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微慈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3-01-16 09:2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宗舜法师

 

推广“微慈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

 

佛教慈善出自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属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无需作秀。然而出于宏观考虑,佛教慈善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由佛教的法师们在公众面前做出表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劝募,激发大众的慈悲心,使点滴之力汇聚成为相当可观的慈善力量,并且努力营造大家都乐于行善积德的健康氛围,这样的慈善行为及其宣传,既是救助困苦的实际行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救赎,同时可以让全社会通过了解佛教界做出的大量善举,进一步理解佛教的积极作用。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做人和修行宜低调,而我们行善可以高调。

 

一、佛教慈善宣传的理念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慈悲观,佛教徒修行成佛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合格的佛子理应致力于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的痛苦。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四摄,即包含必不可少的布施。

 

实际上佛教界的行为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汉传佛教就有成立悲田院福田院等帮助贫困人员和病人的各种措施,在历史上可谓开创过慈善风气之先,到了唐代,由佛教寺院组织的慈善已很发达。当今社会的佛教界也做了大量慈善之事。

 

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可以说是一种本分,况且佛教出家人的修行建立在清心寡欲、放下世俗名利的基础上。既有这样的前提,佛教慈善当然无需作秀。

然而,出于慈悲心,为了大众的利益,佛教界在做慈善事业的同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社会宣传,表达佛教慈善的名正言顺,如理如法。

 

二、佛教慈善宣传的作用

 

1、以佛教法师的身份做出表率

 

佛教徒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从佛教界的形象来说,佛教的法师们更可以起到代表性的作用。

 

佛教的僧团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这个群体舍家弃欲,发心利益众生,在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上异于常人,堪为世俗人仰慕和学习的对象。

 

因此,佛教法师参与慈善而为大众所知,可以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信众乃至社会大众伸出援手救济困苦,最好能把善举变成大家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会的净化与和谐。

 

2、推广微慈善,与参与慈善的大众健康互动

 

佛教法师对于佛教慈善的宣传乃至劝募,可以和参与慈善的人群起到健康的互动作用,促进心灵的美善与升华。

 

从具体事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不久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笔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了一场微博劝募,呼吁大家帮助灾区,并通过结缘经书的方式,对伸出援手的人们表示了至诚的谢意。你捐出善心,我捐出感恩,超越了金钱与物质的交换,从而营造正常的、高尚的慈善环境。这种微慈善,应该是佛教慈善的将来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善行,我们可以大声鼓励:面对灾区或困苦的人,希望每位佛子都尽自己的本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或诵经,或念佛,或做法事,或捐款捐物……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才符合佛教徒的行为标准。

 

这样的宣传和呼吁,可以促进人们发起慈悲心。哪怕个人只是发起了一点点慈悲心,涓滴也能汇聚成海。这既是对灾区的救助,也是对心灵的救赎。

 

3、随缘地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

 

普通的财物布施,可以种下人天福报之因,而佛教慈悲布施精神的意义远超于此。在佛教慈善的宣传中,我们可以随缘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告诉大家行善是一种修心之法,使有缘人找到修行的入手处。

另外,我们要看到,目前社会大众对佛教还是相当不了解的,甚至有许多误解。佛教界既然已经做了大量慈善之事,把这些善举宣传出去,也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佛教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三、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定位相当明确。佛教慈善宣传不是作秀,不是自我标榜,不是哗众取宠,应当尽力做到庄重、真诚、善巧。

 

同时,既有如法的发心,佛教的法师也不必过于畏惧人言,以至于不敢将善举示人。

 

作为出家人,我们随缘尽力,契理契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将其他的事情交给因果即可!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