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谋略学如何应世?——雪煮《道德经》之三十九
2017年3月18日下午三点,雪漠老师在青岛文化论坛继续为大家讲解《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篇,共有八十一章。自去年二月份始,截止今日,雪漠老师已经讲解了三十七章。前二十一章讲解的内容,已编辑成书《老子的心事》,现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
《道德经》还没有讲完,书已经出版了第一辑,这在雪漠老师的创作生涯中还是首次。正如雪漠老师在《老子的心事》后记中所说:“研究文化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的话,文化的意义就很有限。”这学以致用,也即知行合一,意思就是,学了就要用,学一点,用一点。而且,马上用,马上实践,将其道理和智慧体现在行为中,成为灵魂的滋养,与你的生命真正发生关系。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主题是“以柔克刚”。关于柔,关于弱,关于隐,关于退,关于无为,关于不争,在前半部分的“道经”中,老子多次强调过,可以说,整部《道德经》贯穿的主题思想便是“无为而无不为”,它讲究回归本体,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性,一切使其顺其自然,人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改变。这看起来有点消极,有点避世,实则是大智慧,大谋略。
这一章讲的就是谋略,但雪漠老师多次跳过去没有讲,为什么呢?他说:“谋略,用得好,能够救人、救世,能够做事;用得不好,就会成为阴谋家。”但谋略这方面,也是因人而异,心净者,是大术,是大策略、大方向,而心术不正者,则会害人害己,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老子说的谋略,往往是一种大的思路、大的方向,而非小术小计,鸡零狗碎的那些东西。
雪漠老师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谋略用得最好的人,如果德行不够的话,一般都不会有好的下场。为什么呢?这就是法界的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即人们常说的因果律,自作自受。但是,老子的谋略学,是在大道的基础上,应对世界时所使用的,它是“帝王之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里的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看似是矛盾的、对立的,但是相互转化之后,又是对立统一的。比如,“柔弱胜刚强。”雪漠老师说,真正的示弱是没有弱,也不需要示,本身就无我。所以,当一个人开启了本有的智慧,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四对矛盾,自然就会化险为夷,平缓过渡,达到一种圆融、和谐。但前提是,他的人生之“道”,必须达到老子所说的“大制不割”,这样,他才有大的格局、大的视角、大的远见。
在雪漠老师的自传体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中,我们可以看出,雪漠老师很早的时候就已吃透了老子的智慧,并将其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都承载了这种精神。他用自己整个的人生历炼,告诉了我们如何学会分辨和选择,这其中,就渗透了《道德经》的智慧精髓。什么时候收敛,什么时候张扬;什么时候示弱,什么时候增强;什么时候大取,什么时候大舍,都在一件件看似很细微的小事中体现了出来。我们知道,再小的事,也是事,也承载了一个人的全息。人的升华,往往就是从具体的小事中实现超越的。
这一章主要讲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问题。如何让心态和行为辩证地统一,这是修道者必须守的一种姿态,必须明白的一种转化,必须明白的一种辩证法。雪漠老师说,如果不从谋略方面讲,而从修道、做人层面看,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大智慧。如果是害人的,就是邪术;如果是成就自己的,就是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对立的、辩证的角度看世界。(古之草)
【回放】雪煮《道德经》系列
http://e.vhall.com/user/home/1293095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