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当代信仰者的五个特征

2014-09-23 10:12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摘要: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读书是信仰的方式;修行是行为的利众,破执是当下的关怀;远离宗教迷信,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读书习惯,改善生命质量;重铸人格,贡献社会。

当代信仰者的五个特征

●雪漠

近来,我对新时期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我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信仰者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仰者。许多信仰者群体,也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当代真正的信仰者,正在或已开始体现如下特征:

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读书是信仰的方式;修行是行为的利众,破执是当下的关怀;远离宗教迷信,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读书习惯,改善生命质量;重铸人格,贡献社会。

下面,我简而述之:

第一、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读书是信仰的方式。

目前,直接以宗教教义方式传播的信仰者不多,社会上现在流行的诸多宗教流派,多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像基督教中,就出现许多文化大师。他们的文化含金量,不是其他宗教能比拟的。那些文化大师传播的是一种宗教精神,而不再是一些宗教名词。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微信、网络上,许多信仰者的传播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微信,有网文,有心灵鸡汤,有散文随笔……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非传统的宗教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产物。时下,人们在提到宗教时,总是会觉得很敏感,但人们对文化却有着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基督教之所以影响西方的原因之一。基督教文化已成为非常强势的一种文化,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甚至在电影中植入了基督教元素,从而有了巨大的世俗影响力。这一点,中国的本土宗教跟他们有着较大的距离。

信仰的文化化,是目前信仰的传播特点之一。这种变化是符合许多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成了建设文化强国所必需的一种正能量。

我们还发现,在信仰者群体里,读书是常见的方式。基督教的信仰者对《圣经》,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对《古兰经》和《圣训》以及伊斯兰经典,佛教的信仰者对佛教经典,道教的信仰者对道教经典等等,都在阅读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他们的信仰建立,主要是靠读书来完成的。

当你把读书学到的智慧,运用于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改变了你的行为,这就是修行。单纯的读书,而不改变你的行为,意义就会损失大半。社会上,也有一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不把他认可的真理运用于行为去贡献社会。这样的读书人,就被我们称为“书呆子”。在中国古代,书呆子也被称为腐儒,是不值得效法的。

笔者将传统的宗教修炼和正确的读书进行了比较,发现正确的读书――当然是读智慧经典――对人的改变远远大于传统的宗教修炼。我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女子,她在当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念佛,念了一辈子佛,念到老死的时候,可能还是一个迷信的教徒。但是如果她能识字,学会读书,进而进行阅藏,阅读一遍《大藏经》之后,那么她的智慧,定然比机械地进行宗教性修炼要高出很多。为什么?因为,目前一些传统的、机械的修炼方式,如果没有正确指导的话,它的意义,只是在定心而已,是很难得慧的。释迦牟尼说过:“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当你深入经藏之后,你的智慧就会打开。阅藏的过程,既在修定,又在修慧。所以,读书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阅读佛教经典,本身就是在修定修慧。当然,你不一定非要阅藏,只要是读一些非常好的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最好的修行。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千古敬仰,一点也不比那些高僧逊色。可见,有时候,人的修行不一定非要靠一种宗教方式来完成,也可以由一种文化熏陶来重铸灵魂。中国传统文化重铸了文天祥的人格,让他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因此,正确读书的作用远远大于一些不如法的宗教修炼。所以,我一直提倡读书,读书真是太重要了。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是通过读书、诵经,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了自身的升华,比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靠诵经开悟;比如近代的太虚大师――他靠阅藏成就;至于靠诵《金刚经》而开悟者,几千年来,怕是数以万计了吧。

时下,在许多信仰者那里,读书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修炼,或者我们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修行。很多信仰者的读书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禅修时间。读书已经成为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最好的修行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要是单纯地强调读书,而忽略实际的禅修,也会成为另一种弊病。要是不能将所“学”用于所“行”,就容易成为狂慧,流于口头禅。佛教的修行,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就是读书;二是“证”,就是实证。前者是理上的明白,后者是事上的实践。《大藏经》是“教”的宝藏,而老祖宗传下的正确的禅修方法――如“八正道”等,便是“证”的宝藏。这“教”和“证”,是佛教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第二,修行是行为的利众,破执是当下的关怀。

真正的修行,不是对杂念的对治,而是行为上的利众。以前,我有一个学生,经常烦恼,因为他老是会升起一些不好的念头。他老是会被这些念头困扰,于是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我根本不在乎他的念头,我只在乎他的行为。的确,社会在乎的,也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念头。法律的制定,不是用于约束念头,而是用于约束行为。行为上犯法,就是犯法了。念头上犯法,是不属于犯法的。

所以,利众也罢、修行也罢,最终要体现在行为上。有一些人,杂念虽然很多,但行为一直在贡献社会,这样的人其实是真正的修行者。我们所说的修行,其实不是一个宗教词汇,而是有一种大文化的意义。修行重在行为,让自己一天天变得比以前好一些,这就是真正在修行。目前,很多人一提到修行,就认为是一个宗教词汇,这是不对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很多贤者、圣者都在做事中完成对自己人格重塑的。从儒家、道家、释家,到三教九流的一些圣贤,都在做事,只要他在向好的方向校正自己的行为,他其实就是在修行。

破执的意义在于当下关怀。当下关怀包括对自己行为的关怀,也包括对世界的关怀、对他人的关怀。对他人的关怀就是利众,这也就是我们社会提倡的“向雷锋同志学习”。

所谓破执,就是为了破除一些对欲望和烦恼的执著。破除对欲望的执著,也可以以读书、文化的方式来完成。所以,文化和读书是这个时代非常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自己智慧的增长,对欲望就开始有了一种抵御能力,或者开始有了一种防范能力,有了一种免疫力,有了一种自主力,这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对欲望的执著。

所有破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来世,而在于当下。当下的破执,其实是最有意义的,当下的破执是真正修正行为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化就在提倡这种方式。像儒教的“存天理,灭人欲”,虽然儒教的这“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人批判,但实质上,这里所说的“天理”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那种“天理”,灭“人欲”的欲,也不是人性中对美好的向往,而是指一种邪恶、欲望和贪婪。

在我看来,那“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也是一种修行方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明就是在修行;孟子的“吾养吾浩然之气”,也属于一种修行。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生活方式,如孔子的讲学、周游列国、投身教育等,都是在修行。因为孔子正是在这些诸多的行为中,他由一个平常的人,升华为一个圣人。所以,他的诸多行为其实就是在修行。他虽然不一定打坐,但他在修行。

所以,老祖宗提倡“知行合一”,让知识和自己的行为合一,这样就是最好的修行。真正的信仰者,其实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第三,远离宗教迷信,弘扬传统文化。

远离宗教迷信是各个时代的国家和政府都在提倡的。宗教和信仰是一种精神,不是迷信。我们要远离宗教迷信,远离宗教迷信的意义在于,一定要有一种正面的、智慧性的、文化性的正能量,来抵御宗教中的一些糟粕。我说的宗教的糟粕,是宗教内部自己也在反对的一种东西。

释迦牟尼就一直在提倡“三依三不依”,其中就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究竟的智慧,不了义就是宗教中可能会产生迷信的一些东西。当然,目前在一些宗教中,还在提倡一种不了义的东西。所以,释迦牟尼强调,“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这个法,就是真理。佛教提倡对真理的向往,而反对对个人的崇拜。依了义和依法,它都是破除宗教迷信的另外一种说法。

释迦牟尼也反对迷信。比如他坚决反对神通,他是公开反对神通的。他认为神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如同当代人用科学来反对一些怪力乱神,是一样的。那些怪力乱神,除了扰乱社会以外,没有实际意义,改变不了人心,不能贡献社会。所以,佛教一直反对神异,提倡平常心。

历代统治者中,也对宗教中追求神异、提倡神异的事情很敏感。所以,历代以来,将那些玩弄神通的僧人,被称为妖僧;将那些玩弄神通的道人,称为妖道。他们被认为用神异来蛊惑人心,这是真正的宗教本身也反对的。许多时候,在宗教信仰中,有一种顺世的东西,一定要求遵守世间的法律法规。

儒释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很多信仰者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出现了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里面很多东西都渗透着宗教精神,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中国要想建设文化强国,离开传统文化显然是不行的。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要是没有根,就长不出新的成果。

笔者最喜欢的身份,就是作家和文化志愿者。我很反感别人给我贴一些宗教标签,也不随喜以“成就者”“上师”来称我。我只喜欢“老师”这类跟读书关系密切的称谓。这源于读书带给我的智慧。

对宗教,笔者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文学走近宗教;第二个阶段:学习宗教文化,弘扬宗教精神;第三个阶段:反思宗教,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第四个阶段:远离宗教名相,回归文化本体。要是没有读古今中外的大量好书,我是不可能实现超越的。

第四、倡导读书习惯,改善生命质量。

在当代,真正的信仰者其实也是阅读者。不会阅读的,或没有阅读习惯的,很难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信仰者,他可能只是迷信的信徒而已。社会上出现的很多宗教问题,大多就发生在没有文化的群体中。正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不读书,所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明白什么是错的,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盲目迷信的时候,是很容易堕入邪教的。抵御邪教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智慧和文化。邪教和正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邪教是歪理邪说,正教是真正的智慧真理。虽然还有一些其他标准,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邪教在倡导一种歪理邪说。

对真、善、美的追求一般都是正见。不读书的人,有时是很难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的。因此,真正的信仰者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且一定要读好书。要读真正是传统文化正能量的经典,而不是歪理邪说的那些读物。我这里倡导的读书,也就是要读好书。

这个时代,需要很多人来倡导读书,来提倡正能量。我们国家每年人均读书量是非常小的,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相比,差得太远了。我们民族中,有读书习惯的人的比例不大。目前,养成读书习惯、倡导读好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西部很多村子就有农家书屋。可惜,目前实际情况是,这些书屋的作用很有限,一是管理不善,很多书都丢失了;二是当地老百姓没有读书习惯。没有读书习惯的话,你给他们多少书,他们也不会去读。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的意义。

若是一些信仰者因为信仰而痛苦不堪,那他就不是真信仰者。所以说,改善生命质量是信仰最重要的标志。真正的信仰,能改善自己的生命质量,能改善家人的生命质量,能改善他人的生命质量,这才是信仰的真正目的。前段时间,有些人用末日邪说来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给一些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和恐慌,这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读经典、读好书,应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倡导一些好的读书会,倡导一些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弘扬国学,这对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是非常有益的。

五、重铸人格,贡献社会。

此外,信仰者还要重铸自己的人格。信仰的真正意义就是重铸人格。因为改善生命质量,慢慢地,你的人格就会发生变化、心也会发生变化、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性格决定行为,行为构成命运。我们所说的命运轨迹,其实就是行为轨迹。因为有了行为,你的人格就重铸了。你可能刚开始是个小人,最后变成君子;刚开始是个坏人,最后变成好人;刚开始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变成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这就是重铸人格。重铸人格就是修行。这也是太虚法师们提倡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

目前,因为宗教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人对宗教已有了一种天然的警觉和敌意。社会上时不时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宗教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宗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容易引起警觉的敏感词汇。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心灵鸡汤似的文章,它们已经不再谈宗教,而直接谈心灵。这种现象,当然也是时代需要。

太虚法师说过一句话,就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释迦牟尼的伟大在于他的人格,不在于其他。佛陀的具体人格,在一些经典中有所反映,当然,在他的行为中也有所体现,这就是修行的意义。单纯地读经典而不在行为上体现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人格。人格必须反映在行为上。雷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行为。好的人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贡献社会。要是一个人的行为不反映在贡献社会上,而反应在自私自利上,他就不是真正的信仰者。

真正的信仰者是无我利众的,要贡献社会,和谐社会。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