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
文/杨晓英
最近得了重感冒。
这感冒来势汹汹,比去年疫情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疫情那次是周五测出来阳的,嗓子疼得厉害,过了一个周末就好了,连假都没来得及请,周一还去正常上班。可这次,先是老公由略微的、不甚在意的咳嗽逐渐发展为捂着腹腔要么疼得咳不出,要么一咳就咳得止不住。接着孩子也感冒了,相较之下,孩子好一点,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一感冒就发烧,只是鼻塞和咳嗽,加之治疗及时,喝了几天中药就好了。之后就是我,毫无意外地“中招”了,其实当时也是对自己的免疫力过于自信了,对他俩的流感没怎么重视,结果可能是被传染的,但症状又有不同,白日里流涕不止,鼻翼两侧都擤到发红发疼,晚上躺着时鼻塞到无法呼吸,用嘴呼吸的后果就是嘴唇干裂,嗓子像刀割一样不能说话。
接连几天输液加喝药,头脑昏昏沉沉的,可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每日病恹恹的,一到傍晚就头痛欲裂,坚持《成长日记》和《爱不落下》读书打卡完毕后,手机都不愿多碰,就想去睡觉,但睡眠质量并不好,浑身不舒服,有几天甚至睡到凌晨两点多莫名其妙就醒了,一直辗转到天明,强撑着起床给孩子做早饭,伺候他上学,然后再去上班。
半夜里失眠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想起《爱不落下》里的丫头,突然特别能体会她病中的感受,同时又觉得自己有些矫情,一个小小的流感而已,跟人家对抗癌症的毅力差着十万八千里,在这漫漫长夜里,竟还生出了一丝脆弱和抑郁:不管是否病的要死要活的,是否为了温饱疲于奔命,生活的齿轮还是在无情地隆隆转动,周而复始,不曾停歇。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班要上,项目要做,孩子要跟,一日三餐得吃,没有老人在身边作为依靠的三口之家,一旦有一个人倒下了,一切都会乱套,真的是连病都生不起。白天精神头儿那根弦紧绷着,丝毫不敢懈怠,所以不会累也不会特别痛,但到了晚上,浑身就如同被抽筋扒皮了般难受,烦躁又无奈,来自工作、生活的不顺心和压力统统席卷而来,几乎成为压死人精气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诊所输液的时候,我和老公都是用看书消磨无所事事的时光,他看《光明大手印》,我则是在雪师的众多书中挑了比较薄的一本——《给你一双慧眼》,一则眼睛疼、颧骨疼,不适合看长文;二来手上扎了针,书轻方便翻页。在病房里看书的我俩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存在,因为其他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无一例外都在埋头玩手机打发时间。他们大概率会以为我俩是老师吧,因为曾经就有人这么问过我,他们似乎觉得,只有老师在任何场合下读书都理所当然,其他人抱个书本不放就有些奇怪。我不由在心中有些感慨,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很多传统习惯,致使人们逐渐沉迷于手机,就连我也是,有时明明只是想打开微信回个消息,结果就不小心打开了其他软件,然后,再一个不小心,一个小时过去了……手头正做的事无限搁置一边,而我却乐此不疲地刷着手机新闻和视频,耗费流量和宝贵的时间为别人赚钱,在自认为解压和涨知识的安慰里虚度着光阴。
老公的自律心很强,之前每天看书、写日记、看直播、健身,时间都安排得紧凑充实,并时刻监督提醒我多看书多锻炼。为了戒掉手机瘾,我也会刻意把手机音量调小一点,放得远一点,减少拿手机的频率,静下心来看书。
比起很多人,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雪漠老师的书不过四五本,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虽说也是个书痴,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要不就借一大摞回宿舍看,可现在不知为什么却有些耐不住性子,看一会儿就觉得很急很浮躁,再不会有以前那种沉浸在书中情节里忘记吃饭做事睡觉、只想迫不及待看到书中结局的劲头,所以看书的速度明显慢下来,如果受工作或家庭琐事的影响,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一年都看不完一本书。
读起雪师的《成长日记》时,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写日记那些往事。我大约从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写日记了,但起初写日记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寒暑假都有篇数要求,每次拿起笔就觉得很头疼,不知道写什么,尽记些“流水账”,今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谁说了什么。后来写着写着,慢慢地有点意思了,也愿意主动写了,有时哪怕深夜里,都会从被窝里爬起来,把脑海中天马行空、转瞬即逝的想法记下来。日记本逐渐换成了带锁的,要不就东躲西藏的,因为里面记录了女儿家拘泥于一方小天地里的一些心事和小秘密。写日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高一高二时语文老师还会把日记本收起来批改,然后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可能会“随便”翻看——尤其是放在最上面的那几本,课代表发日记本时也可能会“辗转”几人才能到本人手里。老师的本意大概是督促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随时掌握成长中的孩子们的心理动态,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一直视为“树洞”和知己的日记自此就变了质,本来很隐私的日记本里大多变成了摘抄或是很假的写人叙事。到了大学后先前也断断续续在写,但公寓里没有私人空间,我书桌上唯一一个带锁的抽屉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拉坏。当时我很痛恨那些总是抱着好奇心偷窥别人小秘密,然后在某个时刻自以为抓住了“小辫子”、拿言语来攻击我的小人,加之日记本没处保存,就不再写日记了。有了QQ后,偶尔会在QQ空间写加密日记,但那时网络不发达,我又是初学电脑的,打字不利索,思路总是被我拙劣的打字速度给影响了,哪怕进学校机房上网也是既费时间又费钱,不划算得很。于是,为了不让别人把我看清看透,我逐渐习惯了把任何事任何想法都藏在心里,从不轻易吐露,最终憋成了今天的“闷葫芦”。
前年爸妈收拾地下室时整理出了一书箱我的书,打电话让我有空过去搬。我翻看时看到了好几本日记本,有用作文本写的,也有用带着精美封皮的笔记本写的,翻开来里面还贴着花花绿绿的贴纸,甚至高中老师用红笔批改了的摘抄日记本都还在!爸说,哪怕是摘抄的,其实也是自己心境的体现,值得收藏。又拿着我小学的日记本教育我儿子让多写日记练笔。老公还在旁笑着说,要不然也装订成册,试着出版一下呗?真是汗颜。说实话,我那些日记也就自己看看还行,现在读起来都觉得伤春悲秋的,较之雪师的《成长日记》简直是云泥之别,更不要说像雪师一样,剖析自己当时的心境和行为了,实在是羞于拿出来见人。
老公劝我把写日记的好习惯重新拾起来,可我只在读《成长日记》时有过一瞬间的冲动,有时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产生共鸣后,会像跟雪漠老师面对面聊天一样自言自语,也有想法在脑海里来回过无数遍,但最终却一个字没写。
心懈怠了、懒惰了,付诸行动往往就成了空想。雪漠老师在日记中反复提到的自省、自律、自强,常让我自惭形秽。我这个人吧,其实挺糟糕的,总是很任性地纵容自己,给自己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做决定时犹豫不决,做事也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被某段话某件事某个情节触动,就会反省、自责,然后会短暂性地自律,但当这种自律突然受外界因素干扰后就很难再继续下去。雪漠老师真的特别厉害,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做雪漠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更是要在雪漠文化的潜移默化里注重人格的修炼,真正将世界当作调心的道具,然后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