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聚焦 >> 文坛时讯 >> 正文

何建明:托起文学的高原

2011-04-07 10:5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作者: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浏览:60102002
内容提要:核心提示:正如人们所忧虑的,如这个时代的节奏一般,文学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能够沉淀出思想、具有厚重审美价值的原创文学作品越来越少见,能够沉得住气坚持追求文学理想的作家也愈加显得珍贵。而出版人的良心影响着一个时代的阅读生态、文化生态甚至社会生态。在采访中,何建明认为,在文学处于低谷阶段的当代,要想重建文学价值,需要作者、出版者、读者、出版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托起文学的高原。

  

     文学价值:点亮心灵之火

  ◆文学是那盏照亮人的心灵的不灭的灯火,这是一盏带来健康、文明的精神理想的灯,是实现幸福和灵魂满足的灯

  ◆现在许多作家的创作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名作

  《中国新闻出版报》:关于文学走向衰落的忧思和讨论,其实已经很久了。大约在10年前,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就写了一本书《文学死了吗》,对什么是文学、为什么要读文学以及如何读文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可是米勒的结论一点儿也不悲观,他认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会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您怎样看待这一观点?您认为真正的文学是什么?

  何建明:文学是解决灵魂和思想的艺术,文学永远不会死亡。以前文学成为社会的中心,承载的东西太沉重。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文学不再是社会的中心,但仍是社会中心的一部分。我刚看过一部影片,片中,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运用文学的力量给士兵注入勇气和信念。代表人类极端反动势力的希特勒都知道利用文学鼓舞士气,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怀抱高尚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呢?文学是什么,是那盏照亮人的心灵的不灭的灯火,这是一盏带来健康、文明的精神理想的灯,是实现幸福和灵魂满足的灯。

  《中国新闻出版报》:是的,读过普鲁斯特的人都知道,《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说道,主人公马塞尔小时候有过一盏魔灯。这盏魔灯能在他的墙上投射出邪恶的哥罗和不幸的基涅维弗的形象,他们从墨洛温王朝的过去,被带到了马塞尔的卧室里。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一盏魔灯,那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您认为文学的价值是什么?您怎样评价目前的文学创作水平?

  何建明:近年来,社会对文学作品不太满意,不满意是因为产品太多,而不是因为太少。这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极大的丰富了,这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现在一年大概会出3000部左右的长篇小说,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字,加上自费出书的,仅长篇小说,一年应该在1万部左右。改革开放之前,一年最多也就百十来部。记得我那时买一次书需要排8个小时的队,而且一次只能买一本。相比过去,我们应该看到今天文化产品如此丰富的积极意义。并且,其中许多都是精品,现在许多作家的创作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个时期,甚至已经超过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名作。

  但是人们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今天大家可以满足的东西太多了,就好比站在高原之上再看高原,便显得平淡乏味了。再有就是现在作品太多,似乎大家都太高产,你看看我办公室里这么多书,很多书根本没有时间看,有的甚至还来不及拆封,家里的书就更多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作家要“三贴近”,要克服浮躁之气、摆脱为名利所困的现状,真正沉下心来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拥抱生活,创作出真正反映生活、思考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缘故。

  原创作品:竞争异化了写作

  ◆在整个图书市场、文化产业中,一年中可以让老百姓记忆深刻的,实际上文学占有特别重要的份额

  ◆精神产品不能只是满足大众的口味,而是要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点亮我们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高原是精神的高原、社会价值的高原、我们对未来价值取向的追求的高原,托起文学的高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怎样评价文学在出版业中的位置?

  何建明:文学在整个出版业中,从量化上说大概占百分之十几,但是就影响力而言,我觉得应该占2/3。因为教材不能算在里面,在整个图书市场、文化产业当中,一年中可以让老百姓记忆深刻的,实际上文学作品占有特别重要的份额。因为教材是常规产品,并不能说明当年文化的繁荣或不繁荣,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却能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实质上在图书出版业、文化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原创作品方面,可以说是整个文化的源头。源头的质量会影响整个出版业。因此,从出版社的实际出发,梳理一下当前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出版的一些问题非常必要。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当前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出版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何建明:从文学比较高的高度来看,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急功近利、过多的商品意识破坏了作家良好的创作心态,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因为文学和任何其他商品的属性都不同,衣服、日用品可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文学作品事关个人的精神发育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作品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现在所谓的市场竞争往往异化了写作、出版、读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位作家的书,我们判断第一版印数应该是差不多20万册,而别的出版社却给到首印30万册,这样做的反作用力是引诱作家赶快写出新的作品以赚取更多的钱。这对文学创作的杀伤力非常大,对整个文学创作风气影响极坏。

  文学产品和一般商品不同,它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神产品不能只是满足大众的口味,而是要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点亮我们的心灵世界。文学出版的意义、质量的意义、追求品质和精神价值的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出版业务。因此,现在文学不是处在高原状态,而是处在低端状态,作者水平、心态凹凸不平。托起文学的高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说的文学的高原是指什么?

  何建明:在今天高度物化的环境中,经济高度繁荣发展,社会前进的步子非常急促,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也随之丧失了很多可贵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看到文学的高原,这是一个精神的高原、社会价值的高原、我们对未来价值取向的追求的高原,事实上也是民族和人类的希望所在。这就叫做文学的高原。

  图书市场:真正繁荣来自品质

  ◆今天的出版社,很多都是做“方便面”的厂家,看到一个市场机会大家就蜂拥而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都在下调GDP的增幅,一些出版社还在片面追求码洋,我们真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出版真正的繁荣不仅在于品种和数量,而在于图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成长所产生的价值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怎样看待目前的文学出版市场?

  何建明:市场有点混乱。前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3本是作家出版社出的,结果评奖结果出来后书店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茅奖作品,甚至一本书出现了几十个版本。其实就市场需求而言,有两三个版本就可以了,而实际情况却是看到一个市场机会大家就蜂拥而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都在下调GDP的增幅,而一些出版社还在片面追求码洋,我们真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现在,一般出版社每年的退书率在20%左右,加上坏书率、废书率、库存等差不多一半没有到达读者手中,说严重点,这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犯罪。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新版图书有17余万种。您怎样看待出版繁荣?繁荣文化、繁荣文学的核心是什么?

  何建明:出版真正的繁荣不仅在于品种和数量,而在于图书的品质及其产生的价值——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成长所产生的价值。图书品种丰富、数量多,这是好事,但是每次走进图书大厦,我总有一种感觉,进去的时候有点欣喜——有这么多图书,但是转了一圈,却很难找到值得看的书。我们一年出版几十万种图书,有多少算得上真正的好书?从精神产品来说,这非常让人失望。

  这种情况说明一般的产品、甚至庸俗的产品太多。就像当年没有方便面的时候,人们见了方便面特别高兴,但是所有人都去吃方便面的时候,方便面已经不值钱了,老百姓的肚子也吃坏了,但是当初发明方便面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的文学作品就像当年发明方便面的那个人,这是原创的力量。然而我们今天的出版社,太多都是做“方便面”的厂家。

  繁荣文学,出版社要反思,作家也要反思。作家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精神富足之上的孤独。因此说,文学的高原从精神层面讲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孤独,是一种精神没有污染的纯洁的精神境界。我经常半夜起来写作,那种俯视一切的精神孤独其实是一种享受。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怎样看待现在流行的各种图书销售排行榜?

  何建明:有的排行榜是比码洋更可恶的“杀手”,可以说已经把书业“妖魔化”了。有些出版社过于看重市场运作,无限加大宣传力度,包装、炒作出一些所谓的畅销书,更有一些出版社或作者不遗余力打榜,有些排行榜已完全不能代表图书的销量、品位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社会和消费者,误导读者以为那些畅销书就代表了文学的价值、代表了文学的主流。

  作家出版社从来不看重这些。我们要托起文学的高原,但不是在浅滩或平原上托起高原,而是在高原上托起高原。二流、三流的高原多的是,而喜马拉雅山只有一座,当我们在喜马拉雅之巅仰望神秘苍穹俯瞰苍茫大地时,那种精神的满足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

  出版理想:建筑文学高原

  ◆出版人的良心不只是会影响阅读生态,还会影响国家的文化生态、国民情感生态甚至影响国家发展生态

  ◆作家当社长非常重要,他懂得什么是原创以及原创的价值,懂得文学的意义是为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创作

  ◆张炜用20年时间完成了《你在高原》,同时也建筑了自己文学的高原,作为出版者,也要站在文学的高原去建筑这个高原、烘托这个高原

  《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人的良心影响着一个时代的阅读生态。身兼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三重身份,您对文学以及文学出版的理想是什么?

  何建明:出版人的良心不只是会影响阅读生态,还会影响国家的文化生态、国民情感生态甚至影响国家发展生态。低级庸俗的文学作品就像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造成环境污染一样,会危害我们社会的文化机体,破坏文学、文化生态的平衡,甚至会殃及子孙后代。因此,作家当社长非常重要,他懂得什么是原创以及原创的价值,懂得文学的意义是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创作。

  有段时间我经常参加一些出版社社长会,开始我还挺高兴,后来不怎么去了,因为他们没有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原创文学作品上,他们也抓文学图书生产,但是比较浅,他们不是在关注原创,而是在关注怎么抢资源。抢市场没有错,市场“蛋糕”是要分割的,但许多出版社没有考虑到做“蛋糕”的过程,或者说考虑得不够。如何让“蛋糕”做得更有意思、更有品位和更有质量,很少有人考虑。因此我后来不太去参加他们的交流了,我们在做自己的事,包括出版张炜《你在高原》这样的书。

  《中国新闻出版报》:去年,作家社出版了张炜的10卷本长篇巨著《你在高原》,引发了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作家创作姿态的讨论。为什么坚定地要出版这套看起来不怎么好卖的书?

  何建明:我相信张炜这个作家,很多年前,他的《古船》等作品就已经奠定了他文学高原的气质和质量。他用20多年时间完成《你在高原》这样一部大作,这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是很少有的。在物化严重、日趋浮躁的今天,特别要倡导张炜这样的创作精神,这是他的价值所在。

  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呼唤大作品。什么是大作品?大作品不仅仅只是文字的数量,文字的数量和文字的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一个大作品。我觉得这部巨制作为一个史诗性的文学大作,对张炜来说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出版界、社会、读者是否能认同他,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这种创作的态度和精神,恰恰是我们当代作家最需要提倡的。现在一些人恨不得一天完成3部作品,恨不得一天就把儿子、孙子的钱都赚回来,这是今天作家的心态。这些人当然不会理解张炜为什么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张炜20年前的作品的水平不亚于现在的莫言、贾平凹、铁凝他们,而他走了自己的路,用20年的时间,建筑了自己文学的高原。

  我觉得作为一个出版者,也要站在文学的高原去建筑这个高原、烘托这个高原。当时,很多出版社都不敢出版《你在高原》,书稿到我们手里后,我相信它的价值。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实在需要这样的大作品。

  产业现实:呼唤高尚产品

  ◆市场和信仰并不矛盾,真正的好书不愁没有读者

  ◆托起文学的高原需要作家作品的支撑,需要出版者、出版管理部门的倡导与支持

  ◆在以出文学书为主的出版社当中,作家社的码洋也许不是最高的,

  但是作品的品质应该是最高的

  ◆2010年,作家出版社花了几百万元支持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家,这是任何一个出版社没有的

  《中国新闻出版报》:《你在高原》目前销量如何?您怎样看待文学信仰与图书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实现文化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何建明:我们当时和张炜订的起印数是5万,现在卖了一半,销售总册数已经是二三十万了,最近势头更好,当当网已经加了好几千套。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市场和信仰并不矛盾,真正的好书不愁没有读者,比如我们的《共和国文库》总共出了100多部,当时我们出这套书是准备赔钱的,结果书出来后不仅国家领导认可,也得到市场的认可,非但没有赔钱,还赚了不少钱。这几年比较火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大约有1/3改编自作家社出版的原创作品,比如《闯关东》、《走西口》、《延安爱情》等,可以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中国新闻出版报》:托起文学的高原需要哪些条件?作家出版社做了哪些工作?

  何建明:托起文学的高原需要作家作品的支撑,需要出版者、出版管理部门的倡导与支持,同时也需要读者的参与。就管理部门而言,我建议对出版社的评价机制要有所调整,不仅要考虑出版量,还要考察一个社今年出了几本好书,这样我们才可以慢慢从图书质量上进行一个大浪淘沙似的梳理,让我们的文化产业真正具有软实力,而不是那种平面的力量,我们要高原的力量,要那种山峰似的力量。我们要建立中国强大的出版大厦和高原,而不是建立海滩似的平面的出版大国。而消费者是追求低级庸俗的,还是追求高尚的、有品位的能满足健康精神世界的产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学出版的走向。

  从出版角度来说,作家社这几年一直在进行这样的工作。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出了几部大书。如《共和国文库》总共出了100多部,这在整个文学史上是没有过的。如果没有文学价值取向的选择,谁都不敢出这样一套书,因为投资太大,要1000多万元,在没有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意味着要冒很大的风险。2009年,我们还出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书系》,一共16部。这么集中、系统地出版大型文学批评与研究书系,在我们国家是从来没有过的,书也做得非常漂亮。

  去年,除了《你在高原》获得广泛好评,《少年张冲六章》、《风和日丽》、《凿空》等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在以出文学书为主的出版社当中,作家社的码洋也许不是最高的,但是作品的品质应该是最高的。

  在托起文学的高原方面,我们还在做一个重要的事,就是关注和培养青年作家。我们出了很多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发现和培养作家是作家社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家社曾出过一套《文学新星丛书》,许多当今知名作家都是从那套书开始奠定了文学道路的基础。每年我们的《21世纪之星》都在出版,一些青年作家慢慢地在文学界成熟,包括麦家、龙一这些近年比较火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并起的作家都是我们培养的。2010年,作家出版社花了几百万元支持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家,这是任何一个出版社没有的。

  因此,托起文学的高原要做很多工作,作家出版社的贡献值得我们骄傲。这是我们和其他出版社的不同之处。也许我们今年培养的作家,明年不在作家社出书了,但我们依然感觉到我们的价值所在——我们为中国文学、为中国出版作出的贡献谁也没法抹去。

  《中国新闻出版报》:请谈谈作家社的特色与追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建明:每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小说作品我们占的量非常大,就出版原创作品而言,作家社可以说名列前茅。我到出版社后就提出,作家社要为好作家出书,要出作家的好书,要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这是我给出版社的定位。作家出版社前面两个字决定了我们的走向,作家社出版了很多好的原创文学作品以及报告文学作品,作家社也愿意以高度的责任感与魄力出最高端的书,比如《共和国文库》,还可以卖上10年8年。世界那么多高山,我们为什么只看到喜马拉雅山?天上那么多星星,我们为何只看到太阳?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高原的力量也是如此。

转载: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1/2011-04-07/95972.html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