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等死” VS 担心“饿死”
海外华文传媒转型的两难困境
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对华文传媒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微信,迄今有6亿人使用,其中1亿人在海外。许多年轻的海外华人,不论是第一代移民还是在海外出生的新华人,已变成电脑控、手机控。他们不看报纸,不看电视,完全从新媒体获取信息。
多样化的转型尝试
面对冲击,一些华文传媒努力进行转型,促成了一个立体、多层次、跨媒体和全球化的传播网络。
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例。该报虽然是新加坡政府控股的华文报纸,但却在中国,特别是大陆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网站读者有87%来自于中国大陆。又如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旗下拥有报纸和网络华语电视,还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向读者提供定制信息,通过全球性的网络向世界华人传播各种信息。从这些华文传媒朝新媒体转型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向媒体融合方面转型,已经成为华文传媒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有80%以上的海外华文传媒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公共账号等,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贴近年轻一代的读者。如《欧洲时报》努力发展多份子报,形成了拥有华文日报、周报、多媒体网站、视频节目、法文书籍出版社、旅行社、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中心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实现传统媒体多元化、国家覆盖广泛化和传播语种多样化。
转型出现两极分化
海外华文传媒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800多家。当前,华文传媒的转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些国家的华文传媒,适时扩大网络版图,在主流社会上拥有愈来愈强的舆论影响力。如在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与马来西亚电讯合作,不仅通过手机传递新闻,而且在3G手机开播星洲媒体视频新闻等,进行全媒体、全时空信息传播。该集团于1995年10月18日建立《星洲日报》网站,截至2013年12月底,用户浏览量每月达到了30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60万人次。读者既有马来西亚读者,也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读者。
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有源源不断的华人移居,经济和科技发达,华文传媒转型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然而,世界各地的华文传媒所处环境和背景差异很大,有些传媒迫于形势不得不转型,还处于牙牙学语的阶段。它们所建立的网站,只是简单地把报纸内容搬上网,传播方式单一,互动功能奇缺,甚至一些网站变成死站,很长一段时间不见信息更新,给人一种“伪转型”的印象。
尴尬的两难困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所需的三个条件:渠道、内容和技术,大部分华文传媒都比较欠缺,因此华文传媒的转型显得异常艰难。
从整体情况来说,转型较为理想的华文传媒数量极少,大多数华文传媒处于困境当中:“不转型就等死,转型怕饿死”。因为转型投入很多,在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而海外华文传媒本身就很弱小,受众的流动性强,对传媒网站的忠诚度有待培养,新媒体规模和流量需要时间培育。然而,市场的残酷性,使华文传媒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完成这一必需的过程。因此,对于转型,许多传媒产生“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进行不完全的“伪转型”。
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华文传媒须主动应变,积极向新媒体方向发展,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建立起符合新媒体运作规律的公司实体,才能实现信息的多次传播,并借此增加信息的传播价值,从而在新媒体市场中取得良好回报。然而,从目前华文传媒的转型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传媒并没有从转型中获益,反而增加了资金压力,加速了经营危机,其转型之路显得尤其艰难,生存令人忧虑。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