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盲人艺术要“睁眼”

2011-05-05 06:17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兰州晨报

   凉州区文体局党委书记杨才年说,他一直很喜欢贤孝,现在到文化单位工作,能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项艺术,可谓“近水楼台”了。

    凉州贤孝相传由清朝年间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正式创立,由盲艺人师徒相承,代代流传。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尤以先天盲者占大多数,他们自幼从师学艺,出师后即走街串庄,四处卖唱,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凉州,无论是农家院落,还是茶坊酒肆,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特色,据董永虎说,贤孝调有悲音、乐音、正常调等,曲调流畅而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

    唱贤孝没有专门的场合,随意性很强,乡间在农家炕头,城市在闹市区。过去若有子女不孝或有欺村压市行为,村中人便会请来盲艺人,有针对性地唱,一场贤孝听下来,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时期以来,凉州贤孝的演出没有了固定的场所,艺人队伍也是青黄不接,许多老艺人一过世,口头传诵的内容也就流失了,贤孝的生存环境面临考验。杨才年说,好在有不少有心人,像金羊的李林山那样,把盲艺人请到家里,连唱了十多天,全部制作成影像资料并予以出版,才使这一艺术得以长期流传和保存。

    贤孝艺人的这块阵地也曾有过波折。

    武威市残联副理事长王丽英说,2003年广场建起来后,城建部门要把盲人转移到东关的农贸市场去,导致众多盲人集体上访,残联做了大量工作,多方沟通和协调,才把这块阵地保留了下来。

    凉州区文体局党委书记杨才年也说,有一年武威市举办天马旅游节时,有关方面认为这些盲人“有碍”武威的形象,节会期间出台了有关规定,把广场的盲人都清理走了,不料参加节会的外地游人特意到广场去欣赏贤孝,发现那里空空如也,十分失望,给市上提了不少意见,后来市上也认可了这些艺人的存在价值。

    有武威市文化广场这个基地,贤孝就有了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年妇女也说:“真的,武威有这么个地儿,我们这些老人有了去处,不仅能排遣寂寞,也免受了不少的家庭烦恼。”

    杨才年认为,好的东西不仅要继承,还要像董永虎那样去发展,这就急需要形成非盲艺人传承的形式,农村自乐班的发展说明农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很强烈。无论村民搬家、婚庆,还是政府举办的节会,贤孝艺人都成了“香饽饽”,希望这种势头长盛不衰。

    杨才年说,凉州贤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传承的层面上,上述现象已引起了有关人士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著名作家雪漠曾在《收获》上发表过散文《凉州与凉州人》,其中重点介绍了凉州贤孝,凉州区也正在对贤孝的曲目、艺人、传承进行普查,贤孝的保护、整理和进一步发展指日可待。

    董永虎也说,他总觉得所学甚少,难登大雅之堂,想花些代价,把王月的东西都买过来,全部学会。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应邀到武威为凉州贤孝和攻鼓子的未来走势“指点迷津”的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郎永春一行数人也来到四坝,并就把这两项艺术打造成地方精品项目制作了一份策划书,认为贤孝这样的好东西丢了可惜,建议建立完整的贤孝资料库,定期举办贤孝培训班以延续它的生命力。

    对此,凉州区文化部门信心十足。

转载: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8-04/17/content_13011390_2.htm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