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香巴文化 >> 学术研讨 >> 正文

惠能的“三科”“三十六对”思想研究(2)

2012-12-12 09:38 来源:《佛学研究》 作者:孙亦平 浏览:58439444

 

惠能的“三科”“三十六对”思想研究(2

 

 

    从惠能所提出的三十六对法本身来看,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既包含了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包括了人们主观认识上的辩证见解。虽然惠能主要是教导弟子破除二分对立的思维方法,以“不二”的中道观来了悟佛教超越对立的真理及宇宙人生的真实本性,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B16但透过宗教的外衣,“三十六对法”中表现出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说“三科法门”着重要学人明了人与人所面对的世界的本质,以及“自性含万法”的道理,那么,“三十六对法”则是惠能要求学人超越事物与现象表面上存在的差别与对立,以一种非有非无的方法来启发修行者打开自己的慧眼,把握人及人所面对的世界的真谛。“对法”所包含的一种东方特殊的辩证思想,西方人常常不太容易把握。例如美国人阎波尔斯基(philipb.yampolsky)在将《坛经》译成英文时,就曾把三十六对之“对”译成confrontations(冲突、对抗)b17,这显然与惠能所说的“对”有了明显的差异。《坛经》中说,有一个叫法达的僧人,“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乃向惠能请教,惠能非常自信地说:“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即闻知。”法达取经来读了一遍,惠能果然闻之即识佛意,于是便为法达讲了“离两边”才能“内外不迷”的“对”的道理,他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b18惠能认为,就万法的现象而言,都存在着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将这两方面称之为“两边”或“二相”,然而,就万法的本质而言,则是超越分别对立的,这就需要以佛教的智慧来观察世界。惠能认为,这也就是《法华经》中说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的根本义旨。《法华经》中说的“一大事因缘”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惠能将此与“出没即离两边”的中道方法相结合,强调只有超越对立分别,才能“离却邪见”,“内外不迷”,从而觉悟成佛。这充分体现了惠能理论落实于修行实践的禅者风格。既看到万法的相“对”相依,又在超越“对”中把握万法的本质,看到对法的相即不二,这种具有辩证色彩的“对”才是惠能禅的基本特点。

 

    对于惠能的“三科三十六对”,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有日本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也有中国学者认为从文字和内容看,这确实不大像惠能的思想。

 

B19但华裔美国学者成中英教授却曾专门著文肯定了三十六对“在《坛经》中占有中心的重要性和地位”,并认为,“必须结合中观和《易经》,才能使惠能的三十六对论在禅宗中占有明确和界定性的地位”。他提出,“尽管惠能是以三十七B20对作为说法时的辩证方法,但很明显的,他是以‘对’来建构世界图。因为没有这种世界图,任何辩证都软弱无力”。具体地说,可以认为“外境无情的五对,是对于宇宙自然的客观和真实的描写。事实上,‘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都出自《易经》。至于语言法相十二对,则是主客或能所认识论的认知和概念结构。例如:‘有为无为对、色与无色对’就是我们对六尘的认知。甚至‘有漏无漏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都是我们对形上学本体的认知。最后,自性起用对是极为明显的主观论和观念构成论。”B21成教授以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路来厘清惠能三十六对在方法论和形上学方面的意义,强调“对”是惠能用来祛除无明和开悟的方法,读来颇有启发性。

 

(续)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