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无私的爱是奉献的原因

2013-05-17 06:05 来源:《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 作者:雪漠

无私的爱是奉献的原因

“你像珍惜绝世珍宝一样,珍惜你身边的人,享受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甚至每一个喜怒笑骂的瞬间,你知道,所有的瞬间都将飞快地逝去,都会飞快地成为记忆。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好怒的?何不品味每个当下,在每个当下都给自己与他人一份好心情?”

当然,做意地去利众,仍然不算真正的利众,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当你在生命中注入一种大善的信息,让它不断滋养你的心灵,不断熏染你的心灵时,欲望、嫉妒、嗔恨等等一切恶念就会渐渐消融,相对地,你生命中本有的爱与慈悲就会渐渐增长。当你心中有了一种超越一切关系的爱时,你自然就没有了利众、行善等好多概念,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利众。这时候,你才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利众。

不过,好多人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不懂如何去爱的原因,在于他们心中充满了看起来很像爱的欲望,这些欲望掩盖了纯净无染的爱。他们所谓的“爱”,是一种等价交换似的东西。比如,我给了你爱,你也要回报我爱;我做出了爱你的行为,那么你也要做出爱我的行为,而且最好是以我想要的方式来爱我;假如我给了你爱,但你不能回报我的爱时,我就恨你;当我做出了爱你的行为,但你却以冷漠或者背叛来回报我时,我不但恨你,甚至诅咒你、诋毁你。所以说,世俗热恼之爱,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来伤害他所“爱”之人,同时也用贪婪与嗔恨狠狠地伤害着自己。

当我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又固执于一种欲望性的爱时,我们当然不懂得如何面对尘世中纷纷扰扰的现象,我们总会因为欲求不满而感到痛苦。那痛苦看起来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佛陀那“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教诲。当我们忘记世间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幻梦、一场游戏的时候,自然会对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无比认真、无比在乎,我们会把一切得失都看得非常重要,不知道所谓得失,也不过是因缘的聚合与离散,不过是幻变的记忆,了不可得。所以佛法常常强调无常。古印度的修行人们为了避免忘记无常,常到尸林里苦修,时时刻刻面对死亡对心灵的冲击,时时刻刻保持着一种巨大的出离,厌离那虚幻的红尘,追求那不朽的觉悟,祈求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超脱红尘欲望的束缚,破除所有执著与牵挂,达到一种即身解脱,至少能往生佛国净土。

一个人只有出离,厌倦尘世的一切,才可能生起一种无伪信心,他不会再去渴求那物质化的东西,也不会渴求欲望的满足,他想要得到的,仅仅是智慧的觉悟,仅仅是执著的破除。他会在这种巨大的虔诚当中,忘记了自己的得失,甚至忘记了自己。他慢慢就会明白,所谓“自我”,也是幻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个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想法,没有始终如一的躯体,也不会有生无死。既然没有了“自我”,也就没有了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许多东西,房子是空的,票子是空的,小车是空的,一切诱惑都是空的,只有一个东西不是空的,那就是真理,就是彻底觉悟的心。

一旦破除了我执,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想要走到这一步,仍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至少你要慢慢地尝试,即便在做意的行善当中,也要渐渐忘记自己的得失。当我们忘记自己的时候,心里才装得下别人。当然,首先装下的,必定是那些跟你关系最为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情人、好友等等,你要像对待佛陀一样对待他们。与此同时,你还要学着将身边的人也当成你的父母、情人、好友,对他们也怀有一份由衷的善意与关怀。就像我在一次QQ访谈中所说的:“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别人,像爱情人那样爱世界。”然后,你慢慢把这份爱波及至更广泛的人群,直至遍及整个世界。

一开始这或许是做意的,你甚至可以把他们都观想为佛陀,但是这种信息会渐渐渗入你的生命,形成你的习惯,清净你灵魂的污垢。当你的心灵越来越干净的时候,你本有的那种清净无染的爱就会慢慢被唤醒。你渐渐能感受到他人的心跳,你的眼里渐渐能看见他人的痛苦,他人的眼泪滴在你的心里,也能溅起一点一滴的水花,只是这水花不会在你的心湖当中留下半点痕迹,它无法影响你内心的宁静。你像珍惜绝世珍宝一样,珍惜你身边的人,享受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甚至每一个喜怒笑骂的瞬间,你知道,所有的瞬间都将飞快地逝去,都会飞快地成为记忆。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好怒的?何不品味每个当下,在每个当下都给自己与他人一份好心情?我说过,每个当下都有一份好心情的话,你的人生都会非常幸福。幸福,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觉受,在保证了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它与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好多东西,破除好多执著。

需要注意的是,你在热爱世界的同时,也不能丢掉你的出离心。我说过,菩提心是热爱人类,出离心是远离人群。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修出定力智慧;但没有菩提心,你又不可能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问我,多愁善感好不好?我对他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是多愁善感的。但后来,我极力保持平静心态。作家不多愁善感不行,太多愁善感也不行。没有感情,就成了木头人,写不出真情实感;太有感情,就整天谈感情去了,忍受不了寂寞,也写不出好东西。所以,作家既要心灵丰富,又要耐得住寂寞、能忍受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作家需要多愁善感,需要孤独,更需要平静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要跳出自己的生存坏境。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也是如此。

你不能因为厌倦世界的虚幻不实,就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否则,你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石头是不可能见性成佛的;但你也不能因为热爱这个世界,就想把它牢牢抓住不放,否则它就会变成无数条铁链,牢牢束缚住你的心灵,让你失去心灵的自由与自主。所以,修行也罢,生活也罢,我们常常强调要寻找一个中道,断不能变得偏激。偏激也是因为执著于某种东西,无论这种东西是什么,最终你都必须要破除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