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
《西夏咒》中的命运构成
《武威日报》2010/7/22
雪漠小说《西夏咒》(作家出版社)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大饥荒,许多人在那场饥荒中丧命,阿番婆也死于那场灾难。她生前有一个儿子。有一天,一群骆驼客路过村庄,阿番婆的儿子迷上了一匹美丽的白骆驼。夜晚,他偷偷地跟着白骆驼走了。阿番婆年复一年地在村口等着儿子回来。她总是梦见儿子带回了许多金子,衣锦还乡,与她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这个梦想,她吃了许多人。
最初,阿番婆坐在村口是为了等待自己的儿子,后来,她是为了等待逃饥荒的乞丐。她以饮水之名,将他们诱骗到家中,趁其喝水的时候,用长棒将其打晕,再杀死。后来,她的儿子回来了,但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变了模样,阿番婆认不出那就是儿子。换句话说,她已经由人过渡为动物,同类更多地意味着食物。于是她像对待无数个乞丐那样,也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直到她在割肉的时候,才发现儿子腿上独有印记,然后她痛苦不堪。
《西夏咒》的主人公琼也遇到了阿番婆,但他逃了出去。当琼把阿番婆吃人的事情告诉村民时,村民们却都说阿番婆早已经死了。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寓言,作者用鬼来象征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种延续的意义是,最彻底地展示人的生存形态及潜意识。在书中,你常会看到作者在借鬼神来表达人性,比如成群成群的饿死鬼,他们没有肉体,飘忽无形,风一般来去,但死前强烈的饿的意识,一直纠缠着他们,即使在肉体消亡之后,那意识仍然强烈地存在。这种意识支撑着人活着,并且左右着人的选择和人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也就是人性。如何打破这种惯性?另外一个更强大的意识的出现———信仰。
习惯的形成最初只来源于一个念头,性格的形成来源于习惯的行为。比如阿番婆最初吃人是为了活着,当她杀下第一个,吃下第一个人时,恶念已经变成了行为,相当于她有了一种基因,或者说她激发了人性中兽性的基因,这就意味着她可能会吃下更多的人。当吃人变成她的习惯,必然的命运就形成了。因此,她的命里注定没有儿子。
恶念、恶习、恶人、恶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云亦云的人永远是混混。当我们的心中闪过恶念之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关照到它,要深深地明白小小的一次嗔恨与发泄,就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更可怕的是,当这种心理与行为得不到纠正时,就会形成难以摆脱的命运。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时常接触善的环境,创造善的环境,包括认真地择友、读书、有节制有选择地上网等等,培养心中善的种子,再播撒一些善的种子,人才能活得像人,才能不枉为人。
今天的世界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欲望总是能轻易虏获人心。所以人必须要建立信仰,必须要敬仰一种善的精神,向往一种善的精神,同时明白如何接近那种精神,并且付诸行动,用信仰的力量重塑自己的人生。正如雪漠先生所言: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好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