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从《易经》看《西游》

2016-08-26 15:16 来源:www.xuemo.cn 作者:书问科普 浏览:44111877

 

从《易经》看《西游》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西游记》就承载了好几代人的记忆,包括我们,但是你别以为你就看懂了《西游记》。

其实《西游记》里面有很多《易经》的东西,如果仔仔细细的研究一下,你就不难发现,孙悟空师徒取回的西天真经,就是“易经”;此真经只讲怎么想,想得好,才做得好!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先从送悟空的金箍棒说起,看看金箍棒用“易经”该怎么解读。

金箍棒的象征

孙悟空想做花果山的大王,大王怎能没有见衬手的兵器呢?于是,孙悟空就到龙宫去借兵器。这一番借来了什么?借来了金箍棒。金箍棒是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但是到了他手里,竟然能够变成一根绣花针藏进耳朵里。如此威力无比的金箍棒,叫它大就大,叫它小就小。这里有一个问题,神针再小,它怎么能够放进耳朵里面去?耳朵里面有耳膜,如果把神针放到耳朵里,耳膜被捅破了,那怎么得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喻意,是什么喻意?这个定海神针,与《易经》中的卦象对上了号,它象征了坎卦中间那个阳爻——周围是海水(,象),它在水中间。就是说,上下是阴爻,中间是阳爻。

那么,在人身上呢?在五脏里面,坎卦象征的是肾。在五官上呢?坎卦象征的是耳。就是说,耳朵有坎卦之象,肾也有坎卦之象。定海神针在海水中,也是坎卦之象,坎卦象征水,这是一种象征。耳朵是通肾的,肾属水,肾里面有肾水,养育着先天的元精。那么,这一根定海神针从耳朵里面进去以后,到哪里去了?到肾里面去了,下到丹田气海里面去了(两肾之间有一个丹田气海),这是它的喻意。

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相互融会贯通,中医离不开《易经》,修道离不开《易经》,即使佛教传到中国,参禅也离不开《易经》,乃至于武术、绘画、书法、围棋……都离不开《易经》。今天的企业管理、经济调控,乃至心理咨询,同样离不开《易经》。所以说,《易经》是群经之首,象征了天地万物,象征人事,象征人伦,象征五脏,象征五官,象征动物……什么都能象征,因为它有代表性,有典型性,有普遍性,既可以一物来象征万物,也可以万物来象征一物。也就是说,既有归纳,又有演绎;既可以从一般到个别,又可以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它神通广大。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是一种喻意,它喻意的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了它,你就能神通广大,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用佛教的话说,叫圆融无碍。

本书从哲人的视角、境界,讲述《西游记》和《易经》千丝万缕的关联,通俗易懂,书中将孙悟空的人生比作“龙”,他的人生历程是《易经》所描述的“时乘六龙,以御天”。

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借来了兵器和披挂,回到了花果山。他回来以后,花果山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我们再来看看怎么用《易经》解读《西游记》里的企业管理。

花果山的“董事长”

花果山上,众猴听说美猴王回来了,“此时遂大开旗鼓,响振铜锣,广设珍馐百味,满斟椰液(椰子汁)萄浆(葡萄浆),与众饮宴多时”。今天商场里销售的那些果汁、饮料,中国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可惜当初没有申请发明专利,没有及时注册商标。这里顺便插一段,当今中国企业要创新,要创自己的品牌,其实不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仔细读一读中国的古典,就能发现层出不穷的新思路、新点子、新思维、新想法……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去利用。

“却又依前教演。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孙悟空开始封官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既有帅,又有将了。“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有赏有罚),都付与四健将维持”,他将花果山日常管理大权交给四健将,那他自己做什么呢?“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原来他看到了外部更大的世界,他亲自当上了外交部长,云游四海,广交天下朋友去了。他结交的不是歪门邪道的朋友,都是英豪、贤友。“此时又会了七个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相互之间他们讲文论武。“走斝(jiǎ)传觞(斝和觞都是酒杯),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把那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

这一段说明了什么?在水帘洞时,他只是一个主管,是一个部门经理。当七十二洞的妖王都归顺于他时,他便成了花果山的总经理。他这个总经理是不是一直做下去呢?不是,这时候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以前,具体工作他要自己亲自操劳;得了兵器以后,他就不是这样了,他首先封官,然后把这七十二洞具体的管理工作交给四个老猴。那他自己呢?这个时候他不做总经理了,做起了花果山的董事长兼外交部长。有谁封他吗?没有。是靠他人提拔吗?不是,他是靠自己提拔自己,自己给自己定岗、定位,因为他一直在拓展空间,一直在忧患和拓展中发展。

你看,他的目光不仅仅盯着一个花果山,他的野心又不局限于一个美猴王(总经理)了。一开始他的眼光就没有局限于一个水帘洞,也没有局限于天天吃喝玩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众人无忧无虑的时候,他有忧虑——考虑自己能不能长生不老,永远享受这个快乐。以后,当七十二洞来归顺他的时候,他又考虑到整个花果山的长治久安。现在呢?他又想到,仅仅考虑一个花果山还不行,还要考虑到整个傲来国,考虑到整个东胜神州,甚至于普天下,以后还要到天上去做玉帝……他的思维眼界是一步一步拓展开的,从这里就能看出日后他大闹天宫、要夺玉帝宝座的思想根源。

看得出来,孙悟空的眼光没有局限性,他没有局限在一个花果山。他不是为了追求做官,他没有说自己是董事长,他什么都不是,他只知道一阶段做一阶段的事,同时又想着下一步,始终是一种忧患意识在推着他向前一步一步地发展(升官)。此时,能放手时就放手,能放心时且放心。你看,其他人做得也很好,因为他前面把工作已经做出榜样了。

他不该偷闲的时候就不偷闲,他该偷闲的时候就偷闲。什么时候要有所为,什么时候要有所不为?你看,一开始他是有所为,他是亲历亲为,亲自去操演,什么事都是自己亲自做。现在,当条件成熟时,他又有所不为了,这就是无为而治。如果他不这么做,又有什么不好呢?那就局限于花果山了。你能保证其他的山大王不来侵犯你吗?所以,他又去搞外交了。

孙悟空“遨游四海,行乐千山”,一下子把这个空间拓展得相当宽广。现在,不是他一个人的朋友遍天下,而是花果山的朋友遍天下了。不仅是孙悟空一个人的日子好过,安全有了保证,得到了安定。关键是,花果山上七十二洞都安定下来了,都不受欺负了。他有那么多兄弟。你看,他广交天下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有人事业干得差不多时,就开始奢靡了,开始享受了。孙悟空不是,他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他不但知道要做什么,而且还做得非常好,这就是眼光。交朋友,他不乱交,他交的是英雄豪杰,交的是贤友——不贤的他不交。贤与贤才投缘,如果他自己不贤,又有哪一位贤友愿意跟他交友呢?所以,他能交贤友,首先他自己就是贤友。他能交英雄豪杰,首先他自己就是英雄豪杰。有那么多的贤者来和你交朋友,说明你比他们还要贤。有那么多英雄豪杰与你交朋友,说明你比他们还要英雄,还要豪杰,是不是呀?孙悟空不仅和他们论武艺,同时还讲文的。这里面很有启发了。

书中在第6章节,把孙悟空比作“飞龙”,虽不是“飞龙在天”,也算得“飞龙在山”了。花果山也算得一个小国家,或一个地区。他作为一国之王,或曰一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孙悟空没有满足于一己和一时的享乐,而是考虑一个群体的长治久安和永久的幸福。他一直在积极主动地为众人谋划幸福。他既是享受幸福的主体(王),他更是创造幸福的主体(王者的责任)。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