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感谢《暮色里的旧时光》的陪伴,一月一本书,不仅收获了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旧时光给了我很多生命的感慨和启迪,开启了一扇不一样的大门。
于海乐:《暮色里的旧时光》读后感
《暮色里的旧时光》是雪漠读书会书友共读的第一本书,刚读的时候对这本书没什么感觉,一开始从岭南出发,一直到凉州,我只觉得这是一篇游历散记,所以读得很浅……
可是自从进入藏区,感觉不一样了,心灵像被什么东西撞击,有种说不出的神秘感觉,不敢太张扬,只安安静静、小心翼翼地读书,生怕一点点烦扰和焦躁冲撞了这份安宁和清净。
还有什么
古佛、青灯、梵文的经卷
于是,收起眼帘
诵五百年《金刚经》
不求成佛
只为下一世与你擦肩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张脸庞,纯净虔诚,目光触及,读出了几分寻觅、期许和坚毅,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
我有个朋友最近去西藏刚回来,我找她聊天,特意问她关于西藏的样子,天空湛蓝,清澈高远,山风凛冽,随风飘扬的风马旗,这些跟我想象的差不多。我又问她,真的有人磕长头朝圣么?她说,真的!有很多人,尤其是岁数大的人,穿着暗红色的长袍,跪着行大拜,从山脚一直拜到山顶,有的地方你看着就很陡很危险,他们还是往上爬,一边爬一边拜。而且,当他们生命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他们会认为是自己不够虔诚,不够向善,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佛祖在考验他们,他们会更加虔诚,更加善良,更加努力修炼自己……
如果我没读过关于西藏的文字,我一定会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这些人好傻好愚昧,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把自己的思想由别人来掌控……可是,现在,我能明白,这是他们的信仰,根植于内心的虔诚,是他们灵魂的归宿。对他们来说,这种虔诚的信仰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这是他们的生活。对于我们,不曾有过这样习以为常的信仰,或许,我们更应该寻觅一份心灵的寄托,把心静静地安放,恭敬而虔诚地匍匐……
不知不觉书读到快一半了,听亦新同学娓娓道来,越来越觉得不是在读书,而是跟着他一起经历了一趟心灵之旅,停下来,却觉得意犹未尽,迫切期待接下来的景、物和人。
下一个朝圣的地方是印度。说到印度,我想到瑜伽、艾扬格,印度姑娘和她们鼻子上的闪亮鼻环,印度佛教和执着修行的苦行僧……古老的印度有很丰厚的文化底蕴,我所了解的只是道听途说或者只言片语的文字,没有真正领略过,所以读到印度朝圣时,心里有一种迈进神秘领地的神圣感和敬畏感。
在这里听了几个神秘的故事,关于佛陀和诸佛神灵的,不知道这是真实的故事,还是古老的神话或者传说,只知道听后内心是很震撼的,感动于他们的博爱神勇威武,他们好像每个人都是为人类极乐而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修行,最终修得正果,把智慧和慈悲传给一世又一世的后人。
后面写到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和祗树给孤独园,关于给孤独长者和只陀太子,我不认识他们,一开始连他们的名字都读错,但是我喜欢他们的名字,因为特别与众不同!我特意从网上搜了这两个名字,原来都是大人物,给孤独长者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威望很高的大臣,巨富,财宝无限,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只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未来的王。给孤独长者发愿为佛陀建造一座精舍给世人讲经,他用黄金砖铺园买得太子祗园,只陀太子被他打动,把园中所有的林树华果全部奉上,供养佛陀。精舍建成后,取二人的名字命名,曰,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就在这里给人们传授佛经。可是后来这里毁了,被一只老鼠和一根灯柱毁掉了,从此没了散华烧香,没了燃灯续明,只留下一片红砖残垣,独守着一份清凉与寂静,孤独地看着这个世界。
祗园毁掉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终究是佛陀生活过的地方,二十四年间,每年雨季的三个月都在这里,这里早就浸透了佛陀的灵气,佛在心间,带着这颗心,这份虔诚就够了。就像作者说的,“我来这里朝拜的是佛陀的精神和智慧”,又说“静静地寻觅佛陀的气息”……
从西藏朝圣到印度朝圣,这一路跟随过来,真切感受到作者炽热情感,从一开始激动地期待,到小心翼翼走进,到对佛的愈加深厚的虔诚和执着,我不是佛教信徒,都被深深感染,我也开始对佛无比敬畏和尊重,不得不感叹文字的力量如此强大,细无声息地把情感传递给读它的人。其实,我原本的看法,陈亦新只不过是在老子盛名之下刷存在感,现在看来不是,尤其是读了后面关于陈亦新退学写作,和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这个文艺青年的看法一下子彻底改变了:虔诚、有信仰、有梦想、文学功底深厚。人和人就是这样,只有共同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才能相互了解,哪怕只是书中的短暂邂逅。
感谢《暮色里的旧时光》的陪伴,一月一本书,不仅收获了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旧时光给了我很多生命的感慨和启迪,开启了一扇不一样的大门。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