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与沙漠的祭奠
文\王忠民
2009年,敦煌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这部作品讲述了凉州农村生活, 透露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情结,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读这部作品,我们眼前浮现出沙漠边缘一群农民艰苦、顽强、诚实、豁达而又苍凉地活着的情形,一如“大漠”那样浑厚的、酷厉的意象——“那是一种沉寂,是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大漠的固有的沉寂,但那是没有声音却能感到涌动的生命力的沉寂”。
时隔五年后,敦煌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作家祁翠花的长篇小说《天山祭》。该作品还原了辛亥革命前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生活在祁连南山草原上裕、藏、蒙等民族和山下甘州城中汉民族的生活风貌和民风民俗,是一部祁连山草原最后的贵族的心灵变迁史、一部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奋斗史。
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银武威”之称。
甘州,古地名,即甘肃省西北部的张掖。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贯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金张掖”之称,又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两部作品均为甘肃本土作家所著,一北一南,一“漠”一“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当代文学中描写西部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一、语言文字对于读者审美情趣的冲击力
《大漠祭》中,雪漠那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对于我们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雄奇的大漠风光,激烈的矛盾冲突,奇特的民俗风情,探险般的瀚海游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沉重艰辛的生存现实,原始森林般的生活容量,加上作者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短促有力、富有动感的句式,质朴而含意深厚的西部方言以及西部人简练而直率的言说方式,使我们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天山祭》作者追求高超的语言艺术。祁连山的锦绣山水和气韵风华,都被作者注入了生命的色彩和馨香。在作者笔下,寒暑交替、昼夜轮回、晴雨晨昏、草木野花、飞虫走兽、流云雾岚等都附着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处处闪耀着诗意的光芒。通过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和夸张,把祁连山最美的东西都集中了起来,给读者以色彩明丽的新鲜感,引导人们进入了一片令人神往的秘境。
二、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大漠祭》再现了变革时代的中国西部农民的生存状态,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作品写中国西部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这个时候农村有了所谓的万元户,就如小说当中的人物“双福”;有一时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众多人物,如老顺;有滞留在过去状态下的人物,如“神婆”;有正在思考改变现状的人物,如主人公灵官;有投机人物,如双柱。在女人圈里,也有敢于走出去的人物,如月儿;有类似于祥林嫂一样的人物,如兰兰,等等。凡此种种的人物正是典型的八十年代初西部农村的代表人物,他们之所以如此活灵活现,是因为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形象,小说还表现了另一种思想:对变革时代种种劣迹的批判。双柱卖粮时是喜悦的,而老顺卖粮时是苦恼甚至愤怒的,什么原因呢?是两种思想再次斗争的结果。这就是变革时代的矛盾。对农民致富之后出路的深度思考是小说家的又一次煞费苦心的经历。
《天山祭》出版之际,我在序言里这样写道:“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西部祁连草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罩的时代。祁连草原的广袤、浩瀚、深邃、渺茫、苍凉、嶙峋,养育了率真而又神秘的游牧民族,以小说样式来展示祁连山游牧民族,令无数人无所适从, 就是这样一个使人产生无可判断的茫然、眩晕的时代,让作家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表述,拾得了遍地珍宝。”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和时代观,这些东西反映在写作中则往往体现为作者的创作观,成为作者看待人物、事件以及人物关系的一个基本尺度和标准。
《天山祭》演绎了无数令人温馨而神往的民族共同生活的场景,使得小说仿佛是一部民族大团结的赞歌,讴歌了作者心中民族之间相互博爱的理想情景。
三、可贵的悲悯情怀
在所有的情怀中,对于作家来说,最具有写作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情怀当数悲悯情怀,因为悲悯意味着尊重、理解、关爱和同情,而这恰恰是一个伟大作家在写作中最为宝贵的气质所在。雪漠面对西部的大自然、面对西部生活于困境中的人们是充满感情的。雪漠关注的不仅是西部人的生存方式,他还想通过对特殊的西部生活与境况的描绘,体会与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对于西部的天空、大地、沙漠、草木、鸟兽,他都那么熟悉,都跟他们建立了一种形照神交的亲和关系,对沙漠的那种景象万千的、富于变化的景观的描写,人们所承受的肉体折磨和内心痛苦,体现的是一种很可宝贵的悲悯情怀,和对苦难的密切关注的叙述态度。
《天山祭》尽管在描写了人与人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草原时凸显了博爱和浪漫的情怀,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就缺乏悲悯情怀。小说中强者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承担着应有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但是家庭的主心骨,而且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小说中作者所写到的不论是蕃、蒙、尧乎儿还是汉族的男儿和女儿,都无一不是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的强者,他们从不因为地位的尊贵就骄横跋扈,恣意妄为,而是都积极上进,虚心好学,勤劳勇敢,反映出了作者对强者的赞美和欣赏。
四、西部小说中的两部经典画卷
《大漠祭》之所以感人,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的曲折和艰辛。驯鹰、猎狐、打井、捋黄毛柴、吃山芋、喧谎儿、缴公粮、收地税、计划生育以及吵架、偷情、祭神、发丧等等故事。照作者说的,不过是生之艰辛、爱之甜蜜、病之痛苦、死之无奈而已。然而,对人的灵魂冲突的理解和描写,对农民品性复杂性的揭示,却构成了它最撼动人心的经典画面。
《大漠祭》是从作家心底流出来的,虽然写的是西部生活,但这部小说应该是一部高出了西部、能够代表中国农民在变革时代的心路历程的作品。本色、真实以及掩映于贫困与苦难中的生命激情与青春浪漫的颂扬,让人感到了作家的使命和责任,也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当时西部农村生活的画卷。
《天山祭》的作者细细地叙写那些散落的故事,从山峦间,从草地里,从那些过往的历史尘埃中,轻轻地拾起,又柔柔地放下,放在了我们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个地方。随着故事走向人物内心深处的时候,祁连草原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领略教育、宗教、风俗、饮食、服饰、葬礼、婚俗、医药的精髓。西部古城琳琅满目的日用品、独具特色的山货、色彩斑斓的人群,祁连山中肥美的牧草、茂密的森林、应有尽有的珍奇异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民,祁连山汉子如山石般雄性的青春,祁连山少女芳香别样的情怀,都如夏日里黄昏时刻野花散发在草原的温馨,会突如其来地飘过心底,让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涌起存于心底的各种情绪,然后就有一些心动或者心痛,于最私密处,泛起万里澎湃,一如祁连松涛,天籁般唱响自然之音,撞击山野的原始宁静,然后嫣然隐入黎明的微风之中。
五、迥异的创作风格
《大漠祭》是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娴熟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西部的凉州为背景,写老顺一家在贫困的生活重压下苦苦挣扎的庸常的生活画面。没钱给儿子娶媳妇,只好换亲:没钱度日只好进沙漠打猎:儿子生病,得不到彻底治疗,最终在无奈之下死去;儿媳妇莹儿在丈夫死后面临着改嫁和留下来的两难选择;二儿子和莹儿之间的别样爱情难以割舍;小儿子和别家的女人偷情被发现;上缴公粮当中,别人偷粮被老顺发现、凭良知而举报并因此遭难,如此等等的生活画面使这些生存在凉州边缘村庄的人们面临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抉择。他们和命运抗争,以期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是,每每生活给他们劫难,天灾人祸总是降临在他们的身上,一家人还是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描写,他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本真的东西。
《天山祭》的作者成功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草原风光描写得如诗如画。 在作品中,作者描写草原风光的地方至少不下五六十次,这些描写无一不优美、动人、超凡脱俗,仿佛人间仙境。美丽的祁连山草原,出奇的蓝天,遥远的白云,山环树绕,走多远,走到哪里,你都不感觉你是一个人在赶路,那些树木、山石、花草、牛羊、马匹、情歌、经幡、玛尼石以及质朴纯洁如雪霜般的各族牧民全是你的伴侣,让你感到阔远却无寂寥之感。就是在这样一块美丽的土地上,作家找到了她要写的东西,找到了她要说的话,她把我们想要对家乡的土地说的千言万语,全都浓缩到了一部小说里。 在作家平静的文字后面,其实有一股激越的力量,穿越时空、一泻千里地奔涌在草原的沟壑山脉之中,让人情不自禁地沿着草原那牧草、那羊群、那山歌,在炊烟漫溢的时分,寻觅着、兴奋着、激动着、痴迷着!
六、对人性的深度探求
《大漠祭》以雄浑的自然生态为背景,以人情美、人性美为结构内核。老顺有三个儿子,老大憨头因救人而阳萎,家里换亲把妹妹兰兰换了出去,给他换来了莹儿做媳妇;老二猛子,蛮勇任性,与某大款备受冷落的妻子有染;老三灵官,他有文化,灵心善感,在特殊境遇里,与嫂子莹儿发生了恋情。这么说,只是勾勒了最简略的人物关系。事实上,作品的动人力量,全在于超越了这个故事层面,指向了精神的高度。在灵官与莹儿的关系中,可供寻味的东西更多,在乡村,真正伟大的多是女性,她们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给生活注入了欢欣,又承当起巨大苦痛,从容面对一切。
《大漠祭》是对中国农民精神品性的深刻挖掘,它承继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包容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它不回避什么,包括不回避农民负担问题和大西北的贫困现状。它的审美根据是写出了生存的真实甚至是严峻的真实, 揭示出了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
《天山祭》虽然全篇的中心写的是草原上七十年多的历史变迁,但作者并没有将描写的重心放在宏大的历史变迁和风云变幻之上,而是将重心下移,以人们具体的生活和场景作为描写的重心,这样不同民族的家庭和通达城中人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往就成为了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看到了这些家庭的所有成员之间那种充满了友善、和睦情义的亲密关系,使得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一次亲情的大检阅和大赞美。《天山祭》让爱情在婚姻生活中一如既往持续发展,而且在许多爱情之人步入婚姻之后,还加入了更多的体谅和关爱,注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间的包容和爱慕,使得爱依旧保持着那份美丽和纯真,焕发出强大的魅力,让人看到了婚姻生活的美好。这一点作者不但在旺堆和玛塔、强巴和央金等人的婚恋生活中有着不加限制的描写,而且就是对邢掌柜和芹儿的母亲,彩霞和张氏兄弟之间的描写中都得到了充分表现,那种夫妻之间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意绵绵更令人温暖和感动,体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礼赞。
如果说,凉州《大漠祭》,“祭”了西部农民顽强生存的灵魂,那么,甘州《天山祭》,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用《天山祭》这一书名,来怀想、记录那个时代祖辈的生活,让祁连山各民族的后代看见过去,看见历史。祁连山过去该有的, 均已在作品中复苏,野花、牧草、激流、百兽、牧人的欲望、天性——应该还包括我对祁连大地的感情。我吸足山野的清新空气,用心祭拜,虔诚祈祷,把热望植入汪洋的文字之中”。
——刊于《书屋》2014年7月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