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雪漠随笔 >> 正文

【雪漠之约】不耻下问,方有大成

2021-06-11 11:2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20393613

 

不耻下问,方有大成

雪漠

最近,行走在路上,车马劳顿,真的是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所以,生命因为流动而出现了一种活力。

昨天晚上,在商洛朋友的介绍下,我找到了一位藏书的老人。他的藏书很多,满屋子都是旧书,用纸箱子装着,上面写满了各种标记。我专门选了一些地方志,这是我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收集当地的文史资料,问询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民生民俗,或者与当地的学子交流学习,这是一个作家的礼。

孔夫子也是这样。他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入太庙,每事问。”有人说,鄹人之子,听说很有学问,但他到了太庙,老是问这问那,老是问礼,他哪有什么学问啊?孔夫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啊。

清朝散文家刘开在《问学》中写道:“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所以,孔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孔子”,就在于他的问与学,在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每次遇到比他有学问,或者说,别人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他都会虚心向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连七岁小儿,都是他的老师,他都能从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那么,到了一个地方,我们该如何了解一块土地的文化呢?我的经验就是:第一、书面了解。如我昨晚收集的那些关于商洛的文史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你可以宏观上进行了解和研究。第二,找到公开出版的书籍。第三,找到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我称之为“会讲故事的人”,他们承载着这块土地的文化信息,所以多和他们交流,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通过这三种方式,你就会对当地的文化有一种了解。如果想写作的时候,那么还需要深入地交流,需要定点扎根,让自己的生命真正触摸这块土地的脉搏。如创作《我知道你是谁》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多次入藏,每次都会住上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能融入其中,捕捉到那块土地的灵魂。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问,是读书人基本的礼。所以,我们要多问,不耻下问,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像孔夫子那么有学问的人,一个在别人看来无所不知的人,他为什么一直在问呢?有多种原因:第一种,不懂而问,他确实不懂,所以就问,就是一种学习。很多人是不懂而不问,他自以为懂,其实不懂,这是不对的。第二种,懂而问,叫印证。印证什么?印证一种文化跟你的关系。比如,很早的时候,我就懂得道家、佛家的很多东西,但是我仍然花费了很长时间来进行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印证。当然,这种问,属于更深层次的问,就是由向外的追问转向了内心的叩问。第三种,多方面了解,有时候别人的回答跟你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角度不同,境界不同,回答的内容就不同。

简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问呢?因为文化需要一种积累。比如,孔子对《诗经》的收集、编订,就为中国文化保留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诗歌。当然,他的积累,不仅仅是单纯地积累,更是积累之后的一种创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中国儒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文化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凝集为一种理性认识,内化为道德和伦理,外化为文字、音乐、舞蹈等诸多物象,慢慢地才形成了一种体系性的文化。

踏着前人走过的路,读着前人留下的书,唱着后人仍在吟诵的歌谣,我创作了一部史诗《娑萨朗》。按照一位学者的话来说,这是五千年来汉民族唯一的一部史诗。为什么?因为汉民族没有史诗传统。像唐诗,一般的是四句、八句,《长恨歌》也就六十句,那么几十万句、百万字的诗歌,很少有人写,所以黑格尔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既然人家说我们没有史诗,那我们就写一部,于是我花了好几年时间,在生命最黄金的时段里完成了《娑萨朗》。

如孔子对《诗经》的积累一样,创作《娑萨朗》也源于我的积累,我过去对文化的积累,对知识的积累,对智慧的积累,以及对生命诸多的积累,都变成了我灵魂中的乐符,随着我的笔流淌而出,于是《娑萨朗》就有了一种天籁的味道。所以,我常常说,一个人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人为了成功而一天天地升华自己,一天天变得更博大,最后自成一个世界的过程。

——2021611日写于文化考察旅途中

美好的一天,从早读雪漠开始!

每日都有抽奖环节,大礼相送,

每日清晨五点,相聚拼多多“雪漠之约”直播间,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https://is.gd/u6ee4h

 

附录:今日“雪漠之约”直播间获奖名单及奖品

爱之状元:张爱兰  奖品《爱不落下》一套;

爱之榜眼:阳小溪  奖品《爱不落下》一套;

爱之探花:liujie  奖品《爱不落下》一套。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