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是现存于甘肃武威、古浪、民勤、金昌、景泰等地,主要流传在武威市的一种说唱曲艺,因内容多为演唱劝人向善,导其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故而得名。在调查中,笔者感到凉州贤孝正在遭遇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发展、保存与变革等问题的冲击,可以看到一些不仅仅是凉州贤孝才面临和遭遇的问题。
经济资源、传播媒体、国家政策以及日益更新的思想观念等等方面对音乐的影响。首先,是经济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整理格外力不从心,造成了大量珍贵资料随着老一代艺人的逝世而消亡,凉州贤孝就是如此。其次,现代传媒及音像技术的日臻完善对民间音乐的研究者、欣赏者、继承者以及民间音乐本身造成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在分析了以上非音乐要素对凉州贤孝的影响之后,自然会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思考——凉州贤孝应该去向哪里?这其实是对凉州贤孝保护、传承的思考。关于传统音乐的流变、保护、传承一直争论颇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提出民族音乐学家的“守士职责”,当然这就是对传统音乐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染以及经济生活的影响逐渐改变消亡的一种担忧,对民族音乐学家提出的呼吁,其实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即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开发都不能以牺牲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传统为其代价,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去关注传统音乐生存、发展与开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民间音乐也一定会朝向适应这种变迁的方向发展,因此没有可以强求保留什么原有的形态,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尽量完善地保留于此时的音乐面貌。收集、整理、采录是必要的保存方式,至于这种音乐事项本身该去向哪里、如何去,都要“顺其自然”。这种“顺其自然”也就意味着让每一种音乐都以顺应时代的方式出现,由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对它选择淘汰。
就如同“凉州贤孝”也许从乞讨衣食的手段,变成一种舞台表演;也许在以后的时代里彻底消失,但不论什么结果都是在这个或那个时代的现实。即使仅仅是演唱场合的改变也会导致它本身文化内涵的改变。但无论怎样,应该都是正常的,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为失去“原型”而感到伤感。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一切,都本无‘原型’。一切,都可能在过程中‘漂变’。”这句话理性地说明了音乐文化的变迁和继承中所存在的一个辩证问题。正如论者所言:“音乐文化的漂变与否,是否原型,不过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理解,他们从来都不是音乐文化自身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结束,任何一种文化都将新陈代谢,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变迁,与那些时代、文化、社会有关的理解和观点也同样身不由己地更替。音乐文化的变迁是相对的,而它的继承和永恒是绝对的。”(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