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神奇力量——雪漠作品启示
作者:扬音(笔名)
《羌村》读完了,久久不能平静。悲愤龙多格热的经历?疼痛妙音的结局?感叹人生的无常?无法形容我的心情。书中的场面太惨烈,不忍直视。是什么让龙多格热和妙音这么美好的两个人毁灭?他们不是有信仰吗,为什么还要参与杀戮?整个村落的人看似都有信仰,为什么还要冤冤相报,还要相互仇杀?
龙多格热的父亲念念不忘复仇,即使失去几个心爱的儿子,即使家破人亡,都要复仇,多么可怕的复仇文化。龙多格热和妙音从小就裹挟在这种复仇文化环境中,家庭是这样的环境,整个村落区域都是这样的环境;即使他们接触了信仰文化,也还是只能在这种复仇文化中轮回,因为他们的信仰还没有强大到超越这种环境的程度,所以他们的毁灭就是必然。
《大漠祭》、《白虎关》、《凉州词》、《西夏咒》、《野狐岭》等书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受困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可见环境力量的强大。虽然一个人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力量,但内在的力量需要在外部的环境中成长。外部坏的环境可以毁灭一个人,好的环境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雪师为什么成为雪师?因为雪师有一个憨笑、朴实、善良的父亲,有一个坚韧、勤劳的母亲;有贤孝这样的善文化,有承载佛、道文化的土壤;有注入灵魂的信仰。陈亦新能成为年轻的作家,也是因为有父亲营造的书香环境。
读雪师的一些小说,常常会很沉重,甚至疼痛。感叹书中人物的命运,一些人毁灭了,而另一些人因为信仰得到了升华,如雪羽儿、兰兰、木鱼妹等。但我作为从教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到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既然坏的环境可以毁掉一个人,好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那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应该为孩子尽量创造好的成长环境。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和儿子的环境成长经历。不是我和儿子现在有多么成功、多么成就。只想说明环境对人的教育力量有多么强大。
我和先生都曾是大学老师,自认为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怀孩子后,就开始筹划如何教育孩子,希望把他培养成具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于是在怀着他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所谓的胎教。在肚子里给他听音乐,给他读诗词,给他讲故事,陪他说话,给他听英语;出生后,几乎每天都会给他放音乐,读诗词,讲故事。
两岁半以前,当你给他讲什么,他都会好奇的听着,给他看书,也会跟着你一起看。一岁左右,就会跟着我读的诗接最后一个字,两岁多就已经能记住不少诗和儿歌了,我们计划着教他更多的东西。
大约在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去日本工作了,那年寒假,正在读研究生的小舅来家陪他,买了本《古诗词100首》,想利用假期每天教他一首诗。不知是什么机缘,小舅先教他一首李清照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非常喜欢,很快就会背了。小舅想继续教其它的,但没成想从此以后,每当拿起这本书,他都会翻到李清照的这首诗,叫小舅给他讲;每天都让舅舅讲这首诗,不再学其他的内容,寒假一个来月,小舅就教了他这一首诗。其他的都不学了,小舅也觉得无奈。
当时家里买了很多书、很多儿童读物,儿子很喜欢看,但主要是看书中的图画,他喜欢这些画,拿起书就会很认真地看图画(后来他对图形的理解能力非常强),但不读文字。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识字,一开始还是很认真地学,不过当认识几个字后,你再教他,就不学了,只在书中或环境中找他认识的几个字。
他喜欢画画,喜欢做手工,给他读书讲故事也喜欢,但就是自己不阅读文字。到上小学的时候(某985大学附小上学),他还不认识几个字,不会拼音,而我大学同事的孩子有的已经能成本成本地阅读了;上小学后,他又痴迷上做模型,做实验,会看很复杂的模型图纸,甚至看我大学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图,并能理解,但就是不怎么阅读文字,好不容易在老师和我们家长的帮助下,到小学四年级才基本解决阅读问题。
我作为大学老师,自己的儿子不读文字书,不仅着急,甚至觉得脸上无光。针对这种情况,我和他爸,只好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就是给他读书,一直到小学四年级还在给他读书。有几年,我和他爸爸轮流在睡觉前给他读书,什么内容都有,科学的、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他都喜欢。
另一种就是所谓的环境背景音教育,当他在玩、在做模型、做手工、做实验的时候,总是给他放学习磁带和光盘,放电视,当时家里电视基本上只能收到中央一台,有许多好节目,他常常边玩边看,有时会看的哈哈大笑,电视节目当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也给他灌进去了许多东西。
环境背景音教育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当他玩的时候我们在他身边大声读书,有时为了吸引他的注意,故意发出特殊的读书声,他如果感兴趣,就会爬过来看你读的是什么。最神奇的是大约5岁左右的时候,他正在玩,爸爸在旁边读庄子的《逍遥游》,当读到蓬间雀说:“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他居然笑起来了,爸爸感到吃惊,和他讨论,他居然明白了鲲鹏和蓬间雀的差别。
利用环境背景音,儿子还差不多自学会了英语国际音标。因为我们不主张过早地学习外语,所以小时候没有教他任何外语。上小学后听说学校在小学三年级要开设英语课(如果不开,我们准备让他上初中后才开始学英语)。学校要开英语课,我们就想提前教教他英语。没想过让他要学到什么程度,只想让他能跟上学校的进度,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成绩,以避免自卑或因成绩太差而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当时我许多同事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上小学时,已有相当的基础了。
我们买了一张英语国际音标盘和一张google(记不太清了)儿童英语动画盘,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比学校开英语课提前半年),当他在家玩的时候,就通过电视放出来,他边玩、边听、边看,这个过程中发现他经常跟着光盘去模仿。我们基本上没有教他,因为只要专门教,他就不学了。
进入三年级学校开设英语课以后,儿子在学校的英语课成绩一直很好,中小学阶段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部分得益于二年级通过背景音自学的音标,因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英语一直没有音标的系统教授。学会了音标,对英语的看词读音、组词等帮助非常大。另外看英语动画片也培养了英语语感。
儿子虽然在中学以前阅读的书很少(看的书还是很多),但可能我们通过这种环境背景音教育,训练了他极强的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能力,所以他上学时总能认真听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一直成绩很好。
但阅读文字书少,还是成了一种局限,当他在美国上大学读哲学专业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阅读量不够,阅读速度不快,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从那以后开始加大阅读量,开始大量的读书,但阅读速度还是比较慢,也为此苦恼。不过后来他发现自己通过耳朵听书获得信息的能力要大于通过眼睛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于是他现在每天都将书本文字通过软件转化成语音来听书。将眼睛阅读大部分替换为耳朵听书。通过训练,现在听哲学书的语速是正常语速的两三倍,听不太费脑的文章,甚至达到了4倍语速(哈哈,有点特意功能的味道)。用这样的语速放给我听,什么都听不清。我惊异,我们当时不得已的环境背景音教育法培养了儿子超强的听音能力。
在一个采访邓亚萍的电视节目中了解到,她在剑桥大学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通过听力进行学习的能力。看来耳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要说明的是眼睛阅读还是不可或缺的。儿子现在还是一边听书,一边大量阅读。听和阅读有时会相互印证。
我自己与儿子的情况正好相反。两岁起即开始和耳聋且文盲的外婆孤独地生活在偏僻的山区农村,当时不仅没有电,没有收音机等任何有声音的设备,而且住宅周围两里路的范围内,只有一家不属于一个生产队的邻居,这家人有三个比我小好几岁的小男孩,几乎没办法和他们玩,所以我的童年非常孤单。
但幸运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养父,在我小时候买了许多玩具和小人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有的;养父还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给我买了第一本小说。这些条件让我爱上了读小说,那时只要找到小说,就会非常高兴,会拼命地读,一天可以读完厚厚地一本书,拼命读小说的习惯维持了十多年。
这种大量读书的习惯培养了我比较强的通过眼睛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比较强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而我由于小时候受声音刺激太少,通过声音记东西的能力极差,要想记住一个稍长一点的信息,必须把它写下来,再通过眼睛看才能记住。
从儿子和我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通过耳朵和眼睛都是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经,只要适当的环境刺激就会培养出相应的能力。这种成长经历也充分说明环境教育的力量。尤其是孩童时期,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儿子和我的环境成长故事,可能有些特别,大家觉得没有普适性。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分子,而有的家长是农民,是打工人,是普通职工;即使有的家长是知识分子,因工作太忙,也做不到每天为孩子创造环境教育场景。那么,下面两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也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2016年回我原来工作的地方,和租我房子的住户聊天,知道她的大女儿是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现在北京工作。她是内蒙古农村的,初中毕业就没有上学了,非常想上学,但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她在农村结婚后就想,一定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要让他们好好学习。大女儿出生后,她在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字。那时家里穷,连纸张都买不起,她只好将字写在孩子爸爸抽过的烟盒纸上,贴到墙上。孩子还没有说话就开始教她认字,条件好点了,就给孩子买书;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点的学校,还象孟母三迁一样搬过几次家,这其实是在为孩子创造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给我很大的启发,虽然他们条件艰苦,但他们努力为孩子创造的学习环境,也让孩子爱上了学习。
老家一位亲戚也是这样,家里几乎家徒四壁,儿子靠好心的企业家资助才考上武汉大学。几年前,我去她家做客,看到的是昏暗的小房,破旧的桌椅,剥落的墙皮 ,横七竖八的电线,让人无法想象她的儿子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考入武汉大学的。我上大学后的40多年里,农村亲朋好友的孩子很少有人考上这么好的大学。到她家坐下,慢慢适应了昏暗的光线后,发现破落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记得其中一幅写的是奋斗,另一幅写的是勤奋学习,都是励志学习的。看到这几幅字我似乎明白了,这孩子为什么会考上这么好的大学(当然考上大学并不是我们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但它可以为孩子提供很好的人生发展平台)。
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虽然很穷,但都有非常强的培养孩子好好读书的意识,并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环境。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墙上的字,是一种提醒、一种激励、一种梦想、一种目标,孩子每天都在接受这样的环境信息,要好好学习,同时也受到父母强大意愿的加持。因为父母有这样强烈的意愿,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条件。如这位亲戚,自己非常节约,但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学习培训班从不吝啬。
父母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对孩子生活、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引导,也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强大支撑力。
每个人都是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果环境积极向上,就会导人进步。我想如果龙多格热和妙音生活在宽容、友爱的家庭环境和乡村环境中,可能就不会死,可能就会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
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成名成家,可以不强迫孩子学习,但一定要为孩子创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2024年3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