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阿罗汉道——关于业力的理论、修行和证入(4)
此下我再接着说这七方便中各各位次的修行。
第一 ——五停心位的修行
在五停心位中,便是修五停心观,这时行人初修观法,观智不强,不能径观四谛十六行相,所以先用五停心观等简易观法,停止妄心,藉资练习,而五停心观之首,即不净观,不净观即空观(仅观一身则为不净,遍观诸法则为空),这一个空,就是苦谛下四行相之一。
依此,可知五停心位的修行,便是用着四谛十六行相之一,而四谛之中,实由苦之一谛修起,苦谛四行相之中,又实由其一行相修起。
第二——别相念住位的修行
妄心既经停止,便可安住正念,这时观法虽已能修,观智仍不甚强,还不能遍修四谛十六行相,所以先就苦谛下四行相修观,渐次引入,而在这初观四行相的时候,只能个别而观,因谓之别相念住。
甲、自相别观
1.身念住——观身不净;
2.受念住——观受是苦;
3.心念住——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无我。
此中以极微刹那个别观身,名身念住满相,乃至以极微刹那个别观法,名法念住满相。
乙、共相别观
1.观身——空苦无常无我;
2.观受——苦空无常无我;
3.观心——无常苦空无我;
4.观法——无我苦空无常。
此中以遍摄诸法故,易去不净之名,而直称空。
丙、杂缘法念住
1.二二合缘——法身、法受、法心;
2.三三合缘——法身受、法受心、法身心;
3.四合缘——身受心法。
前之法念住,唯观于法,名为不杂缘;今则与身受心合,故名杂缘。
依此,可知虽相念住位的修行,仍是用着四谛中之苦谛,而苦谛下四行相,却已经完全运用。
第三——总相念住位的修行
由别相念住位中熟修杂缘法念住之后,便常修总相念住,前位虽有四合等杂缘,也有些近乎总相,但是杂而不纯,今则观智增进,总观四境,修上行相。
依此,可知总相念住位的修行,正是精纯的运用苦谛下四行相,以为运用四谛十六行相的基础。
第四——暖位的修行
修总相念住后,观智已经发达,可以自由运用,便由苦谛四行相而扩充,遍观四谛十六行相,生第一善根,此中分下中上三品,但所修无异。
依此,可知位的修行,正是运用十六行相的观法以修四谛法门,不过这时还是初修,观智还不锐敏。
第五——顶位的修行
修法上品后,观智又进,便生第二善根,虽仍如前遍观四谛十六行相,只是境界较深,转更明朗,此中亦分下中上三品,但所修无异。
依此,可知顶位的修行,也是运用十六行相的观法以修四谛法门,这是已经熟修,观智较前锐敏。
第六——忍位的修行
修顶法上品后,观智更进,便生第三善根,此中亦分下中上二品,在下忍里面,遍观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在中忍里面,便有所谓灭缘灭行的修法。
何谓灭缘灭行呢?缘就是指着下界四谛及上界四谛,行就是指着下界四谛下十六行相及上界四谛下十六行相,在上忍以前所观,系将那八谛三十二行相,依次观察,循环周历,到了中忍,便从三十二周之中,每一周灭去一行相,以至最后只剩下一行相,这因为以前泛观上下八谛的三十二行相,观智浮漫而不甚猛利。必须渐渐狭其观境,将观智凝集一点,以养成猛利的力量,才可以显发真无漏智。在这中间,灭去一行相,便谓之灭行,每灭去四行相,即是灭去一谛,便谓之灭缘。不过这灭缘灭行的修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谛下四行相的次第可以随人更移,而最后集中观智的一行相,也可以随人的机根的适宜,和惑病的对治,从各行相之中任取其一,不过大都集中于苦谛下的苦之一行相罢了。
以上所述灭缘灭行的修法。便是中忍所修,在上忍里面,不复修此,只将那中忍最后所留的一行,更用之集中观智,使更猛利。中忍观此一行须二刹那,而上忍则进为一行一刹那,所以这上忍位仅一刹那。依此,可知忍位的修行,也是运用十六行相的观法以修四谛法门,不过由博反约,使观智非常猛利。
第七——世第一位的修行
修忍法上品后,观智超绝,便生第四善根,所观与上忍同,仍是最后所留的一行,也是仅一刹那,所以没有三品的差别。由此便起八忍八智的十六心,忍可照了三界四谛的真理,即生无漏智而入于见道,上跻圣者之列。
依此,可知世第一位的修行,只是用着一行相以修四谛法门,由观四谛而生无漏智,这实在是四谛法门的第一步成就,所以前十五心就是初果向,第十六心就是证初果。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