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讲老子的独特之处
——读《老子的心事》有感
文\王丽
各家解释的《道德经》各有特色。但以其本来面目加以解读的,可能作家雪漠算一个。之所以这样说,是雪漠提出一种未曾有过的解法—以修道来解。换句话说,就是他在《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中代序的《为往圣继绝学》里说的,“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变命运。”
这就是雪漠的独特之处。他从人生的最高境界上来解老子,还原尹喜问道老子的本意,从修道和妙用层讲述《道德经》。雪漠说自己很小的时候便亲近道教,认真地修过道,后来遇到佛学,觉得更超越,又钻研二十多年,现在回头看,不得不惊叹于道教的伟大。正是在道佛契合的点上,他找到了解读的方法。
因此,他的解读有许多不同别人之处。他用宇宙原创力来命名道,以道教修道的炼丹来诠释“守中”,以处恶不争来说明上善若水,还以“民”比拟自心。将“民”比拟自心,缘于道家修道的君臣,君为真心,民为妄心。作者认为老子许多看似治国的道理,其实也是教尹喜调伏自心的方法。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当内在那个觉悟的“真我”(君)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自主,外部世界成为我们的君。因为,人在欲望面前身不由己,使心不能自主,陷入各种失落、贪婪、怨恨的情绪中不得安宁。于是,外界让我们幸福,我们才幸福;外界让我们痛苦,我们便痛苦。反过来,心由自己做主,人便是生命的主人,就成为“君”。这是圣人的境界,也是老庄的成功——主宰自己的心。而这颗心是最让人敬仰的。
特别出彩的,还有作者对“和光同尘”的见解。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分别解释为:提倡精进的修行方式,但反对功利,安住每一个当下,如水般顺遂其所处,遇到光融于光,遇到尘混入尘。和光同尘的意思类似上善若水、处恶不争。圣人如水是指,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他仍然是最好的自己。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始终做最好的自己,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坦然接受一切,既不与环境产生矛盾,也不发生争斗,更没有什么冲突。具体来说,比如庄子提倡和所做的,即使所有的人都称赞,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即使所有的人都责难,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也如耶稣被钉在耻辱柱时,没有任何利己目的,只有奉献。
从去年底读《羌村》到今年初读《老子心事》,感叹于作者之不同寻常的思考。真正的智者就是这样吧,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一接触会有许多启发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