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赏雪台 >> 文学朝圣 >> 正文

谈作家的自信

2011-02-23 17:26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雪漠 浏览:64995062

时下,一切都浮燥。最浮燥的是文人。

浮燥是不自信的标志。

浮燥文人最注重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爱表现自己,甚至哗众取宠。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唯恐别人不知,不是沾沾自喜,便是自吹自擂,唯恐别人把他遗忘。

浮燥文人的人生永远是活给人看的。

他永远耐不得寂寞。

耐不得寂寞者,充其量是市侩文人,而成不了真正的作家。

真正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他甚至不一定在写作,他只是在生活,如同渴而饮、饥而食,写作也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不想靠写作去换取什么,他只是想说出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当他能成为时代代言人时候,他就可能是大作家和文化巨人。他很在乎发表,但不发表也没什么。他只是做好命定由他做出的事,上帝是否出错或兴或败也由不的他。他是为完善生命和充实生活而写,而不仅仅是为了换稿费或图名。有了名声固然好,但没名声也没啥大不了,更不会刻意去求。他只是为自己的灵魂活着,如曹雪芹、卡夫卡、斯汤达等人,他们甚至看不到自己的作品问世就死了。相较于创作,托尔斯泰更热衷的是教育,编识字课本,改善农民生活,他甚至把他的三大巨著归于“坏艺术”一类,但一切都影响不了他的伟大。

不仅仅托尔斯泰,几乎所有的俄罗斯大作家都这样。无论是专制的尼古拉一世时代,还是残暴的斯大林时代,这个民族都为人类贡献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作家。封建专制的屠刀扼杀不了文学,贫困、富贵、厄运……一切外部势力都动摇不了俄罗斯的文学大厦,而在中国与肖洛霍夫同辈的许多优秀作家都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迷失了自我。

这不仅仅是政治气候问题,这里还有个民族的文人性格构建问题。中国文人,潜意识中“学而优则仕”成分居多,大多将个人悲喜甚至命运压在当权者身上。次一等的,也追求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而将文学的真正内涵异化了。

这自然与文化土壤有和文学传统有关。

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赫尔岑把自己的理想告诉看不起他的老师时,得到的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鼓励。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流放途中最美的景致来自于少女的那束鲜花。俄罗斯肥沃的文化土壤能为文化巨人们提供最丰富的养分。

中国作家也许没那么幸运,自然更需要沉住气。

不必太强调外部因素。周而复当文化部长时出的那些长篇(如《南京的陷落》等)都是在处理繁忙公务前的清晨写成的;老舍的四世同堂大部分完成于抗战时的重庆,就是在那样战火连天的混乱世界里,人家写出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人家能沉住气。

沉不住气的人老埋怨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机遇、评论等,把许多人的成功归于机遇。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从文学的角度看,许多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试想,如果汉武帝刘彻瞅中司马迁并委以宰相重任,《史记》的命运又将如何。政界站起一个新贵的同时,文坛上必然倒下一位大师。

历史绝不会因一些御用文人的所谓的机遇好,就把他们的位置排在苏东坡和曹雪芹之前。一切问题的实质是你有没有好东西。

文学上最终说话的,是作品。

历史会因你一首有价值的小诗而记住你的名字,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写出千万字文字垃圾的所谓作家扫得不知去向。

所以,要向海明威学习。他永远和死去的人比。他的目标总是盯住一个个肉体虽不在人世但在文学上永远活着的作家。                                                                                                                

要沉住气,写出你真正自己的东西。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