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需要翻译文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和谐相处、共谋幸福,我们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而文学是体验其他文化最便捷、最经济、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也是最好的方式。我们通过阅读文学而丰富、美好着我们自己,与此同时也丰富、美好着整个世界。
《时时刻刻》的作者迈克尔·卡宁根说过:“所有文学都是翻译的产物”。如果歌德倡导的“世界文学”真的存在,那就是各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相互滋养、交叉授粉的结果。艾略特、庞德、聂鲁达、叶芝这样一些大师的创作早已证明了这点。今天的世界级作家,几乎都是外国文学最好的读者,他们的创作离不开外国文学养分的滋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学间的交流,并为此提供了便利条件。不阅读别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很难在其传统上有新的突破。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注重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共同体重要一员。如何与其他文明的民族共生共存,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通过中国文学作品,了解继而理解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
国际翻译文学现状
就世界范围而言,对别国文学译介最不重视的国家是英美,尤其是美国。它们的翻译文学状况不仅引起各自作家、评论家的诟病,因其量少称之为“百分之三问题”,更引发负责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瑞典学院有关人士撰文批评。在主要国家里,译介外国文学最多的是中国,法国也表现不俗,最少的可能是英国。
翻译文学进入欧美市场面临着困难。首先是经济取向方面。美国出版业,尤其大型大众出版公司,基于经济效益考虑,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们认为,我们必须赚钱,只出读者爱读的书。只有一些非营利性出版公司致力于翻译文学。其次是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通晓外语编辑的缺乏,然后是译者。这无疑给外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带来巨大障碍。另外,文化价值观也成为翻译文学进入的障碍。一般而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迥异于别的文化,且不太容易接受别的文化价值观。这给别国文学在美国的营销推广带来很大困难。英美读者对所谓国际文学怀有天生偏见,至少英美主流出版业这么认为,而这偏见源自对别的文化不了解,由此导致恶性循环。其实,真实情形不一定如此。
随着翻译文学的译介日渐活跃,各国政府、基金会纷纷成立相关机构,推介各自文学。许多国家政府意识到文学可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形象及地位,分享价值观,促进国际认同,纷纷成立相应机构推广各自文学。典型的像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爱尔兰、斯洛文尼亚、以色列、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国家的机构或为文学出版直接提供资助,或为译者培训提供资金,鼓励作家出国进行文学活动,采用英美营销、促销方式,利用出版业现成的有利条件,甚至邀请译者、出版人到本国进行交流,在英美甚至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学。英国设立了自己的文学翻译中心;美国也有自己的文学翻译家组织。
在专门网站和媒体上,更有有识之士建立了平台。成立出版机构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一些有识之士另辟蹊径,创建节俭而有效的平台,如Three Percent,Words Without Borders,Paper Republic等网站,在沟通信息、推广翻译文学方面成绩显著。
为促进和奖掖文学翻译及其出版,各国政府、各种机构纷纷设立翻译奖,迄今有一定影响的至少有30余种,像Open Letter主办的“最佳翻译图书奖”、哈维尔—塞克青年翻译家奖、加拿大总督翻译奖、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兰顿翻译奖、美国全国文学翻译奖,等等。
自Htarvill公司以后,一批专门从事文学译介的出版公司,如Dalkey Archive Press,New Directions,Open Letter,Other Press,Melville House,Europa Editions,Archipelago,Graywolf等纷纷成立;甚至亚马逊公司也成立了Amazon Crossing(亚马逊跨越),专门出版相对冷僻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样一些小型的出版公司承担了85%的翻译文学出版任务。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文学可谓大步迈进中国,并影响了至少两代中国作家,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履可谓跌跌撞撞,当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象。这一不均衡尽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我们应该为此努力。政府和社会要为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中国文学要走出去,首先必须有优秀的作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我们拥有不少优秀小说家,像莫言、苏童、毕飞宇、王安忆、余华等等,但中国文学堪与世界优秀文学比肩的,总体上说,似乎还不多。因此,提升中国文学创作水准,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同时,出版者尤其文学出版社,应以扶持优秀作家和作品为重要追求,而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利润。
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搭建沟通国内外文学代理、出版公司、翻译家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们可以仿照欧洲和部分亚洲国家做法,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成立“中国文学翻译基金会/院”,并在纽约、伦敦、巴塞罗那、里约等地设立分部。熟悉欧美文学出版运作模式,做好切实沟通、推广工作,需要时为出版中国文学提供资金支持。
文学的“走出去”不能靠强推强卖。首先要建立起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认知。要重视文学翻译资源的建设,认识到译者资源和信息资源、专门网站的重要性。中国的出版社(当然不止出版社)在向国外同行推荐中国文学作品时,可与一些致力于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公司合作,逐步形成系列和品牌;在推介具体某一部作品时,要准备一份出色的选题报告,最好准备好部分甚至全部译本样稿,而且译文要足够好。这是进入英美主流出版界的基础工作。聘请英美专家负责推介工作,在当前是一个务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