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翻羊得王”之谜(下)

2015-07-20 07:57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文化网 浏览:44790710

“翻羊得王”之谜(下)

人人皆知王羲之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但少有人知王羲之的另外四重角色——情报总头目、文坛领袖、新闻娇子、道教高人。

先说说情报总头目吧。

情报在军事上处于生命线的至高地位,在《孙子兵法》中说:“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古天子有三军:左军,右军,中军。右军,管文字,管驿站,管情报,管信息的。那么王羲之是否就是管文字情报的“右军”呢?

在文字泛滥的今天,人们对文字失去了敬畏之心。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看看当时全国上下掌握文字的人有多少呢?只有少数贵族掌握。掌握文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是世界上编情报密码最早的国家,而且手法五花八门。古代情报称为“阴书”,也就是将一份完整情报,写在三处,分别送出。在符书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媲如,宋朝军方的文字编码。宋朝官方曾用五言律诗(40字)编成密码的“密钥”,同时设立了军队中必用的40个军用短语编成密码本。

40个军用短语分别为:“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将军病;40、战小胜”。当部将率部出征时,主将发给部将一本密码本,并约好用某首五言诗作为解码“密钥”。

比如,双方事先约定以杜甫的《春望》为“密钥”。该诗全文为:“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斗进行中,如急需增拨弓、箭,统兵部将从密码本中查出“请弓”为1号短语,“请箭”为2号短语,然后在《春望》一诗中找出其第12字分别为“国”和“破”。将领即可拟一普通公文。公文中混编入“国”和“破”二个字,并在此二字上加盖自己印章。主将收到公文后,就可紧急调集弓和箭前去增援。

这种密码通信方式保密性很强,不但敌人看不懂,连送信人也看不懂,只有持密码本,约定解码“密钥”的双方才明白其中的内容,敌方很难破译。

这种文字情报叫作“字验”,与现代密电码原理近似,不同的是它用的是文字,现代密码用的是阿拉伯数字。

文字密码,复杂多变,不仅有解码密钥,还有拆字密码。

唐朝时,武则天独断朝纲,引发裴炎、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不满。徐敬业聚兵十万,在江苏扬州起兵。裴炎做内应,欲以拆字手段为其传递秘密信息。后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未发出的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这封密信上只有“青鹅”二字,群臣对此大惑不解。

武则天破解了“青鹅”的秘密:“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而“鹅”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密信的意思是让徐敬业、骆宾王等率兵于十二月进发,裴炎在内部接应。“青鹅”破译后,裴炎被杀。接着,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和骆宾王。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反切码的文字密码,与现代密电码的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更难破译,它采用了汉字注音的“反切法”进行编码。

反切注音法,出现于东汉末年,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说文解字》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反切码”的情码编码就是在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

一首是: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另一首是: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你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两首诗词就是反切密码的全部秘密所在。

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其使用方法是: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射出“敌”字。戚继光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通信兵的专门教材。

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感知到文字在古代何其之重要!

文字就是情报,就是生命,皇家所控,国之命脉!

能够掌管文字情报的人,必须精通文字,善于编码,甚至有造字的本领。破解拆字秘密的武则天,就善于造字,还自命“武曌”。而王羲之的书法,竟然孕育出另一个民族的文字。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是日本平假名的源头。日本文字,一半来源于他。至今每年到王羲之墓前祭奠的日本人,还感念从王羲之那里“借字”之恩。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的首章中这样写道: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斾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头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

这哪里是普通之书法,分明是兵法与布阵啊!小小书法,潜藏着乾坤之象!

我们再回到当时的政局中,看看王羲之当时所处的政治角色吧!

那时,各大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相互制衡。尽管王羲之渴望远离政治,却一直逃不开“三架马车“包围的权力结构之中。

早期王羲之所处的权力背景是“老三架马车“:

伯父:王导

岳父:欷鉴

上司:庚亮

晋室权力结构中,王导、郗鉴和庾亮三足鼎立,王羲之集王门之人、郗家女婿和庾府要员三重身份于一身,与三方有密切关系者,朝野找不出第二人。

王羲之行走于这“三驾马车”之间。此三家曾经反生过政治龃龉,紧急关头,王羲之说动岳父以太尉身份出面,阻止了一场政治危机。“欲率众黜导,又以谘鉴,鉴又不许,故其事得息。”一触即发的内斗流血,因为他最终得以避免。

永和九年,王导、庾亮、郗鉴老“三驾马车”故去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化,政治上又形成了”新三架马车“的权力结构:司马昱、殷浩和桓温。王羲之,又成为朝中难得的与三人均能说上话的特殊人物。

当时,殷浩与桓温斗法,使原本的矛盾更加激化,而王羲之给他们双方去信,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留下了大量尺牍。“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他希望以尺牍密说殷浩与桓温和解,但是效果不佳。

古代经常以文字尺牍—— 公文(明示)、 暗信(书信)、 密函(情报),编成通信密码构建情报网。细观王羲之参政过程,不难发现他跟各方代表人物的大量书信、明诏、秘信,来往频频,是各派利益的轴心人物。

王羲之的性格耿直,不依附于任何一派,但是无论是“老三架马车”还是“新三架马车”,都离不开他。

按说王羲之不过是一个舞文弄墨之文人,并无直接执掌兵权,为什么有着斡旋平衡各派军事利益的能量呢?他对各方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是管控着情报、信息总管——“右军”,承担着编密码、编情报的重责。难怪日本人拿着王羲之的书帖,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民族的文字系统!

王羲之是编密码、造符、造字、造词的高手。看看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创造的成语吧——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这些成语都是当年他所创的新词,后来深入民心,代代传诵!

这些影响中国千年的成语,竟都出自王羲之短短的一篇小文。试问今日哪个书法家能做到?

写字是容易的,造字是难的,造成语更难,造有思想的成语难上加难,造影响千年的有思想的成语,难中之至难!

王羲之所造之成语,文以载道,千年生命不衰,融为中华文化基因!

除非中国文化消失,中国汉字消失,王羲之所创造的这一切才消失。

这难道不正是千古编程高手吗?

编码造词的影响力之深,生命力之广,令人感叹!

21世纪,我们站在乾隆“因羊翻得王”的“肩膀”上,由此而创造了一个新词——翻羊得王,将来随着兰亭序之谜的命运,或许会一起流传吧……

王羲之在当时不仅是情报总管,而且是文坛领袖、新闻娇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可见,王羲之当时身边聚焦了一大批文人雅士,他是各种清谈活动、文人聚会的组织者与发起人。

魏晋时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谈”时代。所谓之清谈,就是到处都在举行名流参加的辩论会、演讲会、有品位的文化沙龙会,类似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咖啡馆、贵妇人沙龙中盛行的交流会。在东晋时,很多人因此一战成名,哪怕是乞丐,也会因为辩论成功而暴得大名。高官、名士的府邸,常常是举办这类活动的场所。这种玄而又玄的辩论,时间通常很长,十分激烈,有时饭菜四次加温忘食,有时甚至可以辩上一天一夜。

每次举办这样的聚会,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辩论的内容、形式,甚至会上各种的花边消息,在第二天都会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不亚于现在的奥斯卡颁奖、戛纳电影节、诺贝尔文学奖的魅力。因此,像兰亭集会这类大型文化事件,也承载着今天新闻传媒的功能。

今天,新闻传播被认为是第四种权力,暗藏情报发布、影响社会舆论、制造偶像明星等多种功能。

古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情报编码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报纸的国家。

最早的报纸“邸报”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先秦时,中国就出现“消息”一词,并使用广泛。据统计,仅《三国志》一书中,就有20多次提及“消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新闻”一词最早出自于唐代神龙年间,文人孙处玄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一句。南宋赵升在《朝野类要》中第一次把“新闻”一词和报纸联系起来使用,他说:“共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梦,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古时候很多文人,都是靠制造新闻、制造故事,一举成名,媲如陈子昂摔琴成名,王勃在集会上逆主人之意而作腾王阁序,王羲之在宴席上首吃牛心炙而成名。

古代交通不发达,又没有电视、互联网,传播信息很难,更要靠创造故事,口耳相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争相议论的新闻事件。

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王徽之整个家族都是“故事”大家,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贡献”了多个成语:比如,“入木三分”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功力之深的故事;“坦腹东床”是王羲之在太尉郗鉴上门选女婿时的做法;“一往情深”里,让桓伊听得如醉如痴的正是王徽之吹奏的笛子;“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讲的是王徽之夜游,“管中窥豹”是王献之小时候看人玩游戏时候发生的;死时还有“人琴俱亡”的故事……

王羲之不仅善编情报密码,而且举办文化盛事,制造新闻故事,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与新闻娇子,是掌握时代舆论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兰亭的政治漩涡中必然离不开他的影子。

此外,王羲之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身分——道教高人。王氏家族世代信仰五斗米教。五斗米教又称为五斗米道、正一道、天师道等,是道教最早的派别。《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王羲之家的先祖王吉,早在张鲁前已是神仙中人,上了神仙榜的。

道家与书法艺术有莫大之关系。唐朝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元朝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等等,都信奉道教。道教极重抄经,而写经必须讲究书法,故许多道士也是书法高手。

大凡善书之世家,同时也是奉道之世家。王羲之家族如此,他的妻子郗氏家族也是如此,全家是天师道世家。其岳父、妻弟皆善书,王羲之的妻子也极善书,有“笔中女仙“之称。这一点,陈寅格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特设一章为“天师道与书法之关系”。指出“东西晋南北朝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

道教抄经与佛教抄经是不同的。道家把文字看作是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善书”和“有道”是对写经者最起码的要求,所以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

抄经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会画符,又称之为“符箓”,要学会写符书、天书:“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之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诠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加发显。”

王羲之作为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他大量书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灵符、天书。

在王羲之的宗教信仰中,灵符是用以区别世俗文本的重要标志,是否能画好符也是考核一个道人是否具备写经资格的重要指标,道经中就有所谓“画符若得窍,惊得鬼神叫,画符不得窍,反惹鬼神笑”的说法。

后来书法中“双钩填墨”之法,也是源于天师道的“画符郭填”。

王羲之与几个儿子全部以“之”入名,而不避辈份,都是因为他的道教信仰有关,“之”字在五斗教中本就是符记。兰亭中二十一个“之”字,不同的写法,与道家之符也颇有关联。

道家极重书法,对书的质地、色彩、书法之描符、字体之奇古,都有极深的讲究。其中,就留下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合乎吾之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也”的丹青帛书之谜、还有“青要紫书”、“丹书紫字“的紫书之谜,还有”“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的“三官手书”之谜,这些谜团都与王羲之有莫大之关系,此处暂且不讲。

在道家看来,文字沟通天象之法,是神之灵具。《淮南子》说:“昔者仓领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国人对于文字,是看得极神圣的,乃至,写有字的纸,也不能随意抛掷。“敬惜字纸”一直是民间的忌习。一切以文字为“道之显者”,一切文化现象,都可用“文字”象征。文字是治学、理政之根本,是垂后、识古之凭据。因此,文字是神事,又是圣道。

今天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在王羲之那时的道家看来,是最低级的抄经罢了!

道家的书法境界是天书、梵书,“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拘省云篆之迹以为顺形梵书。”“从《易》配别本支”,衍变出六十四种字体,这六十四种字体“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而且道经中根据其篇类与意义之不同,所用书体亦各各有异。不同的文字书写,划分了严格的等级。媲如,《云笈七签》分为八个等级:

“一曰天书,八会是也;

二曰神书,云篆是也;

三曰地书,龙凤之象也;

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者也;

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

六曰鬼书,杂体微昧非人所解者也;

七曰中夏书,草蓺云篆是也;

八曰戎夷书,类于昆虫者也。”

被广泛使用的中夏书和戎夷书被贬为最低等级。作为道教世家、笃信道教、追求道家至高境界的王羲之,追求的是神书、天书之境界。

难道兰亭序是包涵着“星辰之势”、“灵变之状“的天书?

仔细翻检一系列的线索,庞大的背景资料昭示我们——当年王羲之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书法家,而是编密码的右军、情报系统的中枢、宗教、文坛、新闻领袖。如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下密诏给王羲之,同时在那个战乱动荡的时局下,以兰亭雅集风雅之会掩人耳目,召开秘密军事会议,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还有更多的历史证据证明兰亭集会是奉密诏行事的秘密会议,以后在“兰亭五问”中详谈。

如果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书法家,一份简单的书法作品,早就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如果没有天才般的设计,没有真内涵与真风骨,没有丰厚的人事物底蕴,没有牵涉深远的秘密承载,与时代的命运契合,王羲之与兰亭序的魅力,怎么可能让那么多帝王,从梁武帝、唐太宗到乾隆帝五体投地,倾心折服,甘当宣传员,举国推广呢?

王羲之的兰亭名震古今,千古流芳,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就是文字之长生不老!

“翻羊得王”的历史篇章之厚重与玄妙,成就了兰亭的不朽,不朽的兰亭!

翻羊得王之上、中、下篇为兰亭三谜,此外还有兰亭五问、十章。

何为兰亭五问?

——兰亭之天问

兰亭序真的是天书吗?又承载了什么秘密?这些秘密告诉了我们什么真相呢?……

——兰亭之地问

兰亭序真迹是否流传于世?……

——兰亭之人问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本人所作?

王羲之的年龄之谜——兰亭序究竟是王羲之多少岁所作?

……

——兰亭之事问

永和九年、永和十年倒底发生了什么事,令王羲之的精心谋划,功亏一篑?……

——兰亭之物问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所用“蚕茧纸”之谜?……

何为兰亭十章?

以兰亭真迹的书法艺术视角探讨兰亭之美。

——天象章

——秘符章

——启心章

——神道章

——开要章

——结构章

——笔墨章

——气韵章

——笔阵章

——灵具章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