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1)

2012-11-13 07:06 来源:《佛学研究》 作者:洪修平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1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主流的三教合一思潮。到明代时,三教仍在儒学为主导、佛道相辅助的基本格局下继续融合,并在融合中持续发展。从佛教方面来看,由于宋明理学被确立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因而佛教在内外融合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对新儒学的迎合。三教合一、会通儒学既是当时名僧禅师的共同主张,也是他们思想的主要特点。明代最有影响的四位佛教大师,即并称为明代佛教四大家的云栖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蒲益智旭,他们的思想虽各有特色,但也都反映了当时佛教内部以及佛教与儒、道趋于融合的基本特点。本文即拟对明代四大高僧的主要思想及特点作一概要的论述,以求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明代佛教的基本特点。

一、云栖络宏

  袾宏(1535-1615),俗姓沈,字佛慧,自号莲池,晚年居杭州云栖寺,故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少为儒生,以孝著称。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云游诸方,遍参知识。他归心净土而又兼重禅教律,自云“主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他提倡的净土法门是以“持名念佛”为中心,认为“念佛一门,止观双备。”他大力强调持名念佛的易行与功高,指出:“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同时,他又以念佛来会通禅教律,认为“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他还认为,若人不读经看教,便无从了知有净土阿弥陀,也就不会念佛,亦不能真正参禅有所悟解,因此,他联系自己的实际而常劝人重视经教,他说: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株宏本人对华严教义十分精通,曾以华严宗的“五教”判教说来判释《阿弥陀经》,认为此经摄于“顿教”而兼通“大乘终教”和“圆教”这前后二教。他对佛教的戒律行仪也有所发挥。他的《具戒便蒙》等建立了律制的范例。他所修订的《瑜伽焰口》、《水陆法会仪轨》及《朝暮二时课诵》等仪式则一直流传至今。

  株宏在“极力主张净土,赞戒、赞教、赞禅”(智旭语)的同时,也大力主张儒佛道三教的一致论,强调三教“理无二致”、“三教一家”。他说:

  三教……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

  归一理。此所以为三教一家也。

  他还特别地调和儒家与佛教,认为“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佛能“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则能“显助佛法之所不及”,因此,“核实而论,则儒与佛,不相病而相资。……知此,则不当两相非,而当交相赞也”。

  由于株宏思想的调和性与兼融性,因此,他受到了佛教内外普遍的推崇。,净土宗推他为“莲宗第八祖”(悟开《莲宗九祖传略》),华严宗则以他为圭峰宗密下第二十二世(守一《宗教律诸宗演变》),“天下名公巨卿”也都倾心师事之。德清将他誉之为“法门之周孔”,认为他“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评价可谓之高。他的弟子很多,次第及门问道者成百上千,其中又以居士为多。

  株宏一生著述甚丰,有《禅关策进》一卷、《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七卷、《具戒便蒙》一卷、《竹窗随笔》三卷、《云栖遗稿》三卷等三十余种,由其僧俗弟子按“释经”、“辑古”和“手著”三大类汇集为《云栖法汇》,现有金陵刻经处的刻本流通于世。

(续)

 

附:

●雪漠作品专卖: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雪漠墨宝义卖:http://www.xuemo.cn/list.asp?id=89

●《无死的金刚心》卓越网专卖:http://www.amazon.cn/%E6%97%A0%E6%AD%BB%E7%9A%84%E9%87%91%E5%88%9A%E5%BF%83-%E9%9B%AA%E6%BC%A0/dp/B007VX0VSU/ref=sr_1_1?ie=UTF8&qid=1335400266&sr=8-1

●《无死的金刚心》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26918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