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王阳明格竹子为何七天七夜没有收获?

2015-12-06 09:43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凌俊峰 浏览:47379483
内容提要:“致知在格物”,获取认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之理。

 

王阳明格竹子为何七天七夜没有收获?

 

/凌俊峰

 

“格物”是早在《礼记》里就提出的重要概念,宋儒在谈心性修养的时候把“格物”提到了极高的位置。“致知在格物”,获取认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之理。王阳明出生的时候,程朱之学是非常流行的。为了体认“格物致知”的感觉,王阳明决定亲自一试,他对着庭院里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却一无所获,最终还生了一场病,从此他就放弃了“格物”的学说,他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与宋学传统开始了背离。今天的人自然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充足的时间去静坐七天七夜,只是为了研究格物学说,甚至我们可以说王阳明真傻,七天七夜毫无收获还在坚持。但为什么王阳明在这七天一无所获呢?“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

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我们的学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比如说国学大师钱穆就说过,你想要格竹子,那就第一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过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看看它长长了多少,这就是“格物”。钱穆一直是笔者极为敬佩的大师,然而面对这样的学说,也不得不轻轻摇头。中国的“格物”本与科学无关,若量量竹子长短就算“格”了竹子,儒学思想未免也太简单了点。

格物是一件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在儒学的知识体系里,“格物致知”的下一步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这已经证明了“格物”本来就与道德紧密相连。《全唐文》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通俗些理解,格物可以说是拿来某些东西与我们的内心参证。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为何。”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孝顺”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做,想清楚了这个,就是“格”了孝。这套理论当然也可以用来“格”竹子,拿竹子的品德与我们的心沟通一番。

“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中国文人一直都格外喜欢竹子,因为它的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风吹不倒,冰冻不坏,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它身上有些特性就是中国人喜欢的。它的挺拔,激励着人们应该像它一样正直;它的有节,提醒着人们应该坚守道义,剖开它发现它的空心,告诉人们应该永远谦卑,随时接受新的知识。看竹子,不但是美的享受,也是一个用竹子激励自己品格的方法,发现了竹子的特点并用它砥砺自己的品格,才可以算是“格”过了竹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孔子给耐寒的松柏赋予的道德内涵,人应该像松柏一样顶风傲雪,笑对困难。我们不知道孔子有没有提出过“格物”学说,但事实上从这句话就应该明白,孔子其实非常懂“格物”。我想孔子倘若看到了竹子,也一定会有类似的感慨。

朋友,你去看远方的那片竹林了吗?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