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将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不够,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特蕾莎:不同情是最大的苦难
成就这位修女的是人类的苦难,地点是印度的加尔各答。殖民者走了,压迫机器却照常运转。
特蕾莎修女这样回忆她看到的悲惨世界:在加尔各答的街道旁有个濒死的妇人,老鼠和蛆正在咀嚼着她的身体,她坐在妇人身旁陪着她,直到她死去。
深受刺激的特蕾莎再也无法在清静的高墙里静修了。她穿上印度莎丽走出高墙,建立“仁爱修会”。照看那些在大街上捡来的人——垂死的流浪汉、残疾的弃婴和麻风病人和艾滋病人等,她陪伴他们走向死亡,看着他们微笑,并被深深感染。
她出了名,志愿者来自世界每一个角落。1979年,特蕾莎获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庆祝盛宴,她黯然神伤,将其折合成钱连同奖金全部捐出。
1997年,特蕾莎病逝。印度为这位外国女人举行了国葬,规格和国父圣雄甘地一样。
当政治家们为贫穷问题喋喋不休的时候,特蕾莎正握住一只又一只临终者的手,给无家可归者安身之所。她的离世是全球的大事,不分种族和宗教,无数人为她送行。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世界又少了一点光亮和同情。
特蕾莎不是文化人,看看她的获奖演说就一目了然。但是一个个鲜明的立场,活生生地在她一生的行动和话语里体现着——
1、“我渴。”
这是在耶稣十字架上的一句话,用英语和孟加拉语赫然写在特蕾莎的“仁爱修会”临终关怀院的屋顶十字架下。濒死的人需要水——需要尊严、安慰、同类的手,需要爱。每个受苦的人和他们的需要,所投射的是基督的影子。帮助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就靠近了自我救赎。
2、“一颗单纯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人们变得盲目,是因为太多复杂的东西遮蔽了双眼。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面具也几乎等于零。
特蕾莎的每日祷词是这样:“一颗单纯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当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3、“穷人是美丽的。”
在特蕾莎朴实无华的获诺贝尔奖演说里,她提到那个在关照里死去的人:“我将她放在床上,她的脸上绽露出美丽的微笑,只说了句‘谢谢您’就死了……”
“我们从排水道带回的那个男子也是如此,他几乎快被虫子吃掉了。他说:‘我一直像个动物一样地活着,但我将像个天使一样地死去,有人爱,有人关心。’”
“那些在走向死亡时候得到爱的人是美的。”
4、“活着就是爱。”
特蕾莎说:“让我们总是微笑相见吧,因为微笑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相爱,就会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了。”
“一颗纯净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它受到创伤。”
5、“爱一个人,就必须与他/她紧密接触。”
特蕾莎走入贫民窟,握住快要在街头横死的穷人的手;亲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她说:“我只相信与人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
“爱的缺少是世界贫穷的原因,贫穷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
能听懂“我渴”的哀鸣,才会产生与他人息息相通的爱,医治由自私和隔阂带来的创伤。
1910年: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本名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
1937年:成为正式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特蕾莎修女。
1948年:穿上印度莎丽,离开修会,专门为印度穷人服务。
1950年:获准开办仁爱修会收留垂死者。建立弃婴院和麻风病村。
1979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7年:病逝,享年87岁。印度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在特蕾莎修女的房间里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
——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还是爱他们;
——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 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
—— 将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不够,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活着就是爱》
特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获奖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她没有留下文字著述,她常说“空谈太多了”。本书收集的特蕾莎修女的谈话、祷文、默想和书信,是由追随者记录整理的。
著者:(印)特蕾莎修女 译者:王丽萍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