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慈晓莉:体会西部大地的脉动——《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之一

2017-08-29 18:23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慈晓莉 浏览:40277352

体会西部大地的脉动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之一

文\慈晓莉

 

和一本书的相遇,其实与人的相遇是一样的,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匈奴的子孙》出世了,其实没有想到雪漠的作品会那么快。还没有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在路上,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就打动了我,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路上吗?

第一次见到它是在“雪漠亲子班”上看到一本,据说是样书。看到它很厚的大砖头一样,真没有想到它这么厚,灰黑色的斑纹,好像就是西部拿来的一块土块,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块土地的厚重和脉动。第一次翻阅它是在珠海书城,作家雪漠要在这里签售,可能因为不是周末的缘故,珠海书城有些冷清,于是我就拿起来一本这个大部头一睹为快。这书有种感染力,光看了一个序的时候,我好像都能闻得见西部土地的味道,随手再翻开后面那一百多幅照片,西部在我眼前活了。但是因为当时还有事情要做,于是把这种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压了回去。

我是生活在西部的,也许和甘肃那片土地不太一样,但是有一样的荒凉和广袤。或者说即便我是生活在甘肃那块土地,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对西部不了解的。现在想想自己从小生活的土地,原来自己对它那么熟视无睹一无所知。书中的很多东西仿佛激活了自己身上流淌着的西部人的血脉,一种野性的东西在体内慢慢复苏着。是啊,离开了那片土地十几年了,融入了这个青山绿水生活惬意的小城市,时间长了也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聊聊天、工作、孩子就那些事情,活得很安逸。这让我想到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就这样安逸下去,等死吧。这个城市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当人们不用再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当西部人终于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当西部的漠风终于远去的时候,《匈奴的子孙》唤回了埋藏在深处的记忆。

说句实话,如果没有看过《匈奴的子孙》,我可以说我这个西部人是不懂西部的,就是现在我还说我还是不懂,但是那些也曾经在我小时候生活画面里有的人和景,一点一点鲜活了起来,其实发现它们一直在那里,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你能理解它。其实理解了它们,何尝不是理解我们自己呢?我们每个人说起来其实都是环境的产物,或者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你再怎么说都呼吸同一片天地的空气,受到同一种文化的影响,于是在某些区域里人们才有很相近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差不多的民俗。虽然我们漂泊出去很远,但是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却一直是自己的根,也许从那个时候起西部的野性和大气,当然还有封闭的因素就种植在了生命的深处,不管自己漂泊到哪里,身上都会有一种家乡的气息。

我总觉得是雪漠的新书出来,如果我还没有读,那将是人生多大的遗憾啊,于是我是迫不及待地开始读着这本书。我读得很快,我想随着作家雪漠的脚步先到西部的大地大致走一遭,感受土地文化的脉动。开始的历史篇给我讲述了这篇土地从远古经历各个朝代各种故事各个英雄粉墨登场,从原来的海子到现在的沙漠,这个中间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都经历了什么,或者进一步说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太多的追问,对土地的追问,对环境的追问,更是对人心的追问;有了那么多的追问,当然这些追问也有同行志愿者的追问,那个在盐湖遇见的“莹儿”,原来故事比真实的还要真实。于是所有的旅程都有了另外一种味道,是赴《大漠祭》《野狐岭》《一个人的西部》《深夜的蚕豆声》......的约会吗,那些故事鲜活了,不仅仅是故事了,人们像考证历史一样,一次次经过那些地方,发现故事里的“幽灵”依然活着,依然讲述着过去,亦或是未来的那个故事。

我合上了书页,我不知道我读到了什么,只是觉得无数的东西在身上涌动着,它们也在诉说着以往的各种记忆,它们在说从书中寻觅,就像是寻觅自己的故事一样,重新开始一段细嚼慢咽的路程。好书是要慢慢品味的,于是拿起笔开始勾勾画画,开始自己新的一段路程......

 

 

【回放】雪漠读书汇掌门直播请扫描下图二维码登录观看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