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雪漠小说的量子态叙事:在不确定性与叠加态中重构文学真实

2025-02-24 05:36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文化网 浏览:665811

雪漠小说的量子态叙事:在不确定性与叠加态中重构文学真实

雪漠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神维度,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常被冠以“灵魂叙事”“超越视角”等标签,但若以更开放的视角观察,其叙事手法与量子理论中“叠加态”“不确定性”“观察者效应”等概念形成了一种隐秘的呼应。这种呼应并非机械的比喻,而是通过叙事形式本身对世界复杂性的隐喻式呈现。通过多声部叙事、非线性时间、灵魂视角的介入以及现实与超验的纠缠,雪漠的文本建构了一种类似量子态的文学场域,在混沌中生成秩序,在不确定中逼近真实。

一、叙事结构的多重叠加:从《罗生门》到“众生喧哗”

量子理论中的“叠加态”指粒子在未被观测前可能同时处于多种状态,而雪漠的小说叙事则通过多声部、多视角的并行呈现,将故事的“真实”置于不确定的叠加态中。以《野狐岭》为例,小说以“幽魂自述”为核心结构,二十余位叙事者(包括人、动物甚至骆驼)从不同角度回溯同一段历史。每个幽魂的叙述都带有主观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同量子观测中的不同可能性,共同构成一个无法被单一视角定义的“真相场域”。例如,杀手、木鱼妹、黄煞神等人对同一场械斗的描述截然不同,有的强调复仇的正义性,有的凸显命运的荒诞,有的则从宗教视角将其视为灵魂的试炼。

这种叙事策略超越了传统“罗生门”式对人性虚伪的揭露,而是指向更深层的存在本质:历史与记忆本就是由无数叠加的视角编织而成。正如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坍缩”依赖于观察者的选择,雪漠笔下的“真实”也因叙事主体的差异而不断重构。例如,骆驼的视角(“汉驼王黄煞神代表骆驼们发言”)将人类的争斗视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暗示“真实”的多元性1。这种众生喧哗的叙事结构,使文本成为容纳矛盾、悖论与不确定性的容器,与量子态中“既在此又在彼”的特性形成美学共振。

二、时间的非线性与不确定性:轮回与超验的时空观

量子理论挑战了经典物理的线性时间观,而雪漠的小说则通过超验叙事打破时间的单向流动。《西夏咒》中,不同时空的叙事线被“错乱”“并置”甚至“穿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被消弭。例如,主人公的转世记忆与现代生活的交织,形成一种“时间叠加”的叙事效果,暗示因果律的复杂性36。这种非线性时间观与佛教轮回思想相融合,使小说中的事件不再遵循线性逻辑,而是以“业力”为纽带在多重时空中共振。

在《野狐岭》中,幽魂们因脱离肉体的限制而获得“宿命通”能力,能够跳出线性时间的桎梏,以全知视角回望生前事件。这种叙事设计使历史不再是凝固的过去,而是可被反复观测、重新诠释的“量子纠缠态”。例如,马在波作为修行人的视角,将野狐岭的械斗解读为灵魂历练的道场,赋予暴力事件以形而上的救赎意义,而其他幽魂则可能将其视为世俗恩怨的延续6。时间在此成为可折叠、可重入的维度,叙事的“现在时”与“过去时”在文本中并存,形成类似量子纠缠的叙事网络。

三、观察者效应与叙事的“测不准”:谁在定义真实?

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指出,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测对象的状态。这一原理在雪漠的小说中体现为叙事视角对事件意义的塑造。以《羌村》为例,小说通过“我”的调查还原龙多格热的命运,但每一次访谈、每一份档案的解读都因叙事者的立场而扭曲。村民的讳莫如深、部落的集体记忆、外来者的理性分析,共同构成一个“测不准”的真相系统2。雪漠刻意避免提供权威的叙事声音,而是让不同视角相互抵消、补充,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意义的生成——正如量子实验的结果依赖于观测者的选择。

这种叙事策略在《爱不落下》中达到极致。书信体的形式将叙事权分散于抗癌女孩与导师之间,两人的对话构成双向的观察与介入。女孩对疾病的恐惧和导师的爱与智慧慰藉形成两股纠缠的“叙事波”,而读者在阅读中成为第三方观察者,其情感投入与价值判断不断改变文本的意义坍缩方向。雪漠通过这种设计暗示:文学真实如同量子态,是主体与客体、叙事者与接受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超越与纠缠:灵魂叙事的量子隐喻

雪漠的《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野狐岭》将叙事视角从肉体经验提升至灵魂维度,这种超验叙事与量子理论中“量子隧穿”(突破经典物理限制)形成隐喻性关联。在《无死的金刚心》中,主人公抛弃世俗世界,专注于对真理的纯粹追寻,其精神历程如同粒子穿越势垒,突破物质世界的局限。而《野狐岭》中的幽魂叙事则进一步模糊生与死的界限,灵魂的“五通”能力(天眼通、宿命通等)使其能够同时存在于多重叙事层面,形成类似量子叠加的叙事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雪漠并未将灵魂叙事简化为宗教说教,而是将其融入众生的日常经验。例如,《大漠祭》中的老顺与鹰的对话,既是现实层面的生存技能,又是灵魂层面的精神共鸣。这种“灵肉纠缠”的叙事策略,使超验性与世俗性形成动态平衡,如同量子系统中共振的能级。在文本中,灵魂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众生喧哗中的一种声音,其超越性叙事与其他视角平等共存,共同构成叙事的量子场域。

五、本土叙事与量子思维的隐秘对话

雪漠的西部书写常被归入地域文学范畴,但其对本土经验的深入开掘实则暗含量子思维的普适性。例如,《猎原》中对生态危机的描写,不仅呈现了过度放牧导致的井水枯竭,更通过“自然复魅”的诗性话语,重构了人与自然的量子纠缠关系:骆驼的温顺与人类的贪婪、沙漠的暴烈与生命的坚韧,在叙事中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3。这种叙事既植根于西部文化的“天人合一”传统,又与量子理论中“整体性”观念相通——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关联网络,局部事件的影响会通过“量子隐形传态”波及整体。

此外,雪漠对方言、民间艺术(如花儿、贤孝)的运用,可视为对文化“量子相干性”的维护。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本土元素如同濒临退相干的量子态,而小说通过叙事将其重新编码,使其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独特的“文化波函数”。这种努力与量子信息科学中的“纠错编码”形成跨学科的呼应,彰显了文学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功能。

结语:文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雪漠的小说通过量子态叙事,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客观真实”的执着,转而拥抱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他的文本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量子系统:多声部叙事是叠加态的文学映射,灵魂视角是超距作用的隐喻,非线性时间是波函数演化的美学呈现。这种叙事实验不仅拓展了文学的形式边界,更在深层回应了量子时代对人类认知的颠覆——真实不再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是在观察与叙事的互动中不断生成的意义之网。在这个意义上,雪漠的创作可被视为中国文学对量子思维的一次先锋探索,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