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西部文艺研究》:排除万难,坚韧不拔 ——致敬《沙漠的女儿》

2023-04-30 00:0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陈红(美) 王捷(美) 浏览:5502286



《西部文艺研究》:《沙漠的女儿》海外评论专辑(3)

排除万难,坚韧不拔 ——致敬《沙漠的女儿》
陈红(美)  王捷(美)


《沙漠的女儿》 是中国作家雪漠的小说。他是当代中国杰出且多产的作家之一。这部小说以 20世纪末的凉州作为故事背景。凉州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同时也是作者在1963年出生的地方。

现在只要人们一想起中国,就会想到在过去四十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将这条“沉睡的巨龙”推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就中国 14 亿人民的生活条件而言,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如果你去中国旅游,你多半会去中国东部一些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这些大都市总是被超现代化的建筑和霓虹灯所点缀,并且随着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快速得到了提高。这是当代中国成功故事的一面。只不过,这些大都市与绝大部分的中国西部地区截然不同,而两者在环境上的差异正好为 《沙漠的女儿》奠定了故事的背景。《沙漠的女儿》是一个以自我方式讴歌人类永不屈服的精神以及全力抗争的故事。

此外,我们注意到作家雪漠的作品引起了我们不同寻常的共鸣。我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西部的宁夏和甘肃度过,后来从 1978 年至 1982年期间,我们在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大学就读。虽然我们都没有在凉州呆过很长时间——当然也没有在本书描绘的既恢弘又令人难忘的戈壁沙漠上呆过——但是当读到我们熟悉的食物、我们曾经多次遇到的文化信仰、以及故事中两位主角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沙漠的女儿》 是一部关于生存意志的小说。它描绘了人与自然、命运与自我意志,尤其是道德与罪恶之间的斗争。

我们相信,对于英语读者而言,这部小说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非常具有吸引力——包括了解它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 以及迄今仍然支配着人们生活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信仰,以及人们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仍然对自由的渴望。为了全面地讨论这部小说,我们先简短说下它的故事梗概。


概 要


这部小说围绕莹儿和兰兰两位女性展开。她们为了让自己的兄弟娶到老婆,以换亲的形式将自己嫁给了彼此的兄弟。

莹儿在书中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嫁给了兰兰的哥哥憨头。憨头后来患肝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遭受的疼痛唯有依靠鸦片才得到稍微的缓解。虽然莹儿的母亲希望她再嫁,但她极力反对,并表示自己不愿意再走进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兰兰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女人,她嫁给了莹儿的哥哥白福。白福是一个爱家暴的丈夫,他经常赌博并殴打兰兰。他宣称,一位算命先生告诉他,他的女儿引弟 (引弟,中文意思是“招来弟弟”)的前世就是一只狐狸。原因在于他有一次打死了一只狐狸,所以老天爷决定给他一个狐狸投胎的女儿来惩罚他,好让他生不了儿子。因为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白福认为唯一能消除这种厄运的方法就是除掉他的女儿。于是,在一个下雪天,他带着他的女儿引弟进了沙漠,然后将她丢弃在那里,导致她最后被活活冻死。兰兰因此悲痛欲绝,并决定与白福离婚。然而,她离婚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她必须先赚到足够多的钱,以保证白福能再娶到一个老婆。[1]


 

因为要逃离被强制的无爱婚姻,以及决心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兰兰和莹儿开始动身前往盐湖,她们希望从盐湖那赚到足够多的钱,以换取她们的自由。对莹儿来说,这些钱可以用来弥补她的母亲因失去一笔彩礼而造成的损失;对兰兰而言,这些钱可以送给她的婆家,这样她那爱施暴的丈夫就有钱再娶一个老婆。

在抵达盐湖之前,姑嫂两人在戈壁滩上跋涉了十天左右。在此期间,无论她们面对的是无情的高温,还是四处游荡的豺狼群,她们时时刻刻都在为生存而战。在抵达盐湖后,她们在那里遇到了“劳模”大牛。大牛一见莹儿,就立即对她产生了好感,但是,莹儿此时已经对任何男人都提不起兴趣了。虽然莹儿多次告诉大牛 (谎称),她在家已经有人了,但是大牛仍然继续讨好她。与此同时,工地的老板也对莹儿产生了好感。当大牛去找老板,为给莹儿和兰兰找轻活说情时,两人爆发了争执。最后老板报警,大牛逃跑。后来,大牛偷偷跑回莹儿和兰兰的房间,央求莹儿跟他一起逃回新疆,并保证自己会一辈子善待她。然而,莹儿再一次拒绝了他。大牛只好独自离去。在他离开后不久,他就被人发现死在湖中,死因不明。

接下来,莹儿和兰兰决定离开盐湖回家。在她们勇敢地逃过了流沙和暴雨的袭击之后 (这些恶劣天气还破坏了她们携带的大部分盐),这两个女人终于回到了兰兰的娘家。令人想不到的是,此时莹儿的母亲已经悄悄给她订下了一门亲事,要她嫁给一名姓赵的屠夫。考虑到兰兰已经决定离开白福,莹儿的妈妈打算拿这笔钱给白福再娶一个老婆。虽然莹儿曾发誓不再走进任何一段无爱婚姻,但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在二婚的当天,她选择吞食过量鸦片自杀。这些鸦片是她的第一任丈夫临终时,她偷偷藏起来的。



英语读者的文化丰饶之角


这部译作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让英语读者接触到作家雪漠的这部作品——一处名副其实的文化丰饶之角。要知道,描绘中国西部生活片段的英文作品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以如此生动迷人的语言进行创作。这部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介绍,其中有一些可能与英语读者相关,有一些可能是首次展示。下面,我们将书中涉及到文化的内容罗列如下:

1、掌握自己命运的意志。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甘肃等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曾很艰苦。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兰兰和莹儿却能不顾自身悲惨的生活境遇,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哪怕这意味着要离开她们唯一知道的世界。实际上,在二婚的当天,莹儿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好反映她不愿被他人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正如作者在书中对莹儿的描述,“虽然世界可以带走她的肉体,但是她的心灵只会属于她自己。”

2、临危不乱之智。在书中,中国俗语“人定胜天”的思想贯穿于始终。在冒险进入戈壁沙漠后,莹儿和兰兰不停地与各种交替而来的敌人进行搏斗:从家乡的压抑性文化,到她们不得不对抗的自然力量,包括沙尘、风暴,以及为数众多的野兽袭击等等。例如,当兰兰和莹儿被豺狼追赶时,兰兰将火药洒在篝火上,爆炸声与冲天的火焰融为一体,成功阻挡了这群猛兽的攻击。与此同时,莹儿用刀撕碎了她们的帐篷和毯子,然后浇上煤油制成火球,朝豺狼们扔去,最终吓跑了它们。

3、人物的精神韧性因信仰而强化。在整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兰兰不断经历各种可怕的磨难,从被酗酒成性的丈夫毒打虐待,到被狡猾贪婪的岳母算计,再到丈夫因为愚蠢而迷信算命先生的话,导致爱女最后丧生,等等。然而,兰兰并没有被生活带给她的一系列苦难所打倒,她始终身体力行地奉行谚语“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兰兰身上的坚韧不拔源自于她对藏传佛教中的智慧女神——金刚亥母的坚定信仰,以及在她遭遇逆境时,她从佛教中获取的精神支持。

 

 

4、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

举例如下:

(1) 重男轻女。虽然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数据源于 1980 年农村占据总人口 80% 以上,到今天不到 40%),但是,过去习惯于依赖田间作业的中国人对男孩的强烈偏爱仍然存在,这一点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家庭尤为突出。随着中国政府在 2015 年正式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并且提倡每个家庭多生多育来弥补潜在劳动力的短缺,因此,中国人对男孩的偏爱已经呈下降的趋势。实际上,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一部分中国家庭甚至更愿意生女孩。(关于此处涉及的背景,主要是在当代中国,新郎的一方常被认为是新婚夫妇住房的主要提供者,或者至少拥有能为结婚出资买房的财力。)

(2) 彩礼。尽管毛泽东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是女孩子嫁人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会被夫家视作商品随意处置。从小说中,我们得知莹儿的母亲强迫她嫁给一个有钱的屠夫,理由是这个屠夫除了能买得起豪车和高档家具等奢侈品外,还能给莹儿家一万元的彩礼。尽管关于“彩礼”的新术语已经出现 (并且最抢手的奢侈品早已超出了现金和家具),但是类似于这一传统的做法仍然存在。

(3) 物质财富大于精神财富。这个主题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在莹儿的第二次婚礼上,出现特别离奇的一幕是,她的哥哥白福拒绝从嫁妆箱里起来,除非给他更多的钱,否则婚礼将难以继续进行。这个主题同样在中国其他文学作品 (例如:谭恩美1989 年的代表作 《喜福会》) 以及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一些父母,尤其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父母,遗弃了他们的女婴)。到了当代中国,虽然它比莹儿所处的年代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并且这些老问题已经有所解决,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例如人们总能不幸地听到,因为继承或者财务纠纷,一些家庭的关系因此破碎的故事。

 

 

(4) 权力腐蚀人心。托尔金 (Tolkien) 知道,对于地主和国王来说,权力会滋生腐败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对于拥有最小权力的人或者机构而言,这一点同样存在。从常年虐待妻子的白福到好斗的工地老板,再到村里的媒人 (企图利用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促成莹儿二婚时性侵她),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男人已经深深地被其所迷恋的父权和物质性文化所腐蚀。

(5) 历史总是在重演。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加油。这些主人公是不幸的环境和压抑性传统观念的受害者。生活总是丢给他们一副烂牌,我们因此尊重他们,并且同情他们。然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温柔可爱的姑娘们,总有一天会变成她们讨厌的女魔头。莹儿提到了一个与奥维德相同的悲剧性预言:(莹儿) 从村民那里听说,她的母亲原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美人。然而生活却把她生生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泼妇,虽然莹儿知道她的改变并非自愿。因此,兰兰的母亲(在莹儿眼里“狡猾固执”) 在年轻时可能和现在的兰兰一样,只是生活后来把她变成了一个让莹儿想起来就膝盖发软的婆婆。换句话说,在莹儿自我规划的道路上,她希望自己转变成为一位未能成功摆脱压抑性文化的代言人。正因为背负着这种宿命论的想法,莹儿最终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她企图切断命运轮回的最后一次尝试。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我们特别欣赏雪漠作品的一点是,他不像许多现代作家和电影制作人那样,试图用光鲜亮丽或者华而不实的词藻来打动读者。相反,他的作品质朴、凄美,并且始终围绕故事的核心人物展开叙述:他总是试图捕捉到他作品主题的脉搏。无论这些故事的主角经受了多么残酷或者非人的境遇,我们永远不会忽视人类的基本人性——包括他的弱点在内——她们的命运在这个挽歌般的故事中互相交织到了一起。

这些因素正是我们喜欢和推荐 《沙漠的女儿》的原因: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20 世纪末中国西部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在艰难中求生存,并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尽管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不一定都能享受到“从此幸福快乐”的结局,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获取同样程度的安慰和力量。换句话说,无论是传统的力量还是自然的力量,它们都无法抑制人们对繁荣,对自由,以及对寻求一个可以让他们的家人和亲人享有更大自主权的世界的渴望。此外,这个故事还激励人们,无论自己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鼓起勇气去正视生活中的一切客观的困难——无论它是来自于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并对美好的明天同样抱有信心。

 


谈谈英语译文


Into the Desert由美国著名翻译家Howard GoldblattSylvia Li-chun Lin 翻译而成,内容选自作家雪漠“大漠三部曲”中的两部小说:《白虎关》(内容涉及莹莹和兰兰进入戈壁沙漠的旅程),以及《大漠祭》(内容涉及故事背景,比如兰兰的施暴丈夫、莹儿与情人灵官的关系、莹儿的丈夫憨头之死)。这对资深翻译家夫妇在征得作者的同意之后,对摘选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以便全文内容更加流畅。

作为曾在中国甘肃 (和小说背景同一地点) 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及现在的美国大学教授,我们必须说这个译文十分浅显易懂:它阅读起来不但不生硬,而且非常接近原文。事实上,它读起来仿佛是直接用英文写就。在我们看来,译者已经达到了歌德所说的翻译黄金标准:给原作披上了本土的外衣。


作者简介:
陈红,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
王捷,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商学院管理沟通教研室主任。



 



[注1] 在传统上,中国 (以及其他亚洲国家) 对男孩有强烈的偏好。有人说这是为了传宗接代,因为中国家庭通常随父姓。也有人说,中国人对男孩的偏爱是因为中国在过去以农业为主,生养儿子能确保将来有可以替补的农民劳力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直到 1980 年,80% 以上的中国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因为这种传统上的偏好,一些中国家庭因此遗弃了他们的女婴,这些女婴要么最终被送到孤儿院,要么被别人所收养。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