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画人物还是画风景,他希望表现的完全不是那种伤感性的忧郁,而是严肃的哀伤。”——《渴望生活 梵高传》
凡高是他那个时代里众多穷困潦倒的先锋画家中的一员。但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他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原本应当是可以在足够优越的条件下走他的艺术之道,凡高偏是选择了放弃家族,走入社会最底阶层,用一种最深刻的体验去实践艺术家的道路。
他曾出于对圣经的浓厚兴趣,致力于传教事业。在博里纳日矿场的那段日子,凡高作为一名传教士,本应只是向苦难的矿工及其亲人们施教布道,用宗教的方式抚慰他们的灵魂,可最终发现那是自欺欺人,宗教无法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即便是放低身架、在物质上与工人们一样的艰苦,牧师的存在依旧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矿工们依然过着苦难甚至日益苦难的生活,自此,他放弃了宗教。
虽然之后的凡高在从事绘画道路上一路孤独、贫穷、潦倒、甚至不被认可,但自始至终,我们都会庆幸这样一点:凡高有提奥这样一位好兄弟,在他的生命里,始终支持着他,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没有提奥,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凡高。
凡高说:“我不属于巴黎,我是农民画家”。离开巴黎,离开了那群狂热的同道中人之后,凡高一路向南、向南,到了南方普罗旺斯的阿尔之后,南方灼热的太阳也为凡高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他的画布不再阴沉灰暗,而是明亮而温暖,色彩对比强烈,耀眼的金黄色系随处可见,活泼热烈,充满生机。凡高作画勤奋且快速,在阿尔的日子里,通常一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完成一副油画作品,那是对事物最直接的第一印象。
凡高虽然远离主流社会,过着乞丐般的潦倒流浪生活,思想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麻木,相反,以一个底层阶级的亲历者和旁观者身份,他带给我们的是更加深刻的表达。主流社会批判凡高的作品线条粗野缺乏技巧,而在凡高那些先锋印象派画家眼中,刻板精致甚至看不到笔触的主流画作,却是做作缺乏真实感情的。只是,在凡高鲜活着的时刻里,真正公开认可他作品、认为他是绘画巨匠的仅有两个人。
37岁的生命的确是太短暂了,无奈,凡高是在拿生命作画。当他感觉到无心无力再去表达的时候,他选择了结束生命。
读完《渴望生活 凡高传》之后,再去欣赏凡高的画作,会别有一番意境和感悟。这个网站上有对凡高画作最详尽的展示和注解:http://vincent.hdcaf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