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上海书展上的一道风景
——有感于上海香巴文化志愿者的无我奉献
文\陈思
从上海书展回来已有几天了,广州的天气一直很好,很灿烂,但我却一直想起上海连续的雨天。上海的温度有点低,尤其是下雨的时候,如果忘了带伞,难免就会被淋成落汤鸡,然后感冒发烧。但是,上海的雨,没有给人带来不快的感觉,因为在下着雨的上海,我见到了很多很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景象。
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批乐于奉献的上海香巴文化志愿者。比如:复旦大学的贾立军教授,高高瘦瘦的,虽然是全国知名大学的教授,但是没有一点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张艳梅女士是贾教授的夫人,也是留美博士后,知性真诚。王明先生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总裁,出入有高档专车接送,但是当他走进人群中的时候,真的看不出这一点来。虽然他的身上有一种书生的儒雅,看得出很有层次和修养,但是他待人处事的那种谦恭,让人很难将他和其他那些大老板联想到一起。还有其他热心的志愿者,像韩晓菊、刘春兰、方普和、阮嘉敏、商园波、肖欢欢和孙忠兴等。让我们意外感动的还有,虽然此次活动在上海举行,一些热心的外地志愿者也专程赶来,尽自己所能地奉献,比如陈尚琪、李家学、詹加真和孙良俊、卓超等。从这些香巴文化志愿者的身上,透露出了一种对弘扬善美文化的热情和激情,一心一意地想为传播承载清凉智慧的善美文化做些事情。
在上海书展活动的前一天,他们就开始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宝贵时间在书展现场派发香巴文化作品宣传册了。这次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寄了一千套宣传册给王明先生,这些志愿者们除了每天到书展现场宣传和派发,还在第二天的季风文学对谈会、第三天的书展签售会,向现场读者快乐地推介、宣传香巴文化作品。活动期间,王明先生的车子,几乎成了上海活动的专用车,车尾箱里一直塞满了物料,有好多次都几乎压到了他的笔记本电脑。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上海人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看不起外地人。但许多年后第一次来上海,上海这块土地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印象。它让我发现,这个城市不但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功利,而且还有一种无私奉献的大气。我不知道是这块土地上本身就有这样的一群人,还是香巴文化改变了他们?
香巴文化是一种提倡和谐、善美、奉献、无我的文化,很多人在接触到它的时候,内心善的一面都会被引发出来,品尝到一种奉献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工作生活,奉献他人,完善自己。香巴文化志愿者没有正式组织,除了以《香巴文化志愿者公约》规范行为之外,没有任何规则和制度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去要求每个人做些什么,但很多人在接触了这种文化之后,都会自觉自律地提升自己,主动地传播着文化的善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甚至改变了命运。用生命来实践这种善美文化的人,既是无私的奉献者,又是切实的受益者。
在我的心中,这群文化志愿者成了我了解上海的一张名片。每一次想到这些志愿者们的热情纯净、实干谦恭和他们在书展上派发宣传册以及做事时的那种非常快乐的身影,我的心里就生起了由衷的赞叹。他们很多人在社会上都有较高的地位和学识涵养,但是他们在派发宣传册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不好意思,在被人拒绝时,也没有露出一丝不快的表情。看得出,他们为人们对承载着大善信息的香巴文化作品的广泛关注感到非常开心。他们的言行举止始终表现出一种热情、单纯和善意。但这种低调和朴实,或许才是一种层次和身份真正的表现吧?这次活动中的他们,就像香巴文化志愿者大海中的几朵浪花,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乐此不疲地跳着舞。而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也就成了上海留给我的抹不去的风景之一。
善是种子,可以落地生根,也可以开花结果。日前,为了传播正能量,这些香巴文化志愿者还配合有关部门,倡导策划了一次较高品位的文化研究活动。在此过程中,贾立军和张艳梅夫妇、陈尚琪和万家绫夫妇、刘春兰和刘新亮夫妇、韩晓菊全家、王明先生、商园波先生和阮嘉敏先生等还以捐资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参与和支持相关活动。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些志愿者的存在,打碎了我过去对上海所抱持的偏见。我想,人的行为和态度,真是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他认可的那种文化最好的名片。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