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香巴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敦煌”现象透视

2011-02-24 16:16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高启安 浏览:60105493

 天下有“敦煌”

  甘肃省最知名的文化品牌是敦煌。她不仅在中国有名,也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圣地,是最早被联合国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之一。于是,无数的目光就焦聚在了敦煌,在敦煌学持续繁荣的同时,有关敦煌文化的开发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以“敦煌”二字冠名的企业、公司、网站,多达几十个。在网络上搜索“敦煌”二字,你可以得到五十多个冠名“敦煌”的网站,其中有不少是公司或企业;如果你认为这可能主要产生于敦煌的故乡,那你就错了,地域涉及全国各地,甚至中国台湾、香港都有;如果你认为他们所经营的或所从事的,应与敦煌有关,那又错了,许多与“敦煌”无关。网上没有的,则不知又有多少!而与敦煌有关的“飞天”、“莫高窟”、“阳关”等公司和商品的名称就更多了。

  金字招牌一抓就灵

  “敦煌”是一个金字招牌。敦煌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商家、艺术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蜂拥而至。

  本地商家和艺术团体得地利之便,也看到了敦煌文化巨大的含金量,纷纷扯起了敦煌的“旗帜”。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甘肃推出《丝路花雨》开始,以敦煌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几乎是创作一个,成功一个,红火一个,不仅轰动国内,而且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三年前,投资达六百多万元的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曾经红透大江南北。曾在北京等十个城市热演不衰,二000年七月,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观众场场爆满,票价达到五百元,创出了地方院团在沪演出的最高记录。足迹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城市,票房收入达一千多万元,媒体惊呼“简直就是奇迹”。该剧在欧美多个国家进行巡演,也是盛况空前;近两年时间内,《大梦敦煌》六次进京进行商业演出,最近将第七次走上北京舞台,并将舞进人民大会堂;除了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新剧目奖外,还进入了文化部“舞台精品工程”候选舞剧名单第一名,并且有希望成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首批公演剧目之一。

  新近创作公演的《天马萧萧》,去年七月赴京演出大获成功,长演不衰。十月份在美国的访问演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从受欢迎的程度预期,某些大奖也在等待着《天马萧萧》。

  不惟如此,以敦煌为内容的刊物、书籍,也是屡屡获得各种大奖。

  《敦煌研究》从一九九零年起,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社科期刊”、“甘肃省一级期刊”、“全国社科理论优秀期刊”,并连续两届(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度、二000年至二00一年度)荣获“全国百家重点社科期刊”奖;二000年,又荣获国家期刊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敦煌古乐》《敦煌之最》、和《甘肃藏敦煌文献》等也先后入选“五个一工程”及获得国家其他大奖。

  前年,甘肃长安餐饮有限公司创制的“敦煌菜系”,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入选中国新“八大菜系”其中“九色鹿”、“河西花馍”、“荷香蒸羊”和“雪山驼掌”获得金奖,许多知名媒体相继作了报道。挟入选和获奖之劲风,长安公司在兰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举办了“敦煌饮食文化研讨会”,金城掀起了一股“敦煌菜”热,成为金城餐饮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隔一年,在相同的地点,地处敦煌的敦煌宾馆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美食节,所选送的“敦煌宴”和“大梦敦煌宴”共获得二十多个奖项,其中,“敦煌宴”获得了美食节最高奖项“金鼎奖”。同样,乘获奖之有利时机,去年十二月初,敦煌市委、市政府、敦煌旅游局和敦煌宾馆在甘肃省宁卧庄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一时,敦煌菜和敦煌宴成了兰州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敦煌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产品和以敦煌文化为背景推出的商品,屡屡获得成功,赢得大奖,除了精心创制以外,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敦煌牌”应是其主要的原因。

  敦煌文化遍地开花

  作为旅游胜地,敦煌在甘肃乃至西北,具有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她带动了敦煌当地饭店、交通、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整合和提升了整个河西旅游业。

  敦煌文化的商业价值不止此。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敦煌饮食以外,敦煌文化的开发热方兴未艾。

  以酒为例,在百花争艳的陇酒中,与敦煌文化有关的酒是万绿丛中一支奇葩。敦煌酒、飞天酒、莫高酒以及与敦煌文化有关的汉武御酒系列,正以强劲的势头,争得陇上酒市一席之地。不仅有白酒,还有红酒,品种不下十几个。据说,外省也有商家注册了与敦煌有关的酒商标和名称。而且不断有人跃跃欲试,想投资酒业,挖掘敦煌酒文化的底蕴,推出新的酒品。

  眼下兰州市礼品市场一个新的亮点,就是以敦煌文化为依托的旅游纪念品和礼品。

  成立于一九九九年的大乘公司,所开发的以敦煌艺术为主的不少于九个系列的八百多个礼品品种,基本涵盖了敦煌石窟造型精美的雕塑和壁画。一些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造型,在外获奖。

  二00一年,大乘公司有三个品种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他们所设计的金银币在中国银行的招标中有五个品种中标,其中一个品种在新加坡国际钱币博览会获金奖。他们仿制的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的菩萨雕像,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们的产品,成为本地人拿得出手的高品位礼品。

  同样,“赛纳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也瞄准了敦煌艺术,所开发的敦煌文化艺术品目前有七个系列六十多个品种,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欢迎,年销售额达到了二百多万元。敦煌艺术正在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向普通人的家庭。

  除了莫高窟所在地敦煌有不少公司、商家外,兰州还有不少于六七家的公司、商家,主要以敦煌艺术品的经营为主。敦煌艺术品正在居为最具本地文化特色的高档礼品和纪念品登堂入室。

  其他如敦煌医药、敦煌保健、敦煌影视作品、敦煌石窟壁画保护技术的输出等,都正在或即将成为敦煌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军。

  需要提及的是,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敦煌旅游纪念品和敦煌服饰的系统开发。作为敦煌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敦煌服饰的开发一直被有识之士所看好,“唐装”在APEC会议上一炮打响,更使人看好敦煌服饰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

  敦煌文化产业正在走出洞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造福桑梓。

  “敦煌”不是一张皮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些年各地争夺文化名人的现象,如仰韶酒、诸葛亮的故乡等等,甚至闹出了官司。争夺或挖空心思与文化名人、名事、名地套近乎,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传统历史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认同感。

  无比的知名度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加上声名显赫的敦煌学持续繁荣,一直使敦煌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使“敦煌”这块金字招牌更显耀眼光芒。而纷纷打出的“敦煌牌”也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细心的读者从近期“敦煌饮食”热的诸多报道中,会发现一个不和谐音,这就是“敦煌菜”和“敦煌宴”的相互竞争。一家说:“填补了敦煌烹饪的空白”,一家说:“填补了敦煌学的空白”。两家甘肃餐饮业名家,一家借金城人文荟萃、商机无限的优势,本着“绿色、营养、健康、典雅”的服务宗旨,着力打造敦煌菜点,抢占制高点;一家乘敦煌地理之便,以“敦煌宴”作为招牌,努力吸引海外以及国内游客,为敦煌旅游增添新的亮点;两家“牛说牛大,角说角长”,都说自己是正宗的敦煌饮食,其相互竞争的态势被媒体称之谓“同根兄弟剑拔弩张”、“敦煌宴”挑战“敦煌菜”。

  除此外,部分餐馆、饭店,也一阵跟风,推出了所谓的“敦煌菜”,招徕食客。市场上出现的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说明“敦煌文化”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被商家所看好,终结了甘肃传统文化产业化开发“端着金碗找饭吃”的历史,是敦煌文化价值的回归。但市场的无序和乱贴“敦煌”标签的行为也可能使这个金字招牌暗淡无光,甚至断送敦煌饮食的开发。

  敦煌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不断有学者在研究中涉及到敦煌饮食的诸多方面。从九十年代中期,就有学者系统整理,研究敦煌饮食文化,截止二00二年底,仅内地公开发表的与敦煌饮食有关的论文就不下四十篇;饮食学界也多次涉足敦煌学研究,甘肃省城于二00一年成立“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中心”。并数次召开过专门的“敦煌饮食文化研讨会”和座谈会,研究成果也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不断有媒体进行过报道和对学者的采访,研究成果也被运用在开发实践当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长安餐饮公司经过几年艰苦的整理、开发,目前已推出了几百道具有敦煌文化意韵的菜肴,并出版了精美的《敦煌烹饪》、《敦煌菜典》等著作,努力实践着敦煌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而一些商家无视这个现实,说“惟独(敦煌)饮食文化的研究留下了空白”,遑论“填补了敦煌学中饮食文化的空白”。这种为要突出自己,就贬低甚至抹杀别人的行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

  敦煌饮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在敦煌文化开发的其他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敦煌”是一个金字招牌,但不是一张皮,披上就可以招摇过市;“敦煌”也不是一顶帽子,戴上就是“敦煌文化”;“敦煌”更不是一个标签,可以随意张贴。“敦煌”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要开发,要合理利用,更要爱护、保护她。

  敦煌文化 人类共同的财富

  敦煌在中国,但敦煌文化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敦煌文化的开发不是谁能垄断得了的。但敦煌在甘肃,甘肃作为敦煌的故乡,更应该为敦煌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弘扬敦煌文化做出贡献。敦煌饮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要开发、利用和弘扬它,为西部开发和经济建设服务,更应该热爱、珍惜和保护它。开发的前提首先是整理、研究。科学研究工作应在尊重学术规律的基础上,为开发者提供翔实、可信的研究成果,敦煌学工作者应该和烹饪专家、营养学家密切配合,通过研究、整理、挖掘、继承、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所开发出的敦煌饮食品种持之有据,既能体现古老的敦煌文化神韵,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绿色、健康的原则,又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

  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敦煌饮食开发的一些方针和原则,组织一些有实力、开发敦煌饮食卓有成效的甘肃省内企业,逐步推出一些成熟的菜肴品种,在保证开发者利益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地方饮食精品名牌;应该制止那些不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乱贴标签、恶意炒作、败坏敦煌饮食名声的行为。对开发出的名牌菜肴,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伪滥和冒牌,以免损害敦煌饮食的名声。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