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香巴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凉州人的食文化

2011-02-24 16:14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雪漠文化网 浏览:60743081

   凉州人的饮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讲究经济实惠,大众化;二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三是兼容并蓄,南北品味融为一体。凉州人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充分体现了朴实厚道、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试举数例,从中可以略窥凉州食文化特点之一斑。

  

    三套车  俗称凉州小吃“三套车”的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在河西走廊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人还是凉州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为大众化的风味美食佳肴。走进城区北关市场和其它一些市场,当一碗行面、一盘腊肉、一杯圆枣茯茶映入你的眼帘,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较强烈的食欲。行面由优质精面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发酵后,切成条状型面条块,按你的要求再用手捋成宽窄不等的长条型面条,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腊肉、木耳、蘑菇、黄花、蒜苔、芫荽、洋芋粉制作的卤汤即成。吃起来口爽味鲜。腊肉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腊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圆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色泽浓艳。凉州小吃“三套车”极适宜老幼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
  
    

    米汤油馓子 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解饮食口味。
  
    山药米拌汤 山药米拌汤是用凉州小米与洋芋(凉州人称山药)做成。制作时,将小米淘洗干净,下入砂锅,用旺火熬煮至八成熟,再把去皮洗净的洋芋切成方块投入,并撒入少许干面粉或淀粉打成糊状兑入,用勺使劲搅匀,调盐即成。食前可炝少许清油、葱花。特点是味淡色亮,清香可口。当地有“要吃凉州饭,山药米拌汤”之俗语。
  
    酿皮子 酿皮子是用优质面粉精制而成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长条或麻将块状,根据需要再加上酱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盐及胡萝卜丝等调味品即成。享用柔韧可口,酸辣凉爽。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加入少许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多次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精;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分,清去上面的黄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的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切成方块薄片,随碗搭配食用。这种凉爽的面食品,极受人们喜爱,食者非常普遍。尤其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倍受游客青睐。在凉州城乡,凡集贸市场均有凉州酿皮子。
  
    除上述外,凉州还有高担酿皮、荞粉酿皮、牛筋酿皮等,制作精细,品味优良。高担酿皮,其制作者昔日在街巷挑担出售,因其挑担高而得名。制作方法与普通酿皮有所差异,一是蒸制时一般不加食用碱,二是不提取面筋,三是将调成稀糊状面粉直接舀入平底盘入锅蒸熟即成,也称涮锅酿皮。其食品色泽白净,柔劲较强,所用调味品更精致而周全,食用时加些黄瓜丝或者豆芽或者胡萝卜丝,它也是凉州风味名品。荞粉酿皮、牛筋酿皮的制作更为精细,其味道各具特色。
  
          高庄馒头 高庄馒头(也叫甜水馒头),是用麸酵配以优质精粉揉成发面蒸制而成,是凉州的优秀传统食品之一。其制作一般要经过和面、发酵、再多次和面成形、上笼蒸制等工序,发酵时需多次掺入精细面粉揉匀,蒸锅时蒸笼不得漏气,蒸出的馒头白、暄、香,外形天圆地方,品味绵软可口,无碱味,且入口即化,极适宜老幼食用。
  
            肉夹子 俗称肉夹子的凉州腊肉夹馍(馒头),最早始于明代,被誉为现在凉州的“三明治”。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腊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胡椒、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炖肉佐料,经过独特的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内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高庄馒头,形成六夹或八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是凉州人的佳肴。
  
    凉粉 凉州因气候凉爽而得名,凉粉更是凉上加凉。盛夏时节,吃一碗凉州凉粉,真是凉盈盈,冰飕飕、酸溜溜、辣酥酥,别具风味。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已有“细索凉粉”应市,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凉州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考究,用料独特,既能“充饥”,也可“下菜”。一般常见的有豌豆制成的白凉粉,荞麦制成的褐凉粉,扁豆、黄豆、蚕豆制成的黄凉粉,绿豆制成的绿豆粉,沙米制作的沙米粉,洋芋淀粉制成的洋芋粉等。白的透亮似白玉,黄的像蛋黄,黑的青如乌色。白凉粉尤为讨人喜爱,它晶莹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块子,隔粉能看见指纹。食时可切成薄片细条,或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加入调料酱油、醋汁、蒜泥、芝麻酱、油泼辣椒、芥茉等。喜欢抖点味精、花椒粉,拌点香菜或嫩芹菜也可享用。看上去白红带油光,诱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咸、酸、辣、鲜,五味俱全。
  
            凉面 凉州凉面誉满河西走廊。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的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熟清油“羼”两遍,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醋卤,更是锦上添花。凉州郭氏,祖传此业,当占凉面榜首。
  
     拨鱼子 凉州拨鱼子,其古拙、简朴,无以复加。制作时舀一碗面粉,倒进凉水,搅拌成软溜溜的一团。使一根竹筷,顺碗沿一蹭、一旋,就拨出一条“鱼”,反复多次,水沸“鱼”乱游。可以捞出配以菜、卤吃,也可连汤吃。做一顿饭只需用一付碗筷一顶锅,凉州人称为“光棍饭”。近年 凉州市场上,于家拨鱼子当占上风,给凉州百味小吃增添了一份独特小吃。
  
    中秋大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凉州有句俗话说“五月端五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其实端出来的就是中秋大月饼。凉州月饼,具有数十层各色花纹,且十分漂亮,其最大特点是“大”。除大月饼外,还有小月饼和各种动物形状的饼。相传,古时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每逢中秋时节,走亲串友,为携带书信方便,在月饼中夹带纸条,以示通告,如今以示纪念。大的月饼,足有十来公斤,像小汽车轮子似的,每逢中秋节,女婿携妻带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手提着大月饼,右手提着凉州酒。
  
    麦索 清代凉州进士郭楷有诗云“莫嫌贫舍无兼味, 尚有青青麦索餐”。用青稞制作麦索是凉州极富特色的季节性小吃,也是凉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每到青稞有八九成熟时,用镰刀割下半熟不黄的青稞扎成把子,剪去穗头上的芒刺,朝上放到锅里,把水加到刚刚浸过秃穗,生旺火,很快把水烧沸,然后细火慢煮,熟时把青稞从水中捞出,晾冷后,放在簸箕中搓去麦壳,便成青粮食,稍撒点盐,吃起来有滋有味。熟青稞,放到石磨上碾成火柴棍粗细、长短不等的绳索状,就是“麦索”了。将它盛进碗里,浇上酱油、醋汁,拌上清油泼的辣椒、蒜泥等,吃起来柔筋筋的,越嚼越香,别有一番滋味。
  
    

    浆水面 在百味小吃中,凉州浆水面可称一绝。做好的浆水面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浆水面,面条的种类不拘,擀压拉均可,关键在于浆水沤制的好坏。所谓浆水,是用新鲜的芹菜、白菜、甘兰等叶类蔬菜在开水中略烫,然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密闭罐口,经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浓酸味,并带有清淡的特殊香气,这时便可食用。做浆水面时,先将沤制好的浆水舀一勺入锅,并根据酸味浓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兑合,烧沸,再加葱花、香菜、食盐、辣椒等调味品,待凉即成。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还有不少人独具匠心,把浆水直接作为一种饮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浆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帮助消化,清肠利尿,有益于身体健康
  
    拔丝洋芋 利用凉州洋芋作原料,制成拨丝洋芋,色泽明亮,筷子夹时,银丝飞舞,甜香可口。制作时将洋芋洗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或菱形块,分两次放入油锅中炸熟呈金黄色。炒勺内留少许油,白糖放入不停地搅动,使糖受热均匀溶化,待糖液起针尖大小的泡时,迅速将炸好的洋芋倒入,撒上芝麻,颠翻均匀后盛盘上桌。
  
    满族饽饽 饽饽是满族对自己加工的各种糕点的统称。凉州传统食品晋记饽饽是蔡晋云祖传三代的拿手本领,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马蹄酥、佛手酥、牛舌头、茴香饼等30多个品种,配料讲究,烤制精细。糖火烧是经过小包酥进行包料,表面结构层次分明,纹路清晰,俗语有千层饼之称;配以海参、鱿鱼、虾仁的三鲜火烧,其味更是舒爽可口。制作酥点的酥皮是根据皮酥而起名,其酥皮又有皮与酥之分。馅的种类有白糖、豆沙、枣泥、玫瑰等。馅的制作方法分炒馅和擦馅两种。满族饽饽具有色黄发亮、酥软香甜、松脆耐嚼的特点,因而也为大多汉族人所喜爱。
  
    卤鸡 凉州卤鸡也叫凉州烧鸡。凉州卤鸡历史悠久,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配方考究,以体大肉多、色泽金黄、鲜嫩醇香、风味独特而誉满河西走廊。凉州卤鸡的传统制作方法是严格选用肥嫩的童子鸡作原料,精细制作而成。煮鸡的卤汤所用的调味品有老抽王酱油、白胡椒、丁香、大香、桂皮、草果、生姜、花椒、小茴香等。汤汁可连续使用,卤汤越陈,烧鸡越香。餐汤沸后,将已宰好洗净的鸡下锅,放入少许冰糖、食盐,同时视卤汤的消耗情况,增添上水及各种调味品即可。鸡入锅后,迅速盖锅,先用武火烧开滚透,然后改用文火慢煮。待鸡熟透,卤味已入肉内,即停火捞出。待鸡稍凉,在鸡肉表皮上涂以香油,使其光泽明亮,卤色悦目,便可享用。凉州卤鸡是凉州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它与静宁烧鸡一样名传西北。
  
    红烧羊羔肉 凉州羊羔肉质地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膻,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称塞上佳肴。 我国西北地区食用羊羔肉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史料记载,远在唐代,凉州畜牧天下驰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为贡品了。在民间,羊羔肉的声誉则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炖,又可煮食和手抓,还可烤羊肉串,尤以红烧多见。其特色是色泽微红,肉质鲜嫩滑软。曾有“宁吃一顿红烧羊羔肉,不坐三请六聘九家席”之说。清蒸羊羔肉,选用胸及上脊骨部位,经巧调佐料,上笼蒸制而成。食用时,配以蒜汁、醋、盐等,其味之佳可与鸡、鸭肉相媲美。
  
    清汤牛羊肉泡馍 清汤牛羊肉泡馍是凉州特有的风味食品,遍布城乡家庭,基特点是瘦肉绵软,肥肉不腻,汤浓味鲜,吃后余味无穷,有暖胃耐饥之功能。清汤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牛羊肉煮熟后与面粉制作的馒头混合入碗,吃起来醇香可口,若再加点香菜、蒜苗等调味品更添风味,营养价值高,深得食者喜爱。
  
    手抓羊肉 凉州手抓羊肉(也叫甜水羊肉),肉烂味鲜,清香可口。制作时将肉剁成均匀的大块入锅,甜水煮熟捞出后上桌,并将大蒜、香菜、葱末、辣椒末、胡椒粉和精盐等调味品上桌,由客人根据个人口味调到适宜即可手抓食用。
  
    烩羊杂碎 “杂碎”是凉州流行的回民风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内脏、头、蹄肉,经精细冲洗,加鲜原汤及佐料所烩成。一碗香味四溢、色泽鲜艳的羊杂碎,上面飘浮着一层油色,红绿点缀其间。那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葱、香菜茉,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鲜汤,喝一口鲜汤吃一口羊杂碎,不腻不膻,味道香醇浓郁。只要肚量大,便会一碗再一碗地吃个够。
  
    砂锅豆腐 凉州砂锅豆腐是参考唐代名菜砂锅发菜汤的制作方法,在烹调技术上作了一些改进发展而来的。砂锅豆腐以砂锅为炊具,锅内装入豆腐、粉条、蘑菇、咸蛋、肉丸子、春笋及新鲜蔬菜,浮面盖上一寸见方的鸡丁,再加入鸡汤和少许胡椒、桂皮、草果、生姜粉及适量的酱油、薰醋、精盐,在旺火上烧沸即成。
  
    油糕 凉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制作方法是用开水和面(烫面),有的还掺入少许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红绿丝、玫瑰烊成的糖汁,搁在手心里拍成一两一个的圆形小饼,入油锅一炸,外层炸得酥脆。趁热吸一口,烫、甜、粘,不小心糖汁会溅出来,这时炸糕师傅便打趣道:“当心舌头,烫着了可没地方贴膏药。”
  
    醪糟鸡蛋 醪糟是最原始的酿酒方法。糯米蒸熟,加进米曲子,不几天会生出白毛,透出阵阵酒香。烧醪糟用红泥小火炉,鼓风机吹得火苗直窜时,搭上紫铜炒勺,舀一勺发酵好的米胚,加水,烧得开几个滚,再加白糖,甩进鸡蛋穗,眨眼间,只见满锅都是淡黄色的“桂花”。舀一匙,甘醇微熏。天寒时来一碗,暖透了人心肠。为凉州百味中的一绝。

   以上介绍的,仅是凉州风味小吃中的一部分。因为凉州盛产粮食(以小麦为主),畜牧业发达,所以饮食内容基本上是因地制宜。仅就小麦面粉而言,凉州人就有许许多多的制作方法,从加工方面而言,有擀、抻、拨、搓、切、削、揪、截、包、蒸等;在形状方面,有条、块、段、花、丁、粗细、宽窄等式样;在汤与面的配合方面,亦不下10余种。总之,食文化在凉州,真可谓源远流长,内涵深厚。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