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东莞各镇区名称由来的简述

2013-11-05 08:0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浏览:58843036

 

东莞各镇区名称由来的简述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位于广州之东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道滘镇:又名济川乡,因潮汐作用,此处多条相通河道有“倒运流”现象,“二水相通日滘”故初名“到滘”,后用同音字称道滘。

 

石龙镇:此地原是河滩,有数石隆起,乡民依石筑堤防洪,取名石隆(大坝之意),后成石隆或作石龙圩。镇因圩名。

 

虎门镇:因地处珠江之出海处,有大虎,小虎二山对列如门,故名。

 

樟木头:清乾隆年间(1763——1795)建村,因周围长满樟树,故名樟木头围,后因广深铁路途经,商业发达,村成圩镇。

 

麻涌镇:地处河涌,盛产麻类作物,故名。

 

大朗镇:南宋末期形成圩集,因该地生长大片蓢草(谓‘芦蒸’,俗名‘蓢’),故名大蓢,后为书写方便,写成大朗。

 

中堂镇:清末,由刘星,袁屋,李屋三自然村合并而成大村.其中心点祥兴街设圩场,名中堂圩,镇因圩名。

 

厚街镇: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王氏游至此定居,因在军铺后面,名后街,日后渐富,改名厚街。

 

寮步镇:唐贞观年间(627--649)村民在寒溪河上游结茅寮而居,以草织,竹器及打铁为业,明初形成商埠,称寮步圩,镇因圩名。

 

茶山镇:南朝梁武帝时,僧人建雁塔寺,后乡人沿山种茶,故名。

 

长安镇:原名沙浦头,因李姓人多,民国三十年(1941年)效唐代京城长安而得名长安圩。镇因圩名。

 

常平镇:清中叶,屋厦村部分村民从商,择水运方便之荒滩建常平村,以祈和平竞争。镇因圩名。

 

大岭山镇:1985年大沙商户圩迁本镇区。圩集因西部大岭山得名。

 

望牛墩镇:此地原是一片草滩,有土墩为村牧音放牛了望之地。宋末建村名望牛墩。又因村中有一小溪,又称望溪,后形成望牛墩圩,镇因圩名。

 

万江区:明朝天顺8年(1464年)立村,初名蛋家租。清雍正年(1730年)称万家洲,嘉庆二年(1797年)称家租,后据江河交错之地改为万江租,习称万江。

 

南城区:宋代立村,地多竹,原称篁溪,后改称篁村,目前改名为南城区。

 

沙田镇:地处沿海沙田区,故名。

 

塘厦镇:驻地宋末成圩于30余亩的大塘周围,名塘头厦圩,镇因圩名。

 

谢岗镇:宋末谢氏在山岗上建村,名谢岗,后在村旁形成谢岗圩,因圩名。

 

黄江镇:明末有人在河边定居,因河水黄浊,名黄江。清咸丰年(1851--1861)形成黄江圩。

 

石排镇:清初形成石排圩,地表石脉成排,故名。

 

企石镇:明代建村,村中池边有巨石,故名。

 

清溪镇:明洪武年间(1386--13980),蓝万成从茅盎村迁清溪边立村,后形成清溪圩(老圩),民国13年(1927年)在清溪对岸建清溪新圩。

 

高埗镇:明末驻地原为一片沙滩,因渔民常在此晒罟步,清末该村秀才鲁秀认为罟字不雅,改名高土步。

 

石碣镇:明代,村民加固堤围,在缺口处垒石防洪,名碣石。后在河边形成石碣圩,镇因圩名。

 

东坑镇:原有东坑村,宋末形成东坑圩。

 

洪梅镇:取洪屋涡,梅沙两村首字而得名。

 

高埗镇:明末驻地原为一片沙滩,因渔民常在此晒罟(读:gǔ,网之意)步,清末该村秀才鲁秀认为罟字不雅,改名高埗。

 

桥头镇:相传明朝年代,今桥头境内李屋乡有一小墟,是四乡村民集散之地,因在土桥东头(古时称李屋、邓屋合称土桥),故称桥头。

 

凤岗镇: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

 

横沥镇:传闻有一条小河叫沥水,它从镇里横中穿过,故称横沥。

 

莞城区:唐朝至德二年(757年),那年东莞县城转移到现在的莞城区,也就是东莞的中心,故称莞城。

 

东城区:改革开放前东城区被称附城,寓意为莞城的郊区地带,农业发达,后来发展起来,特更名为东城。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