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 正文

离欲阿罗汉

2015-01-25 16:34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51278897

 

若复有众生,恒久成定心。

悟明自心性,本来寂而空。

心境两相忘,澄然不动心。

信心依师教,不二乱用心。

戒德大精严,威仪俱足身。

永断亦永了,世间之八风。

是名阿罗汉,功超六欲心。

得入圣贤地,寂灭同佛身。

助佛行弘化,自度亦度人。

如果有一部分众生,他们有恒久的信心,而且定心越来越好,定功也越来越深,他们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心性是本来空寂的,是本来无我的。这时,他们便将外面的境(外部世界的万象)都忘了,心也忘了,于是便达到一种心境两相忘的境界。

不过,这个“忘”,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忘,而是不执著,既不执著于外心,即外物在心中的化现,也不执著于内心,即自己的心念。

他们的内心一片澄然,像明镜一样光明朗然,而且毫不动摇。这时,外部世界已经很难吸引到他们,也很难左右到他们了。但是,这时他们还没有得到终极解脱,仍然要充满信心地继续实践上师传授的教法,不要让世间的琐碎事把信心搅乱,也不要左顾右盼、胡乱用心。

虽然他们已经达到心境两相忘的境界,但还是要俱足戒德,也就是说,一定要继续守戒,不守戒绝对不行。戒德精严、身口意都很如法的时候,他们便能俱足真正的威仪。有一本戒律书叫《大比丘三千威仪》,里面专讲修戒律。戒守得很好时,看起来是非常庄严的。

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面对“世间八风”的时候非常淡然,无论是利益、赞誉、称道、乐事,还是衰减、毁谤、讥讽、逼迫,都不能动摇他们的宁静,这真的是应了庄子的那句“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也就是说,当整个世界都在赞美你的时候你不会沾沾自喜,当整个世界都在诋毁你的时候你不感到沮丧难过。换句话来说,便是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他们已经完完全全地断除了烦恼。

这个时候,他们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超越了红尘中所有的欲望之心。修到这个层面的人,也被称为无漏、离欲,或者杀贼。

什么叫“杀贼”?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生起欲望、招致烦恼的贼都杀掉,那么,六根六尘六法就再也无法干扰他了。《三藏法数》中说:“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俱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当年,阿难待在佛陀身边当侍者,听了若干部经,但最初他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没有离欲,也就是没有超越所有的欲望。有一次,有个魔女看到他长得太漂亮,就想用咒子把他勾引去。眼看他快要破戒了,佛陀就及时用楞严咒救了他。回去后,佛陀就教训他说:“你一向多闻,却不修定力,没有离欲。”意思是说,阿难无论听过多少经,懂得多少法,都起不了作用。因为,只要他不实修就没有定力,一个魔女的魔咒就能迷了他。

后来佛陀圆寂,大迦叶组织了四百九十九个罗汉,准备结集佛经,这时阿难也要参加。但是大伽叶说,你还没有离欲,不能参加。

阿难又羞又愧,回去就精进修炼,当夜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才参加了大迦叶组织的佛经结集。四种《阿含经》就是那时结集的。

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就被称为圣人。佛、法、僧三宝里面的僧宝,指的便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僧,并不是指一般凡僧。居士里明心见性的登地以上的菩萨,也可以被称为圣人。

阿罗汉超越了所有欲望,了脱生死,证得涅槃,所以有经典指出,他的悟境等同于八地菩萨。小乘也认为,佛陀就是大阿罗汉。但是大乘却不这么想,在大乘的眼中,阿罗汉证得的涅槃还不究竟,他必须有更大的胸怀、更大的追求,发愿普度众生的时候,才能真正证得究竟。

现在,许多人看不起小乘,这是不对的。小乘在戒律和在事上的用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些人就是因为缺乏小乘那种扎扎实实修行的态度,喜欢在口头上谈经论道,所以才容易偏于狂慧,无法用理上的明白来改变自己的心。要知道,没有事上的扎实用功,你悟到的理就是画上的饼,是充不了饥的。所以,著述此书时,我在吸纳大乘、密乘等诸派教义中许多精要的同时,也引入了小乘的一些修法,比如在“谈十事”和“说次第”中,我就讲了小乘如何由戒入手,由戒而得定,由定而发慧,由慧而证得四果、得到解脱,然后再助佛弘法,不但自觉也能觉他。

事实上,小乘的四果和大乘的十地,除了发心上有大的差异外,其定慧有许多可以对应的地方,可以互为参照并互相启迪。我在得遇香巴噶举、契入光明大手印之前,在小乘禅定和道家丹法上用过大功。可以说,要是没有小乘禅法上修成的定力,我是不可能那么快地契入大手印并打成一片的。

而且,即使在契入光明大手印之后,我在事上的保任同样汲取了小乘禅法的许多营养。在阅读经典时,我也对《阿含经》很是偏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用足足两节(“谈十事”和“说次第”)的内容,来强调“事”上修之重要性的原因。

【随注50】关于寂灭,《三藏法数》中说:“谓此涅槃之理,寂绝无为,大患永灭,故曰寂灭。(大患者,生死也。)”《佛学次第统编》中说:“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瑜伽》云:“诸有漏识,于现法中,毕竟灭尽,故名寂灭。”“一切受,并相续灭故,名为无影,名为寂灭。”

《三藏法数》中还谈到了“寂灭忍”:“谓第十法云地,等觉菩萨,妙觉果佛,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故名寂灭忍。(等觉者,以去后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智照圆明,不可思议也。若论四十二位,则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各为一位,今但论四十位,则以等觉、妙觉摄于法云地也。)”

关于寂灭,大小乘说法有异:小乘认为,佛陀也是大阿罗汉;大乘认为阿罗汉证得的涅槃还不究竟,阿罗汉必须舍小向大,去普度众生时,才能证得究竟。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