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岁的求索者——又见明顿师

2013-05-10 05:51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陈建新

雪漠向明顿法师赠书

 

八十六岁的求索者——又见明顿师

\陈建新

我不晓得,我们的一生要遇到多少人,我更不晓得,我们会遇到怎样的人?也许,有些人遇见仅仅是擦肩而过,自此各自奔走天涯,不相往来;有些人虽寥寥只相见几面,却注定要烙刻在某一段时空的墙壁上,成为点滴中不泯的记忆。我想,如此种种,也是因缘。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太多的人会认为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无时不去求索,不去寻找。所以,只要还活着,那就不要找借口让自己停下来贪婪地享受。因为,当我庆幸未被某种集体无意识的东西裹胁时,我所冥冥中看到的,就是身边还有那么些人想活出真正的自己,不谈来世,不为所求,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明白地活着,不枉此生。我想,这明白、这清醒,就是我们要去寻找的本真。

诚然,身边就会有这样的人——他年过八旬,但仍不忘寻找,不忘学习。一辈子追求真理,遇到过万千的困苦,但这并没有击倒他,更没有使他停下追寻的步伐,反而越挫越勇,反而乐在其中。虽然他早已从最初一无所知的求学者“荣升”为众人尊谓的老师,但同诸多学生一样,他仍在不停地参学;虽然早已看破世间诸物,但他想看到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看破、自在、放下。

这就是明顿师,一个用一生时间四处走访,走过万千路程的行脚僧。

初次见面,是在樟木头,那时他前来拜访雪漠老师。因为是出家人的身份,所以我一直尊其为“师”,以表晚辈之敬意。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说话间神采飞扬、平和却不失抑扬顿挫之感,步履稳健,让我心中油然生起一念,等我八旬之时,如能这样,岂不万般安好。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求知的心切,因为知晓无常的催促,这使得他不得不更加精进,以便在有生之年,能真正的明白,以了脱生死轮回之苦。我想,这定然也是他行履一生的初衷。正如他的名字那般——明白的明,顿悟的顿。

对于一位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人来说,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足以让他经历太多的事情,看过太多的人情世故,正因能在生命尚存时选择远离尘世,闭关清修,这选择本身就已让他放下了尘缘,一度只为“心”生。

暂且不说他漫长的求学生涯,仅仅这几十年的阅历,就足以让他的底蕴沉淀得很深。但恰恰,他却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况且在八旬高龄都不懈止步。正如《荀子》中曾言——学不可以已,明顿师也正是用这种认识和见地切身地实践了这一点。

有太多人,因为趁着年轻,所以总可以找理由豪迈地告诉自己,人生还长,明天过后,总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我们能有几个明天?而真正有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我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对于问题的本身来说,你去寻不寻答案,找不找结果,它一直都会在那里,只是有人想给自己一个答复,有人却把答复的权利交给了生活。出于此因,才会有人不断地找寻安心的答案,也许这时间,一寻就是一辈子。而明顿师正是用了毕生的时间去求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从万紫千红的大上海一路迁徙至岭南这块土地,并像琼波浪觉那样走访诸多大德,孜孜不倦,整个过程中,他永远都像一个孩子,怀揣着赤子之心,求知迫切而真诚。

其实,在我的意识里,无论一个人是否有宗教的名相,是否有依怙的信仰,只要能做个好人,只要能有完善的人格,这就足以让我觉得欣慰。虽然和明顿师的初次见面显得短暂,但他身上的谦卑、对信仰的敬畏,足以让我折服。关于这一点,有时候也许不需要理由,因为一个人真不真诚,造作或不造作,那行为举止间尽显无疑。俗话说“人低为王,水低为海。”短短八字,看似简单,但做到却需要真正的慈悲和有容乃大的胸怀。那一刻,我在明顿师的身上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虽然有八九十年的阅历,虽然求知一辈子,但我感受到的,仍是他身上最本真的虔诚。

再次见明顿师,是在半月之后。当时,他特邀雪漠老师前去位于东莞的精舍授课,借此良机,才与他再次相遇。

那日一早,随雪漠老师驱车前往东莞,出发前,他一再强调要提前动身,不要让老人家久等。可再早赶到,明顿师仍旧恭候已久,以法师之身,执弟子之礼。后来,他的学生才告诉我,为了今天的赴约,明顿师几天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只是一度想办得更妥帖。实话说,老人家的认真,实属让我们感动。

明顿师的精舍取自闹市中的一块清净之地,其名为“净觉茅棚”,名字简雅而文气实足,而“净觉”二字则是取心无妄念,对境不迷之意。想来,这“茅棚”定也是清净之地,周边虽也有人家居住,但除了鸟鸣,随了雨滴拍打窗户的声音外,你所能感受到的,唯有绵绵的清净。自古陶渊明就有隐世的“桃花源”,这清雅之地,也算是繁华中的一片僻静。

明顿师好写书法,精舍的四壁挂满了他所作的诗句,句句都禅意浓浓,文笔出众。乍时一看,会有一种文人墨客的感觉。而每每有学生前来参学的时候,明顿师总会笔墨伺候,作诗一首,以此讲解,来教授学生。这样一来,时间一久,那墙壁上定然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诗篇。

那日,精舍来了很多人,都是明顿师的学生。可以看得出,明顿师对学生的关心,就如同父亲对待孩子一样,真诚而毫无距离。那是一种大悲心的显现,因为他总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力争让身边的学生能更明白,更能做到自在、放下。在他眼里,学生和亲人是一样的。

期间,明顿师向雪漠老师提了很多问题。我想,那问题,他不仅仅是为自己问的,更是为学生问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让更多人明白,而不至于生活得浑浑噩噩。那时候,他既是法师,又像慈父。

诸葛亮曾说“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在明顿师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为人的谦卑,是一种虔诚,是一辈子的坚持。有了这些,无论他是否有出家的相,无论他宫居何处,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以,信仰也罢,什么也罢,在我看来,最初,就是从学会做“人”开始。

所以,我不管出家或者不出家的身份,我不管师承何处,不管名门或是凡尘,只要一个人能懂得真正的德行,能做到以德服人,我想,这本身就是修行,它无非就是像佛陀一样去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和智慧。在明顿师身上,我所感受到的正是德行的完善,人格的谦卑,行为的真诚。有这些,就无需再去拗口,因为它足以让你看清一个人真实的心量。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