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小说世界 >> 正文

汉语非虚构写作如何进行?

2014-07-28 06:2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文学报》 浏览:54389431
内容提要:作为媒体人和非虚构写作者,张泉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记者不能按照何伟的非虚构写作方式来写?“

 

汉语非虚构写作如何进行?

以中国“三部曲”畅销海内外的美国作家何伟,被 《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他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出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带来了非虚构写作的一种范式。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作《奇石》,邀请评论家王晓渔、连清川,纪录片导演舒浩仑、《生活》杂志副主编张泉、主持人李蕾共同探讨何伟式的非虚构写作以及中国非虚构写作面临的困境和未来走向。

“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观察是宏观层面的,对中国的观察有时会将其当作一种奇观,而何伟对于中国的观察恢复了微观视角,他将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处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见微知著的效果。”在王晓渔看来,何伟的非虚构写作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他的叙述是微观的、日常化的。这得到了连清川的认同:“很多外国作家在对中国进行书写时,他们的写作观念和立场是将中国当作一个完全他者的异乡甚或是猎奇,因而他们的语言往往很绚丽,但何伟的表述是平实的,他的文字中将中国放置在平等的地位对其进行客观的表述。”

舒浩仑认为,何伟的非虚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纸上纪录片。何伟的“纸上纪录片”比别人做得好的原因在于他所花的时间和功夫。“如果说中国的记者或者非虚构写作者和何伟有什么相差的地方,我觉得不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而是时间和功夫,这一下就拉开了写作的差距。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知道,想要获得第一手的经验跟采访对象深入接触一两次就可以了,似乎没有必要反反复复去很多次,但是何伟采访时却会去十几次,与人物长期贴身地观察和交往,每一次的采访都有更多的内容展现。”舒浩仑强调,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一切在时间面前都是可以呈现和挖掘的”。

连清川说,何伟之所以会反复观察采访,源自于他具有一种好奇心,“他的好奇心驱使了他进行了很多观察和行为,因为对生活好奇,才能对生活产生兴趣进而拨开生活的表皮,深入探查生活的本真面貌”,他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这种好奇心。他同时表示,何伟非虚构作品的魅力还来源于他的文字,“何伟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以成为作家为方向的,他的写作不是作为媒体人的一份工作,因而他的文字虽然平实,却正是他文字能力的体现”,他认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已经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我们自己文字、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需要长期的阅读、更往回溯的古代文学的阅读才能恢复”。

何伟的非虚构写作为什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共鸣?张泉认为这与何伟写作时的两种视角相关,“他在涪陵待了很多年,既是一个外来者,也是一个在地者,他有两种视角来对当地进行观察,这种连续性的体验在中国媒体中却很少”。连清川和舒浩仑则表示,这在于何伟对中国当下的理解没有他者化,“站在在地人的立场上来表述一些事情,你看到了这种事情之所以发生以及它内在的原因”,而两种视角让他的描述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因为他固有的观念、常识与他所观察的对象产生冲突时,他的理解和思考就成了一种有意思的表述,通过他的表述我们才会反思,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常识的缺乏、观念的错位。”

作为媒体人和非虚构写作者,张泉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记者不能按照何伟的非虚构写作方式来写?“他所记录的现实我们都有看到,他所采访的对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我们也做了这样的采访,但为什么我们的表述并没有带来他所带来的那种冲击力和共鸣性?”在他看来,何伟的写作其实是对中国的当下做的一种陌生化的探讨,他给了我们一种启发,去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究竟是什么。但是,何伟的写作方式就是唯一的道路么?张泉认为不尽如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汉语非虚构的写作究竟该如何进行,思考何伟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在汉语写作里如何探索,或者说怎样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

如何走出一条汉语非虚构写作的道路?中国的大学教育中非虚构写作的培训似乎相当缺乏,张泉提到自己在中文系受到的教育,“有一位老先生会让我们背散文的五个要素,但当我们向他提出不同的表述方式、探讨语言的可能性时,他是回避的、漠视的”。那么,非虚构写作在学院是否有被培训的可能?其他的文化机构能否提供非虚构写作更多的空间?他认为:“这或许也应该是可行的一种方式。”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