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7月22日晚七点,作家雪漠做客深圳中心书城与现场书友们分享自己的首部文化旅行随笔《匈奴的子孙》时说。
在路上,伴你成长——雪漠做客深圳中心书城推广旅行阅读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交很多的朋友,都是读书。尤其是走万里路,非常重要的。再不读书,心就死了;再不远行,人就老了。” 7月22日晚七点,作家雪漠做客深圳中心书城与现场书友们分享自己的首部文化旅行随笔《匈奴的子孙》时说。这是雪漠应28届全国书博会组委会邀请参加的第二场分享活动。昨天下午,第一场活动在书博会主会场举行,主题为“《一个人的西部》:我的成长我的家”,倡导家庭共读,打造智慧家庭。两场活动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审、雪漠作品责编陈彦瑾女士主持。
《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匈奴的子孙》是雪漠的西部文化游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雪漠首部非虚构作品,也是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纪实文学类重点扶持作品。全书34万字,分为“历史的记忆”“当下的脚步”上下两篇,以90篇人文札记、140幅实地摄影,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他2014年夏自驾车纵贯半个中国,从岭南到西部进行“一带一路”文化考察的一段大漠之旅,见证了土地的苦乐、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复杂、时代的变动,定格了一个变化的西部、变化的中国。
“要了解西部文化,不能不了解匈奴和匈奴文化。千年来,古老的匈奴文化已经渗入了西部大地,千年后,我们进入西部大漠,试图寻找它的踪迹,感受它的气息,让历史的记忆和当下的脚步穿越时光隧道,定格在我的笔端,于是,有了这本书。”雪漠老师在《匈奴的子孙》中写道。
正如本书责编陈彦瑾说的:“西部不仅仅是地域,也是文化乡土。你或许游遍世界,却从未读懂西部。而雪漠新作《匈奴的子孙》,为人们读懂西部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有当下、有情怀的文本。”
这本书为什么叫《匈奴的子孙》?雪漠老师说,因为他的家乡武威曾经是匈奴人的故乡。为了能够让现场读者感受一下来自西北的“大漠之风”,感受一下盛唐时期的文化精髓,应主持人陈彦瑾之邀,雪漠老师在现场以“唐音”形式教大家演唱了《阳关三叠》,这也是最早河西宝卷的一大特色,它由多人一起对唱,有说有唱,余音缭绕,人沉浸于其中,很容易被感化,很容易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四年前,因一次从岭南到西部的远行,才有了《匈奴的子孙》这本书。关于远行,雪漠老师这样说:“我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让生命感受一种新的气象、新的温度,感受另外一种惊喜。它让我的生命出现了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博大。感受到新朋友、新读者以后,我就会爱上这块土地。所以,我爱上的地方,都是我的家乡。正如《匈奴的子孙》封面语所说:“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
在活动现场,雪漠老师讲述了他的一位学生的故事,告诉大家,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实现梦想,否则来不及的。这个学生生前健康的时候,就想到西部去,就想看看大漠,想走一趟丝绸之路,但是命运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后来她得了绝症,离世了,终究没有实现这个梦想。所以,雪漠老师说:“生命就是这样。生命是一个个正在飞快消失的存在。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珍惜生命;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热爱生活。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聚,才不会为房价的上涨而焦虑,因为生命随时都会消失,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而不要在乎跟生命无关的一些物累,因为它终将会消失。”
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次相遇。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相遇呢?雪漠老师在回答陈彦瑾女士的提问时说:“相遇是让我们彼此进入对方生命的一种可能。因为相遇,在座的朋友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我出现在在座的朋友的生命中,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一种相遇,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点丰富,多了一点过去不曾有过的色彩。”
至今,雪漠老师写了很多书,那么他写作的秘诀是什么?特别是写作第一部书《大漠祭》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雪漠老师说:“就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种东西证明我活过,而不是像苍蝇飞过虚空一样留不下痕迹。”这也是雪漠老师常常说到的“定格”。后来更多的作品,完全是发自心中的一种爱,是读者需要而写的。直到今天,雪漠老师仍是笔耕不辍,一部部作品令很多读者都“读不及”。雪漠老师将自己的这种写作状态,比喻为“老牛不死,稀屎不断”,这是《大漠祭》中老顺的一句口头禅,意思就是“活着总得干呀”。
写了那么多的书,这都是雪漠老师一步一步“熬”出来的。很多读者都知道,雪漠老师的生命常态就是读书、写作、禅修,没有其他的东西。他说:“书是熬出来的。生命也是熬出来的,一步一步就这样走了过来。还想着一直这样走下去,因为这就是我写作的理由和整个人生过程。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完成自己。”(文\古之草 校审\陈彦瑾)
【好消息】2018年暑假“雪漠亲子班”即将开课啦!
www.xuemo.cn/show.asp?id=1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