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读懂疼痛——读《匈奴的子孙》有感
文\林棉枝
我从小比较喜欢历史,所以读书的时候这门功课一直不错。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假小子的时候,别的女孩在读琼瑶时我读的是《瓦岗英雄传》。之所以喜欢历史,着实是因为我对那从前的人、从前的事有着太多的好奇。想想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有过怎样的苍桑变幻,曾经来过多少人,有过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恩怨情仇,怎样的灵魂纠结……想到这些,我就会对生命感到敬畏,就会于悠悠天地间感叹人的渺小,而世俗里的一切鸡零狗碎都变得滑稽与无谓。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读史能让人容易冷静与明白吧。
当雪漠老师的新书《匈奴的子孙》一面世,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果不其然,在今年8月上海书展上《匈奴的子孙》荣获中版集团签售冠军。而在广东的南国书香节上,这本书到最后已是供不应求,许多人翻看了一两页毫不犹豫地就买下来,我们文化志愿者在推广阅读的时候,根本不用多费口舌,在文化类书籍里这种热销的现象可以媲美1月份出版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翻开书的扉页正面是“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在路上,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就如那画面一样,仿佛刺破黑夜的那一道曙光 ,那是生命的曙光呀,多么具有哲思的句子,它直接俘获了我的心。背面是“在路上,读懂文化;在路上,发现历史;在路上,见识人生;在路上,追寻梦想。”短短的几行字,便把整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概括了。而无论是文化、历史、人生、梦想,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之所以为人,而有别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人在满足了生存以后,或者在与满足生存的同时就开始了追问人生,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思考,于是便开始了人类寻觅永恒的梦想,于是人类的历史便于这天地间开创了属于人类的文化与文明。而匈奴作为人类的一支,作为历史舞台上虽一瞬而过却留下不可抹灭的存在,有着怎样的过往却鲜为人知。他们曾经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人类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匈奴的子孙》给我们做了一个解答。
历史课本能够给予我们的回答只是一个名词和概念,那里没有鲜活的生命与心灵,更没有让我们在生死之间的疼痛感。这本书的诞生或者就是那曾经来过这片土地的灵魂呼唤的结果吧。在远去了千年后,他们的故事在雪漠老师的笔端流淌了出来。雪漠老师曾数次在访谈中谈到过,他的写作是灵魂的流淌,不是作意的创造。他带着他的学生,由岭南出发,从宝鸡到阿拉善右旗沿河西走廊,进行“一带一路”的文化考察,《匈奴的子孙》就形成于考察途中。正如书中序《定格文化曾经的“独一个”》中写道,他们所游历的地区曾经是匈奴的居住地,而从前对于匈奴的关注与研究被激活和点亮。于是便有了这书的上篇——大地的记忆,它主要讲述的是匈奴的历史与文化。
我完全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的吸引,这里讲述的历史是历史书中无法读到的,这里所有的故事也不是野史里的杜撰,他们都是真切的生命。匈奴这个民族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是西北边陲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落后、野蛮,曾一度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而自从卫青、霍去病出现后他们成了历史,他们的远去成了汉王朝的荣耀,他们的鲜血祭奠了汉武大帝功勋伟绩的大旗。做为汉民族的子孙,也曾感到何等的骄傲!然而,当我们揭开覆盖在真相上的遮羞布时,才发现这份骄傲是何等得不堪一击。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他人时,一些人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于是,行仁义的宋襄公是可笑的,乐不思蜀的阿斗是扶不上墙的。谁又能想到,那杀戮的背后掉的是老百姓的头颅,谁又能想到他自已在说这话的时候,就只有资格去做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枯骨而已!大地的记忆是什么呢?是生命的疼痛?还是最终埋葬于她身体里与大地融为一体的灵魂?也许都是吧。若生命的终点都是回归大地,那么,哪里不是归途?哪里不是故乡呢?
《匈奴的子孙》第二篇是当下的脚步,跟随雪漠老师文化之旅的脚步,我们见识了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宝鸡等地的民风、民俗、民情。让人最为深刻的是民勤人的勤劳与智慧,那句“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道出了民勤的伤痛,也道出了民勤人的坚守与梦想。让人最为难忘的是乡村里的那座小皇城——瑞安堡。堡主王庆云的一生让人感叹,无常萦绕在“小皇城”的上空,无论是人物亦或事物都无法逃脱。正是无常让生命有了意义的追问,使人心的选择成为了没有如果的历史。那个停留在七十年代的雅布赖小城,读来仿佛置身于时光倒流之中,还有那在我的心里成为圣地的武威,那个腾格里沙漠边上的小村是我向往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要沿着书中的线路随寻雪漠老师脚步的冲动。那当下的脚步一路行来,不停地追问着人生与梦想。风景、人物、心境,那大漠似的浩瀚、孤寂与神秘扑面而来。雪漠老师在书中说,有机会应该去沙漠走一走,因为“面对沙漠的你,将会更加了解自己,因为在极致的静中,你才会真正地跟自己对话。”
对于南方来说,西北大漠是遥远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因为遥远而美丽,因为遥远而让人神往。正如大海之于内陆一样。这几年,西部旅游对于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城市来说很是火热,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游人从西部带回了什么,是不是仅仅是“到此一游”,虽然那样也很好,毕竟旅游是生活品质提高的一种表现。也许从今天开始,到西部旅游带上这本《匈奴的子孙》,让我们的旅程除了能够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品尝异地的美食之外,我们能够更多地去了解那与我们不一样的民风、民情,让我们的旅途多了一份文化的风景,更多了一份诗意。而旅游除了舒展身心,除了开阔眼界,或者还可以有另一种作用,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走过这么多土地,就像给自己买了无数镜子,从每一面镜子中,我们都能照见自己的命运,多一份参照,就多一份成长、进步,多一份突破局限的可能。”
【讲座】一蓑烟雨任平生——青岛书城陈亦新解读《苏东坡传》之三 掌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