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从“爱憎分明”中消解的“困惑”——读《老子的心事》感想之二

2017-11-12 07:0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余泽雄 浏览:39247868

 

 

从“爱憎分明”中消解的“困惑”

——读《老子的心事》感想之二

\余泽雄

 

 

 

 

恐怕没有谁会对男子汉“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品格有任何怀疑。过去的读书经历也好,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也罢,它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做人格言,也像大树的深根般扎在自己心灵的土壤里。从严格意义来讲,“爱憎分明”的理念,是针对具有原则性的是非面前,所需要坚守的立场、态度、观点等。在一些特定的年代里,此理是不可逾越的铁律。不要去追究已过去的东西,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且影响着几代人的思想行为。是否真有必要,给予深入的解构,更清晰、更公允地读懂“爱憎分明”其背后的奥义呢?

说实在,这一命题,我一直是坚持己见的。细想起来,也形成自己的“个性”。世界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也包括自我对“人、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但前提是,必须读书,读具有哲理的经典之书。若能在没有干扰的环境里,去静思其中,透析自己看似已“顽固不化”的“优品”,抛弃偏见,就可走进清新的空间,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新鲜甜润,为何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原来,生命需要思想活水。

“无常”是自然界永恒的真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呈现也在一瞬之间消逝。我们的心念更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千姿百态地变换着。就说“爱憎分明”一词,曾十分容易使人进入两种情绪状态:一是势不两立,对可憎之人或事件;二是欣喜若狂,对可爱之人或境况。自以为然,大丈夫之秉性也,这悠悠君子情,凛凛仗义心,自我陶醉不在话下。

诚然,此思维基因也为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二元对立”。无论在与人交往,还是在家庭成员的关系里。只因看法不同,而争论不休,更甚者,大动干戈。难道不都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引发的不快吗?当谁都不愿意做生活中的谦卑者时,社会能不大乱?可是真正的“谦卑者”太少,“逞强好胜”者居多。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弊结,现代教育的不济,还是其他什么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所致?天大的道理,我是无法参透的,也看不清。但古圣贤老子留下的《道德经》,真可使人眼前一亮。其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而让我心里更明的是,雪师的《老子的心事》中,对上言的解读。所述:“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已经很普遍了。”能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很多时候,需要圣贤、善知识的点拨,师尊能让你得到精准的思考,而不偏不倚地把握当下,一个恰到好处的选择,对走好人生路,是多么重要!

老子《道德经》中,对善恶、美丑之述,后人解读甚多,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但用真心的角度切入,却是雪漠老师一个与众不同视点。雪师说:“善恶美丑都不是本有的、固定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不断相互转化的。”这也是“道”的本质,学道必循道,修道可见道。故此,看不清“爱憎分明”的虚幻变化,确认它为不变的“诤言”,岂不是已背道而驰。若固执己见,针尖对麦芒,那么,不堪设想的后果,则不言自明了。

雪师《老子的心事》中对善恶与美丑的读解,并不只是表象的逻辑研判,而最稀缺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本质?人性变化无常的本质。若可窥见此“隐思”、“念头”,是否更容易看透善恶的名相,以及虚幻的属性,不要把这些“泡影”当作了“宝贝”。为何对“爱憎分明”如此的情有独钟,对它的尊崇,成了自尊,且再萌生了无意识的“以我为中心”行为。

那天,在路边等车,看见一辆豪车驶过,一年轻女子驾驶着,打开车窗,嘴里叼着一支烟。见此情景,念头马上生起,这是个坏女人。于是,我送给她一声轻轻的嗤之以鼻。面对喧嚣的世界,这样“可恶”的景象,真够自己不清净的心,一辈子都憎恨下去了。

幸哉!我在雪师《老子的心事》中,找到了让自己对“善恶、美丑”不再纠结的良方。这就是六组慧能的心性开示,“不思善不思恶。”出世间法门之一。雪师如是解读;“为什么慧能叫慧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修道必须看破所有的相对概念,看不破相对概念,仍是有善恶、美丑、好坏等,是没办法修道的。”我细细品着良言,回顾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有多少纠结、烦恼,不开心,我行我素,正是“爱憎分明”,这份自尊所带来的。

雪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曾讲到过;不思善不思恶,是出世间法的一种境界。这就更使我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事务处理过程中,不能用世间法的观点去评判出世间法的哲思,不同的话语体系,应各自表述,互为所用,取长补短,等同彰显。譬如,就拿“爱憎分明”这一价值观来说,儒家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做人的一种原则,往往对于涉世或修为不深者,容易产生偏差,过激行为,或许使“我执”不能自拔。从这个观点审视之,若引入“不思善不思恶”的超越思维,也正与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中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契合。短短八个字,博大精深,“道”理无穷。于是,雪漠老师在《老子的心事》中指出;“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家,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家也提倡“中”,中道。

可见,中华文化的三条主脉,都极力主张“中道”,且各自表述,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价值观的认同上基本趋向一致。这就说明了,儒释道这三大主流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在经典方面,高度融合。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很多时候,在世人的行履上,将具有超越思维的那一部分文化,抛弃远之,真令人心疼。而实践证明,在物欲横流之时,出世间法所证悟的“中道”,是更有价值的人生精神瑰宝,无用之大用。

由“爱憎分明”所引发的自言自语,只是自己在读《老子的心事》中,一点肤浅思考。跟随雪师的文字般若走,结合自身体验,从理上汲取真知正见,从事上渐进感受,更应在行为上契合真理,让知行合一,成为生命的程序,行动的标杆。且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爱憎分明”助长了自己的“二元对立”情绪。那么,“不思善不思恶”的中道哲理,就是一副最好的消解剂。今既然浅悟此理,每个当下,仍需谨记,用心精进,读好书,做好人,让身心在快乐中成长。

——2017.11.9

 

 

 

【回放】雪煮《道德经》系列讲座掌门直播(扫码观看)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