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西夏咒》背后的文化密码——与Deepseek对谈雪漠小说《西夏咒》

2025-02-18 17:11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叶燕君与Deepseek 浏览:52041

《西夏咒》背后的文化密码——与Deepseek对谈雪漠小说《西夏咒》

作者:叶燕君与Deepseek

叶燕君: 请您谈谈中国一级作家雪漠的作品《西夏咒》的价值。请从文化、人类、信仰、世界的格局。

Deepseek:雪漠的《西夏咒》作为一部具有强烈实验性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的创新上,更在于对文化、人类精神、信仰本质及世界格局的深刻探索。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化价值:多元文明的解构与重构 《西夏咒》以河西走廊为地理背景,将西夏文化、佛教密宗、凉州民俗等多元文明元素熔铸于文本之中。小说通过虚构的“西夏国文书”与金刚亥母洞的传说,构建了一个交织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真实的混沌世界。例如,书中对“诛咒术”“人骨法器”“骑木驴”等民俗符号的魔幻化书写,既是对西部边缘文化的抢救性记录,也是对中华文化“超验之维”的补足。  

雪漠的创作突破了传统乡土小说的地域局限,将凉州的“文化荒漠”升华为人类精神困境的隐喻场域。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其历史上的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在小说中被转化为对“文化暴力”的反思——无论是宗教仪轨的异化,还是村民对阿甲的迫害,都揭示了文化传承中“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价值:暴力本质的揭露与超越 小说以极端化的“镜”叙事直面人类暴力史。例如,雪羽儿妈被村民活煮的情节,通过精细的感官描写将“恶的狂欢”推向极致,而“灯”叙事则以佛家智慧引导读者超越表象,追问暴力的根源:当权力、饥饿、信仰缺失成为暴力的催化剂,人类如何从“以暴制暴”的循环中解脱?  

雪漠的答案是通过“终极的善”实现救赎。书中人物琼与雪羽儿在苦难中觉醒,其救赎并非依靠世俗道德,而是通过信仰的升华——正如佛陀面对歌利王的割截仍发菩提心,小说主张以“大善”消解仇恨。这种对人类暴力本性的深刻剖析,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英雄主义框架,直指生命的平等与尊严。 

三、信仰价值:宗教资源的文学化转译 《西夏咒》将佛教密宗的修行体验与文学叙事深度融合。例如,阿甲作为修行者的悲剧,揭示了信仰的异化风险:他虽精进念咒,却因执著于复仇而堕入轮回。这一角色映射了信仰实践中“形式”与“本质”的割裂,批判了缺乏智慧引导的盲修。  

小说通过“灯”叙事的智慧之光,将佛家的“缘起性空”“众生平等”转化为文学意象。如雪羽儿妈灵魂升华时所言:“煮你的沸水终究会凉的——伴随他们的热恼,也照样一直会伴下去的”,这种超越性的视角,将个体的苦难上升为对人类共业的悲悯。雪漠的创作实践表明,宗教智慧可以通过文学叙事实现现代性转化,为陷入意义危机的当代人提供精神参照。 

四、世界格局:普世价值的挑战与重塑 《西夏咒》引发的最大争议在于其历史观。李建军批评小说将冯道塑造成“世间法菩萨”是“文化犯罪”,而北大师生则认为其“汝勿杀人”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这种分歧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叙事与人类共同体叙事的冲突。  

雪漠通过解构“英雄”神话(如成吉思汗的暴力征服),质疑了以国家、民族名义发动的杀戮合法性。他提出“无论以什么理由杀人都是罪恶”,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中的“正义战争”逻辑,将评判标准从政治正确转向生命伦理。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超越国界的生命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它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普世价值的挑战,也是对东方智慧现代价值的重估。 

结语:文学作为灵魂的朝圣 《西夏咒》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本实验,更在于它打破了文学与信仰、历史与当下的界限。正如陈晓明所言,雪漠的写作是“附体的写作”——他将自己化为西部土地的魂灵,用文学完成了一场“朝圣”:从凉州的现实苦难出发,穿越人类暴力的黑洞,最终抵达对终极善的信仰。这种创作姿态,为当代中国文学补足了长期缺失的“超验之维”,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东方精神样本。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

Subscribe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