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王军:文庙和“老顺”,珍邮赠友的源头

2019-06-10 09:2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王军 浏览:29735258
内容提要:如今,武威雪漠书院即将动工;《大漠祭》《猎原》《无死的金刚心》《雪漠小说精选》等英文版已走向西方世界……

文庙和“老顺”,珍邮赠友的源头

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清之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武威文庙建于1437年,距今已582年,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孔场所之一,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四川建水文庙。据史书记载,元明两代,武威只出了两个进士,一个是元朝的余阕,任淮南行省的左丞,官阶正二品;一个是明代的李锐,任汀州府知府。清代出了74名文武进士,478位文武举人。(百度百科)

游览武威文庙前,先到的一些学员跟随雪师进了文庙对面的几家古玩商店。

从雪师询问店主的话中看得出,雪师很熟悉一些古玩、玉器、红木家具等,很喜欢它们。

忽然,我想起雪师在《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中讲述过的一件事。

雪师在书中提到,年轻时他很喜欢集邮,收藏了很多新中国邮票,最多时曾拥有几百张“文革票”,还有一套珍贵的“未发行”邮票。有位集邮爱好者总是想得到那套“未发行”邮票,后来雪师就送给那个人了,那些文革票也送了人。我从初中开始集邮,熟知这些“文革票”的经济和文物价值。对集邮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套“未发行”的邮票,那是不一般的宝贝。想得到它,无论从机会、花费的金钱上,都很不容易。2017年“南国书香节”之后,我曾在岭南读书会群里分享过这件事,分析过最有可能是哪套邮票。雪师把这些贵重的邮票送了人,但后来他自己却曾陷入了经济困窘的情况。如果那些邮票还留着,当时随便出售一张就能解决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问题了。要知道,那些邮票在当年可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呢!我曾经是一名“资深邮迷”,不但做不到送人这一点,还想着怎么样得到它呢!

进入文庙,一边参观着古建筑,一边想着雪师把珍邮送人的事,跟随大家来到了大成殿。导游讲述了武威文庙大成殿的建筑特点,介绍了殿内孔子塑像两旁的四配圣贤。当她介绍到曾子的时候,我想起《大学》有名的那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时,我又想起“大漠三部曲”里的老顺面对人生的态度,觉得雪师的父亲陈老先生就是把经典活用在了他的生活中。

回到岭南已一个月,两天前,吴万龙老师上传了“雪漠做客中央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音频,让我更深理解了“老顺”这位西部农民。

“……父亲不识字,但不识字的父亲并不是没有文化,因为凉州大地上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所以父亲有很多直到今天还在记忆的一些话,永远都忘不了,包括刚才说的‘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能给我是你的能耐,你的本事,我受是我的尊严。父亲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来不叫苦,从来开心,从来快乐,从来都是帮助别人。他是一个马车夫,西部人的许多燃料,煤炭,都是依靠它来运回来。父亲经常会外出,一出去一般是四天,去两天来两天,拉回来村里人能够取暖做饭的煤炭,然后由他分给村里人。父亲在村里是很受尊重的,因为他有技术,会赶车,而且有一点权力能够分煤炭,但我们家里从来都没有多分一点炭。我们家里的炭是他分炭最后剩下的一点才是我们家的。许多时候都不够我们家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家里是轻易分不到炭的,有时候他会尽量给这家人里多分一点,那家人里多添一些,然后自己家就没有了。主持人:父亲这么做,母亲有怨言吗?雪  漠:刚开始时,母亲有时候会说他,但是母亲不阻止。母亲有时候也会抱怨,因为我们家里有一点炭的时候,他还会周济一些盲艺人,就是我们叫的“瞎贤”。所以说,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给我们烧的是树叶和麦草,但它很快就会烧完。所以,当时我们经常会去捡这些东西。每一年,母亲都会去扫树叶,安排我们去捡,捡柴火,所以家里反倒没有多少煤。”

对照经典,看看“老顺”一生的行为吧!

善待他人这样的行为,“老顺”做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把如今已经很难找得到的止痛药膏分给了别的患者一部分,这不就是“明明德”吗?分煤炭的时候,从来都是给别人多分一点,这不就是“亲民”吗?做了一辈子的好人,不就是“止于至善”吗?以自己默默利众的行动,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养活了这个大家庭,不就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吗?

雪师在《一个人的西部》里,这样描写了他父亲的性格:“在过去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里,父亲一直很乐观,他老是朝我地笑,从来没有骂过我,没有打过我,也没有否定过我小时候,别人不管夸我什么,就算他听不太懂,也会憨憨地望着我笑。你不要小看这个笑,他的笑,是我小时候最大的鼓励。我一直很自信,即使没有成功,即使受到了挫折,我也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就是因为父亲的笑。后来,我获了好多奖,参加了好多颁奖典礼,那些场面我大多淡忘了,但我忘不了父亲憨憨的、鼓励的笑。”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修身、齐家”方法吗?

雪师在《老子的心事》第二辑中这样说,“…愚者都是这样,他在乎别人在某个方面占了上风,在乎别人控制了什么东西、占据了什么资源,但智者不在乎。智者知道,即使你占有很多资源,你的结果也还是那个骨灰盒。智者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儒家有句话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阳明的心学,不就是落实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吗?雪师的父亲都做到了!

现在,我更明白雪师为什么会把珍贵的邮票送给其他邮友了。陈老先生——“老顺”——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传承着凉州这块大地上的文化经典,并用这些经典默默地滋养了他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的雪师、“憨头”,后来也总是在默默地帮助别人。所以,送人珍邮,太符合这一家人的品格了。

雪师在中央广播电台做客的那段音频的开始部分曾说到,“如果说最初的我只是一颗种子,那么,那文化就是孕育了我的厚土。如果这颗种子它失去了这片厚土,在另一片土地上生长,它还能不能长成大树?会不会中途夭折?会不会被另一块儿土地中的毒素所污染所异化?还真的说不清楚。”在我看来,对文化实践的先行人,是他的父亲陈老先生——“老顺”。

如果把武威文庙当成学校,那“老顺”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优秀的毕业生,他用踏踏实实的行为,做到了圣贤书要求的一切。对一个父亲来说,还有什么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能比用生命践行更优秀的呢?做父亲,是要有资格的,但那资格,并不是领了“资格证”——结婚证书后就能有的。老顺不识字,但他有智慧。在那吃饭穿衣都困难的年代,他懂得请来“瞎仙”们在自家门口表演“贤孝”——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给自己的孩子传授人格教育的同时,也给其他家庭的男女老少一个机会,这,难道不是一种“大善”?

雪师在《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中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凉州贤孝。小时候我读不到什么书,听凉州贤孝是我最早的艺术熏陶,它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曾经在某次访谈中说过,如果没有贤孝的熏陶,也许就没有《大漠祭》的问世。它在我动笔之初,就决定了我的未来。……我常常能从嘣嘣的弦音中听出黄土地的呻吟和父老乡亲的挣扎,一种浓浓的情绪常使我泪流满面。写《大漠祭》的十余年里,贤孝的旋律,常萦在我的心头。在苍凉、悠远、沉重、深邃、睿智的贤孝声中,我走出了小村,走上了文坛。那弦音里苍凉的枯黄色,已渗入我的血液,成为我小说的基调之一。”

雪师常说“要有资格”,我想,能请来贤孝艺人们在自己家门口演唱,这也需要资格。要花钱,更要有人品。很多人,不是想请就能请到的,对方会看你出多少钱,更会考虑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老顺”——陈老先生这样的人品,能请不来贤孝艺人们到自家演唱吗?

几个月前,见广州的志愿者刘一凡老师的散文越写越好,我曾向她求教进步的秘诀。她告诉我,她也曾经请教过雪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雪师的回答是多读《大漠祭》。走过“老顺”和雪师生活过的那块土地,对照他们点点滴滴的行为,做个有担当的人,做个智者,也要认真地多读《大漠祭》呀,老顺是最早做出表率的人呢!

如今,武威雪漠书院即将动工;《大漠祭》《猎原》《无死的金刚心》《雪漠小说精选》等英文版已走向西方世界……遥望西北,一两年后的陈儿村里,将有一座西部风格的“武威雪漠书院”拔地而起……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