作《匈奴的子孙》
8月19日上海书展,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部文学领军人物雪漠继“故乡三部曲”(长篇小说《野狐岭》、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小说集《深夜的蚕豆声》)之后,再携新作《匈奴的子孙》亮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开启其非虚构写作系列“从岭南到西部”的先声。
《匈奴的子孙》全书34万字,分为“历史的记忆”“当下的脚步”上下两篇,以90篇人文札记、140幅实地摄影,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他2014年夏自驾车纵贯半个中国,从岭南到西部进行“一带一路”文化考察的其中一段大漠之旅——在路上,感受狂野西部的神秘脉动,追寻故乡热土的前世今生;见证了土地的苦乐、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复杂、时代的变动,定格了一个变化的西部、变化的中国。
“要了解西部文化,不能不了解匈奴和匈奴文化”
1963年生于河西走廊重镇甘肃凉州的雪漠,一直以“定格存在”“定格文化”为写作目标,而且始终将目光投注于乡土中国、投注于生养他的西部大地。2009年,雪漠由甘肃移居岭南后,西部成了他记忆中的故乡,日夜氤氲于心中。于是,2014年夏,雪漠带领几个学生,自驾车横跨半个中国,从岭南到西部再回故乡大漠,进行“一带一路”文化考察。他们重点游历了甘肃武威及周边的几个乡镇,包括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天祝、天水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都曾是匈奴的故乡,而雪漠过去对匈奴的关注和研究,也因为这次文化考察,被激活和点亮。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匈奴的子孙”。雪漠说:“要了解西部文化,不能不了解匈奴和匈奴文化。千年来,古老的匈奴文化已经渗入了西部大地,千年后,我们进入西部大漠,试图寻找它的踪迹,感受它的气息,让历史的记忆和当下的脚步穿越时光隧道,定格在我的笔端,于是,有了这本书。”
“人的一生中,起码要到沙漠里走一趟”
考察中,雪漠把重点放在了乡土与人文,希望把西部最独特的存在挖掘出来、定格下来,包括——远去的匈奴、祖先的背影、草原上的王者、骆驼客背后的女人、死而复生的青土湖、消失的邓马营、祁连山的雪线、荒原上的梦幻小城、腾格里沙漠的落日、绿云上的圣城、远去的西部生活、流传千年的野性力量、不死的文化基因、谜一样的诗意……书中既写了匈奴这一神秘而古老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写了祁连山雪水灌溉的“沙漠母亲河”石羊河的千年治水,更记录了当下西部即将消逝的各种存在。此外,雪漠还以大量笔墨深情描绘了他热爱的沙漠,他说:“我觉得,人的一生中,起码要到沙漠里走一趟,人生才算完整。而且,你不能只去沙漠小城度假,因为,那时你仍然感受不到真正的沙漠。沙漠其实不仅仅是一道景观,它是另一个生命,它需要你静静地跟它待一会儿,静静地感受它的存在。这时,你才会明白它。”
一本书读懂西部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和西北大漠,因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再度引起世界关注。人们发现,中国西部不仅仅是匈奴人的故乡,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故乡之一,甚至是西亚、中亚直至罗马广阔地域文化的故乡之一。西部是一块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土地,也是人们迄今未曾深入了解的土地,更是一块在大漠飞沙、驼铃声声中渐行渐远的土地。西部不仅是地域,也是文化乡土。你或许游遍世界,却从未读懂西部。而雪漠新作《匈奴的子孙》,恰好为人们读懂西部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一个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有当下、有情怀的文本。雪漠说:“我写此书的用意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走过的地方、看到的存在写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很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它们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但它们都是独有的存在。不管它们会存在多久,我只想留住它们的当下。”
这是一本“在路上”的书
《匈奴的子孙》也是一本“在路上”的书。阅读的过程,便是跟随大地的记忆、当下的脚步,与雪漠一起再回大漠、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过程——在路上,读懂文化;在路上,发现历史;在路上,见识人生;在路上,追寻梦想;在路上,成就自己;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在路上,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
转载:中国出版集团官方网站:
http://www.cnpubg.com/news/2017/0822/36014.shtml?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